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百秀
摘 要:試題的設計和實施是培養(yǎng)“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做好試題的設計,精選史料、巧設問題,并引導學生在試題分析中提升思維能力和形成必備品格。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史料實證;試題設計
“史料實證”在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起到基礎作用,它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途徑。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史料實證”素養(yǎng)定義為“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庇纱丝梢?,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重視史料的獲取,還要在史料閱讀中學會提取信息、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做到以史為鑒。
然而,在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過程中,我們歷史教師往往比較注重用史料來補充課堂教學,卻忽略了用史料來設計歷史試題,而試題的設計和實施是一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歷史教師應充分運用這一方法,巧借史料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取新的感受、新的體驗,并積極思考,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在近年的高考考試中,史料分析在試卷中的比重日益顯著,可謂“無史料不成題”。那么,教師如何通過試題的設計和實施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下面就該問題談談本人的看法。
一、精選史料、巧設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精選史料,使學生從“敘事”中了解歷史,提高閱讀興趣。史料的搜集和選取要盡量在學生客觀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選擇典型的、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史料,如與社會熱點密切相關的史料就更能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今年最大的社會熱點是新冠疫情,此次新冠疫情,對我們國家、民族和人民來說,不但是一場磨難,更是一場心靈的拷問,但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防疫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那么,歷史上,面對疫情,當時的政府是如何防疫的呢?為此,本人采用了一些相關史料,如:
材料一408-1643年間,中國爆發(fā)全國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計其數(shù),致使“萬戶蕭疏鬼唱歌”“饑民搶掠四起”。文獻記載每當瘟疫發(fā)生時,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禱,采取施咒的方法安慰百姓。明憲宗曾下詔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門1城外各置漏澤園一所,收斂遺尸。1587年明神宗諭旨禮部:“爾部便行太醫(yī)院精選醫(yī)官人等,多發(fā)藥材,分頭診視施給”;還強調“此后各省直有與重大災疫,須令各府州縣……即許便宜支社倉積谷,及本部事例義輸?shù)茹y、病者或給衣食”。對此時人評論:“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防疫較為有效的隔離、禁止人員流動等措施,朝廷并沒有推行,文獻也沒有記載?!保ㄕ幾愿屎8睹鞔本┑奈烈吲c政府應對》)
材料二1910年10月,東北地區(qū)滿洲里附近的小鎮(zhèn)上,發(fā)現(xiàn)了這次鼠疫的首例病人……截止1911年4月,鼠疫奪走了6萬余人的生命,這是近代中國人民的一次最大的浩劫。隨著鼠疫的不斷擴散,清政府逐漸意識到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止鼠疫的進一步滲透。首先,對鼠疫的病人清查并救治,采取隔離的方法防止疫情的擴散……其次,對染疫而亡者,政府要求尸體一律焚化……鼠疫肆虐,只采取治理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配合以預防措施。衛(wèi)生清潔是防止傳播的第一要旨……此外,政府還做了大量的關于鼠疫預防知識的宣傳工作,使民眾了解更多的防疫方法,減少鼠疫的感染傷亡人數(shù)。鼠疫消失之后,政府為解決難民的生存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善后救助措施。(摘編自任金玲《清末東北政府防疫措施述評》)
上述史料的特點是有別于教材,且有一定的時空跨度。兩段史料中關于明清政府防疫的介紹,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既是認知的盲點,也是與當前疫情防控有內在關聯(lián)的史料,因而閱讀此類史料,一方面彌補了學生對歷史知識認知的不足,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lián)系中對歷史事件進行觀察、分析和比較的時空觀念。
其次,巧設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僅僅有史料的呈現(xiàn),不足以讓史料的價值被充分挖掘出來,如果在精選史料的基礎上,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的欲望,還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學生的思維搭建橋梁,以增強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如面對上述兩則史料,本人是這樣設計問題的:
(一)根據(jù)材料一,指出明代政府防疫的特點。
(二)根據(jù)兩則材料,指出與明代相比,清末政府防疫的進步性。
(三)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當前我國政府采取的防疫措施的認識。
在上述史料的問題設計上,本人設計了三個有層級性的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對明朝政府、清末政府以及當前我國政府的防疫策略進行由淺入深地層層剖析,一步步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從而形成對不同歷史時期政府防疫的深度認知。
二、閱讀史料、分析探究,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運用史料分析和組織答案的過程,一定是學生經過自主的學習和判斷并提升“能力”和“素養(yǎng)”的過程。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提高對試題的閱讀分析能力呢?
第一,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一方面,宏觀把握史料的時空信息,樹立正確的時空觀念。如上述史料從時空角度來看,材料一介紹的是明朝北京的疫情和政府應對,材料二則介紹了清末東北的政府防疫。另一方面,充分關注史料的關鍵詞、主干句,全面、準確地把握史料的關鍵信息。如通過材料一提供的關鍵詞句:“采用施咒的辦法安慰百姓”、“及本部事例義輸?shù)茹y、病者或給衣食”、“防疫較為有效的隔離、禁止人員流動等措施,朝廷并沒有推行”等,可以直接將本題第(1)問明朝政府的防疫特點概括為:有濃厚的迷信色彩;重在賑濟救助而忽視防治以及缺乏系統(tǒng)、有效的救濟措施等。此外,通過閱讀可以看出材料二有這樣一些關鍵詞句:“采取隔離的方法防止疫情的擴散”、“對染疫而亡者,政府要求尸體一律焚化”、“衛(wèi)生清潔是防止傳播的第一要旨”、“政府還做了大量的關于鼠疫預防知識的宣傳工作”以及“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善后救助措施”等,引導學生準確完整地找出這些關鍵詞句,就是抓住了史料的重心,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概括,本題第(2)問也就容易解答了。
第二,引導學生對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概括和解釋。對史料的分析、概括和解釋,也就是在史料之間作出比較,并對史料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的過程。如該題第(2)問在解答時,就要通過對兩段史料政府防疫細節(jié)的對比、分析,進而得出這樣一些結論:清末政府采取了隔離法、尸體焚化、衛(wèi)生清潔等措施,說明其防疫觀念較明朝更加科學化、理性化;與明朝政府相比,清末政府不僅對民眾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還實施了一些善后救助措施,可見其防疫更加系統(tǒng)化、人性化;此外,明朝只注重政府的單方救助,而忽視了民眾的力量,清末政府防疫更加注重民眾的有效配合。顯然,從明清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對比來看,清末政府的防疫措施更加合理,有了很大的進步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史料的閱讀分析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分析探究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延伸拓展、深度立意,培育學生家國情懷
一道好的歷史試題,除有效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外,更應有命題者賦予試題的價值引領,也就是通過拓展延伸,將立德樹人、家國情懷有機融入試題中。如本試題的第(3)問,即談談我們對當前我國政府防疫的認識,側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感悟能力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回答時要在在前兩問鋪墊的基礎上升華到價值觀層面?;趯η皟蓡柕慕獯?,我們可以通過古今貫通以及中西對比來進行深度分析。
首先,從古今縱向比較來看,中華民族尤其是清末政府在歷史上戰(zhàn)勝疫情,從磨難中的奮起帶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如有效依靠群眾、堅持科學防疫等,都值得我們去借鑒。然而,通過分析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明清政府的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但受其階級本質的影響,其目的也僅僅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從根本上解決不了人民的生存發(fā)展問題。這使我們認識到: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才能以人民為中心;只有在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下,組織群眾進行科學防疫,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其次,從中西橫向比較來看,當前海外疫情不容樂觀,尤其是美國政府無視民眾的生命健康,面對日趨嚴重的疫情不作為,反而將疫情政治化,試圖轉嫁責任,甩鍋給中國,造成如今美國疫情持續(xù)擴散,經濟萎縮,死亡人數(shù)超過30萬,也讓全球人民認清了資本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本質。而我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發(fā)揚“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身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很快遏制了疫情的擴散,并使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了保障,我國經濟也在世界經濟中保持了唯一的正增長。而正是這種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強大,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學生的思想情感也因而有了更高的升華,強化了他們對黨和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試題設計與實施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充分利用“史料實證”這個橋梁,更有利于其它素養(yǎng)的達成。總之,恰當?shù)脑囶}設計與實施,是歷史教學的助力點,運用好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獲取、解讀以及推論能力,還能在潤物無聲中使課堂有溫度,使教學有靈魂,使教育有情懷,從而將“史料實證”素養(yǎng)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耿義.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J].科學咨詢.2020,(9).55.
[2]賴小貴.高中歷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史料實證”有效教學應用研究[J].科學咨詢.2019,(19).38.
[3]曹祺.中學歷史教學中證據(jù)意識培養(yǎng)研究綜述[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6,(1).3-7.
[4]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問題探討為依托的“史證教育”初探[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10).29-33.
[5]陳惠強,梁超.培養(yǎng)證據(jù)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出土文獻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12-14.
[6]楊梅.寓家國情懷于史料實證的探索與實踐-以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0,(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