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明 張世科 范靜
摘要:目的:本文利用全心冠狀動脈 MR 成像(whole-heart coronary MRA,WH CMRA)觀察冠脈心肌橋的顯示情況。方法 :對 19 例疑診冠心病者, 采用 1.5T 非對比增強、心電門控兼呼吸導航、T2 預備脈沖并脂肪抑制的 3D 穩(wěn)態(tài)自由進動序列掃描,對 19 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進行心臟冠脈MRA ? 掃描,并利用MRP ? ?重建方法清晰顯示存在心肌橋的情況。結論:根據(jù)重建后的數(shù)據(jù)分析,由心肌包繞的血管, 形成心肌橋能利用全心冠狀動脈 MR 成像 (WH CMRA) 技術清晰顯示,并且可以通過血管的信號強度判斷其是否存在狹窄??梢詼蚀_顯示心肌橋, 為臨床提供判斷心肌缺血的可能原因。
關鍵詞:磁共振成像;冠狀動脈;圖像質(zhì)量;心肌橋。
心肌橋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冠狀動脈變異, 冠狀動脈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形于心肌纖維內(nèi)。尸檢發(fā)病率為 42.0%, 且主要累及前降支(77.2%)。心肌橋變異可能與心臟某些疾病具有相關性, ? 如心律失常、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本文通過冠狀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有助于提高心功能評價的準確性,清晰顯示存在心肌橋的情況;WH CMRA 具有無創(chuàng)性、任意層面成像等優(yōu)勢,實現(xiàn)心肌橋顯示解剖、心肌缺血等評估,臨床價值得到肯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 19 例正常志愿者,其中男 11 例,女 8 例,年齡 26-70 歲, 平均(48.79±11.83)歲。19 ?例志愿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均無心絞痛史、無心電圖異常。
1.2 方法
采用西門子 MAGNETOM Aera 1.5T MR 系統(tǒng)運用非對比增強WH CMRA 的的序列和方法成像。檢查前囑咐檢查者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狀態(tài),檢查時心率穩(wěn)定。采集的圖像用多平面重建、曲面 ? 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式重建顯示心肌包繞處的冠脈.
1.3 設備和掃描方法
1.3.1 設備 采用西門子 MAGNETOM Aera 1.5T MR 系統(tǒng),最大梯度 57mT / m,梯度切換率 216mT / m / ms,18 通道心臟線圈,胸導 R 波觸發(fā)心電門控。采用呼吸導航、T2 預備脈沖并脂肪抑制的 3D 穩(wěn)態(tài)自由進動序列進行掃描。
1.3.2 冠狀動脈MR 成像掃描步驟
所有掃描序列均在自由呼吸下進行,以心臟中心位置設定為 磁體中心。 (1) 常規(guī)心臟橫軸面、冠狀面、矢狀面定位 像掃描。(2) 對通過主動脈根部的冠狀面快速多次連續(xù)掃描,記錄至少 1 個呼吸周期的膈肌和心臟運動情況,確定心臟在呼氣末的位置和右側膈肌 ?頂部,分別用來作為冠狀動脈成像三維采樣掃描層塊和呼吸導航 ?的定位參考。(3) ? 高時間分辨率自由呼吸四腔心電影像,所得圖像可清晰地顯示右側冠狀動脈中段橫截面在 1 個心動周期中的運動情況,觀察右側冠狀動脈運動,找到它保持相對靜止開始和結束的圖 ?像,記錄下圖像的觸發(fā)時 (TT 值 )。對大多數(shù)心率在正常范圍的患者來說,這段時間在心臟舒張期。但是如果在患者心率比較快的情 ?況下,可能會在收縮末期找到。(4) ? 三維全心冠狀動脈掃描擺位和參數(shù)設置:①在自由呼吸采用膈肌導航得到的冠狀定位像上定位掃 ?描框以保證掃描范圍覆蓋全心,并且根據(jù)心臟的大小調(diào)整層數(shù)和FOV ? 相位方向的大小。②通過上述右側冠狀動脈靜止開始和結束圖像的 TT 時間相減計算出其保持靜止時間,此段時間即為最適合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調(diào)整分段 (segments) 數(shù)目使得數(shù)據(jù)采集窗時間 (data window duration) ≤靜止時間,通過調(diào)整觸發(fā)延遲(trigger delay) 使數(shù)據(jù)采集窗開始時間 (data window start)> 靜止時間開始圖像的TT(圖1)。③將呼吸導航中心置于右側膈項。(5) 預掃描確定膈肌呼吸末位置,設置為呼吸導航接受窗的中心位置。(6) ? 運行全心冠狀動脈序列:① 1.5TMR 系統(tǒng),完成前面 5 步,可直接進行全心冠狀動脈序列掃描。
2. 結果
磁共振診斷(顯示)心肌橋的直接征象是冠狀動脈前降支某 段位于心肌內(nèi) ,19 例心肌橋共 19 支壁血管在 MR 上均可顯示此典型表現(xiàn)而作出明確診斷。19 例中 ,7 例已行冠狀動脈 CTA 檢查并被診斷為心肌橋;按病變數(shù)目計 ,19 例心肌橋均為單支病變 , 單支病變中 12 例位于前降支近中段 ( 圖 1A-B),7 例見于前降支中遠段( 圖 2A-B)。按病變性質(zhì)計 ,19 例心肌橋均為單純性心肌橋。MRCA 顯示上,患者心肌橋平均厚度(1.3±0.8)mm,寬度(1.6±0.7) mm。
19 支壁冠狀動脈或壁血管中,15 支在進入心肌前為壁血管向室壁側局部彎曲,4 支為壁血管局部無明顯彎曲,直接穿行于心肌中,MPR 圖像顯示為壁血管位于心肌內(nèi)。
3. 討論
冠狀動脈主干及其主要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組織內(nèi), 在 冠狀動脈發(fā)育過程中,如小梁動脈網(wǎng)外移發(fā)生失敗,則會出現(xiàn)動脈或 其分支某一段走行中被淺層心肌覆蓋,被覆蓋的冠狀動脈即為壁冠狀動脈,覆蓋該動脈的心肌纖維即為心肌橋。心肌橋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先天性解剖變異,由于前降支胚胎發(fā)育于心肌內(nèi),使心肌橋多發(fā)于前降支,一般為單支,也可能會出現(xiàn)多支情況。近年來,MR 冠狀動脈成像(MRCA) 技術有很大發(fā)展,成像質(zhì)量明顯改善, 冠狀動脈主干和近心段分支能夠清晰地顯示,為冠狀動脈的無創(chuàng)檢查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的手段,對于心肌橋的顯示也具有一定價值。 ? 研究可見,MR 冠狀動脈成像 (MRCA) 不僅可顯示血管的形態(tài)、走行,還可顯示心肌內(nèi)壁冠狀動脈, 是MR 診斷心肌橋的直接征象, 經(jīng)MPR 顯示,可見冠狀動脈走行心肌內(nèi),可對此做出診斷。
總之,MR 冠狀動脈成像 (MRCA) 技術發(fā)展,成功率及分辨率的大幅提高,其已可清晰的顯示心肌橋的情況,可為提示心肌缺血 ? ?提供依據(jù),可用于診斷心肌橋癥狀。
參考文獻
[1] 安靖,趙聰,孫治國,翁得河.3D 全心冠狀動脈MRI 技術. 磁共振成像,2013,4(1):33-37
[2] 戴沁怡,賀毅,張兆琪,安靖 . 全心冠狀動脈 MR 成像的圖像質(zhì)量及其影響因素.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3,2(2):293-297
[3] 范保維 , 徐珍 , 文斌 , 張鈺 , 羅喜平 , 冠狀動脈 CTA 診斷心肌橋的臨床作用分析 , 中國醫(yī)藥指南,1671-8194,(2013)30- 0511-02
基金項目:惠州市科級計劃項目(No2020Y330)全心冠狀 ?動脈MR 成像技術在冠心病帥查忠的臨床應用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惠州 516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