文敏 趙宇
摘要:川江號子是船工在高強度的勞動中,面對生命極限的考驗而誕生的特殊藝術形式,是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造的生命樂章,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昔日的船工們正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號子這一民間藝術失去了存在的物質載體,但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纖夫這一行業(yè)已成歷史,而川江號子也面臨失傳的困境,本文從川江號子的發(fā)展現狀入手,思考如何保留寶貴的民族文化以及它的傳承與后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川江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川江號子是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藝術,在我國川江流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川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川江號子就是川渝地區(qū)川江流域船工們?yōu)榻y一動作和節(jié)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們幫腔、合唱的一種傳統民間歌唱形式,四川東部和重慶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fā)源地和傳承地。
一、川江號子的藝術特征及其文化內涵精神
(一)藝術特征
川江號子起源于巴山蜀水間湍急的水流與險灘上,纖夫們通過用響亮、順口的號子聲,來集中全身力量去拉動輪船。民間號子民歌眾多,而唯獨川江號子的曲調格外使人高昂激越,充滿力量。川江號子雖為巴蜀地區(qū)的一種號子,但川江號子的唱詞與曲調卻是千變萬化的。在纖夫們勞動強度較大且協作性較強時,纖夫們將全身的力氣與對生活的壓迫無賴通過一聲聲沉悶的號子怒吼釋放;而在負荷較輕的持續(xù)勞作中,號子的曲調又會顯得格外豐富多彩的,纖夫們歌聲則會朗朗上口曲調聽著格外的輕快。而遺傳至今號子的演唱形式也呈多樣化,一領眾合、對唱等演唱形式。
(二)文化內涵精神
作為川渝地區(qū)民間藝術的結晶,川江號子擁有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在這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船幫文化理應是排在首位。學者貝森特認為:“一種文化精神由該文化內的平均人格來反映”。也正是川江沿岸的險灘與激流孕育了船工們堅忍不拔、頑強剛毅的精神與意志。而纖夫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勞作精神不僅是船工們的精神體現,更是五千多年來勤勞的中國勞動人民最為突出的性格特征。
船工們在勞作時的精神被稱為團隊精神。在機械動力稀缺的年代,纖夫們成了輪船逆流前進的唯一動力,面對川江沿岸的險灘與激流,唯有靠人力集體去拉動與戰(zhàn)勝它。當船工們在險灘上拉起纖繩,唱起高亢有力的川江號子時,無疑是團隊協作精神的最好體現。
筆者曾有幸在重慶武隆觀看過以川江號子為主題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其中賣力演示拉纖的老船夫給我以很深的印象,雖是表演,但老船夫卻是用上全身力量在演示。也許是在這個時候,他才能快活地喊幾聲號子來深切的懷念與回味年輕時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和他們在險灘與激流中艱苦奮斗的歲月。
二、川江號子傳承價值、現狀與面臨困難
(一)傳承價值
川江號子從本質上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沿岸纖夫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與受現實生活壓迫時堅韌不屈的奮斗精神與粗獷豪邁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川江號子在現實的音樂形式、內容上其發(fā)展也較完善,現今仍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與文化傳承保護價值。川江號子的聲聲歌唱中蘊含著“拼搏奮斗”和“凝心聚力”的核心精神內涵。傳統文化與時代發(fā)展相契合,可逐漸塑造一座城市的精神標簽。
(二)現狀與面臨困難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如今的輪船機械動力早已取代了人力拉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伴隨著輪船機械化動力的發(fā)展,纖夫這一職業(yè)已經處在社會的淘汰邊緣,昔日的川江號子也被汽笛與輪機的轟鳴聲淹沒。雖在2006年,川江號子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曹光裕老師作為川江號子傳承人也在積極地宣傳川江號子非遺文化,一些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們傳唱川江號子,但這種嘗試行為的開展并未起到較好的效果。值得我們當代青年關心的川江號子則缺乏傳承人而逐漸面臨失傳,我們應該更加引起重視,去參與保護,宣傳。我們需明白川江號子不僅僅是一種音樂文化更是一種民族精神文化的體現與象征。據學者張鴻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重慶主城區(qū)內,能喊出原生態(tài)川江號子的僅有8人。
而在撰文前,筆者曾發(fā)放調查問卷共百余份,經過結果數據對比分析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在百余份樣本中,對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川江號子了解程度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選項占比分別為26.5%與33.6%。在對于國家在弘揚川江號子方面是否有明顯措施一問中,選擇“無”與“不了解”選項的樣本占比48.4%。通過對調查結果數據分析可得:在調查群體中近三成人對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川江號子不了解,近半人不了解國家有弘揚川江號子文化措施。從中可以看出官方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川江號子宣傳方面仍有所欠缺,川江號子文化對于年輕一代的受眾面太窄,導致年輕人對于川江號子文化與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夠。(筆者注:由于客觀因素,此次調查問卷征集對象大多為青年人,故結果與客觀現實有一定出入,僅供參考)
三、對于川江號子的保護策略與弘揚傳承方式
(一)挑選與培養(yǎng)傳承人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離不開傳承人的繼承。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都要以人為核心,有了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就有了希望,而挑選與培養(yǎng)傳承人來使川江號子文化延續(xù)下去便成了川江號子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第一要務。
但無論是陳邦貴老師還是曹光裕老師,他們都已漸漸年邁,而由于種種原因,現如今年輕人對于川江號子文化的了解不足,已然造成了了文化斷層,所以我們應在年輕人中選拔與培養(yǎng)傳承人,以此來進一步的弘揚川江號子文化?!斗俏镔|文化遺產法》中明文規(guī)定: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會給予一系列的補助,不僅提供傳承場所,還對其提供一定經費使其傳承順利進行。另外,國家和地方也要出臺相關政策,對于現有的傳承人與還在世、會唱川江號子的老船工給予傳承工作以及生活上的一定補助,例如提供傳承工作地點、按月或按年發(fā)放一定財政補助等。借助國家與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們可以在年輕一代中選拔與培養(yǎng)傳承人,讓川江號子這一民間文化瑰寶得以傳承下去。
(二)推進發(fā)展博物館數字化展覽平臺
若是要更加深入與全面地了解一種文化,博物館無疑會是個好的去處,坐落于重慶的中國三峽博物館就存有跟川江號子有關的大量文字與圖案資料。但傳統的博物館注重實地參觀調研,只能由人們到實地來研修學習,對于路途遙遠或無空閑時間者多有不便。在信息化時代,可嘗試推進發(fā)展博物館數字化展覽平臺,讓人們足不出戶也可隨時隨地去了解川江號子文化,從而達到更好地傳播川江號子文化的目的。再通過川江號子延伸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建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可以讓當代人們更好地了解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也解決傳承與發(fā)展的一大難題。
(三)在中學與高等院校通識教育方面加大力度
在現階段,年輕一代對于川江號子非遺文化的未知已然成為川江號子文化傳承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對于如何提高年輕人們對于川江號子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傳承川江號子文化中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對于年輕人們最好的宣揚方式,就是從教育方面入手。特別是在中學與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中適當結合民俗文化內容來使得川江號子進入課堂,讓年輕一代在校園里和課堂上能對于川江號子文化更加了解,讓川江號子文化在年輕的群體中得到更好的傳承。
特別是川渝地區(qū)的中學與高校更應該因地制宜,通過川江號子,結合本土地域傳統文化,并使其進入通識教育中,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川江號子這類地方文化遺產特色元素,將其納入日常教學計劃當中。
(四)通過旅游平臺宣揚川江號子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與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文化需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開支占比逐漸增大,而文化旅游作為文化需求的一項可行行為,也被各家庭重視并積極參與。而川江號子作為川渝一項文化特色,在川渝沿岸地區(qū)開發(fā)的旅游景點平臺上可以得到更加生動的展示。而通過長江沿岸的峽谷、險灘等景點也可更好的展現出船工們當年喊著號子拉著纖繩的生動形象。
而在旅游景點開發(fā)川江號子系列實景演出文化旅游項目便是通過旅游平臺宣揚川江號子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景區(qū)景色與生動形象的演出相結合,無疑能讓游客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川江號子文化,而在重慶武隆的桃源大峽谷內的印象武隆實景演出劇場就是典型例,喀斯特地貌與川江號子的奇妙結合,讓瀕臨消失的號子,又重新唱響在巴山蜀水間。
這樣的商業(yè)實景演出,不僅使得游客可以更加近距離地接觸到川江號子,也讓一些老船工們通過參加演出工作來獲得一定的勞動收益。但演出,只有創(chuàng)造價值才能演下去;演員,只有演下去才有穩(wěn)定的收入。好的演出,需要好的演員;好的演員,才能給出好的演出。只有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文化傳承才能綿延不息。
川江號子唱響的是巴渝人民堅韌不拔、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樂觀豁達的精神品質;我們相信,在悠揚的號子聲中,纖夫精神也會像纖夫的背影那樣永遠地印在大山的石壁上,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鄧曉.“川江號子”的文化內涵[J].中華文化論壇,2005(01).
[2]羅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fā)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6.
[3]李良品.川江號子的形成、內容與文化精神[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02).
[4]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46.與文化精神[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02).
[5]肖宏,楊春宇,宋富娟.文化旅游概念與模式研究現狀分析.旅游縱覽月刊,2013(09).
作者簡介:
文敏(2001.5-),女,重慶豐都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財經管理學院,校級“卓越技術技能人才”項目——“川江號子”非遺工作坊成員;
趙宇(1977.12-),男,江蘇儀征人,教授,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校級“卓越技術技能人才”項目——“川江號子”非遺工作坊導師。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 重慶 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