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轉型的必要性,并對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的定位進行分析,提出著重把控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強化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站在受眾的角度完成新聞編輯、依托語言的調整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等具體轉型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臺;編輯;轉型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8-0191-02
一、引言
新媒體的出現(xiàn)改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由于其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且交互性強的特點,已成為民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廣播電臺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必須調整新聞采編、報道與傳播的方式,依托媒體融合推動工作升級,廣播電臺編輯也應積極轉型,與時俱進。
二、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轉型的必要性
現(xiàn)階段,人們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更高,更傾向于通過新媒體獲取新聞信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臺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一種,必須推動自身與新媒體的融合,這也是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受新媒體的影響,人們在獲取新聞信息的過程中,對個性化、多元化、即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媒體能夠滿足上述需要。相較于新媒體,廣播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事件發(fā)布的權威性、真實性方面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因此,廣播電臺編輯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綜合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優(yōu)點,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并在此基礎上落實新聞的編輯與報道。綜合來看,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轉型是必然選擇。
三、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的定位
第一,新聞素材的“整合人”。新媒體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促使新聞編輯面對的新聞信息量大幅增加,此時,稍加不注意就容易錯過熱點新聞,影響廣播電臺的新聞宣傳效果[1]。因此,編輯必須時刻保持新聞敏感性,重視新聞篩選與信息整合,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時刻保持廣播電臺新聞的吸引力與生動性。
第二,新聞事件的“評論者”。新聞編輯必須對新聞事件,特別是熱點新聞事件作出正確評論,引導受眾深入認知、理解新聞內容。此時,編輯要結合真實、全面的新聞信息作出基本判斷,并結合多種輔助性信息實現(xiàn)深入分析,促使受眾“回歸理性”。
第三,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廣播電臺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在實際的新聞報道與傳播工作中,必須完成社會輿論引導。廣播電臺編輯應當及時糾正視聽,為民眾展現(xiàn)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阻止謠言進一步散播,創(chuàng)造良好、健康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
第四,歷史事件的“記錄者”。我國正以昂揚的姿態(tài)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作為新聞工作者,廣播電臺編輯必須具備捕捉時代發(fā)展與變化的能力,依托新聞報道見證國家的發(fā)展[2]。
四、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轉型的具體路徑
(一)著重把控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
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拓寬,新媒體平臺上有海量的新聞信息,但其中存在一些質量差、內容不真實的新聞[3]。廣播電臺編輯必須把控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避免傳播不良、不真實的新聞信息。
例如,2020年,西湖之聲《1054朋友圈》欄目根據(jù)受眾的真實事件撰寫了一篇題為《熊孩子打游戲充值兩萬,家長要求退款,游戲公司:需提供證明材料》的新聞稿件。新聞報道后,在微信平臺上引發(fā)了受眾的熱烈討論。稿件原題目為《熊孩子打游戲充值兩萬,游戲公司拒絕退款》,這一選題本身并沒有問題,且具有極高的真實性,但是在表述方面并沒有展現(xiàn)出廣播電臺編輯的中立立場,因此作了修改。在本文的編輯與修改過程中,編輯人員不僅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了采訪,還對區(qū)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大隊工作人員、游戲公司分管客服投訴的主管領導等相關人員展開了補充采訪,在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同時提升其全面性,因此取得了提升廣播電視新聞質量的效果。
(二)強化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臺普遍組建起了新媒體中心,依托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發(fā)布新聞信息?;诖?,廣播電臺編輯在工作過程中,應當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新媒體具有極為明顯的傳播實時性特點,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信息的大范圍傳播。根據(jù)這一特性,廣播電臺編輯在編寫新聞內容的過程中,可以以碎片化的形式發(fā)布信息,方便受眾隨時接收、隨時閱讀,提升閱讀量及關注度。在此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當前的社會新聞熱點內容,圍繞社會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話題進行新聞信息發(fā)布與傳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進一步拓展廣播電臺的受眾范圍。
例如,2020年2月,在抗疫大戰(zhàn)中,溫州電視臺在“生活看溫州”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了一篇《宅久了想活動?溫州電臺新媒體提醒您:別放松,宅到底!》的新媒體推文:宅了很久,你是否想和小姐妹逛街購物/想和兄弟們聚會暢飲/想和老友們跳跳廣場舞/想和小伙伴嬉戲玩耍/別心急,不能急/別放松,宅到底/春天必將到來。文章中包含的文字性內容較少,且符合受眾的心理,配合大量的圖片,向受眾傳遞了防疫期間的正確行為及自我防護手段,進一步加深了受眾的印象?!拔淖?圖片”的推文方式能充分發(fā)揮出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yōu)勢,避免了過度消耗流量(如發(fā)布視頻)導致的閱讀量下降,擴大了宣傳的范圍,增強了宣傳的效果。
(三)站在受眾的角度完成新聞編輯
在實際采訪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素材,出于對篇幅、整體邏輯性、突出重點等要求的考量,編輯人員必須適當刪減素材,強化新聞核心,保證新聞中的所有段落內容均圍繞主題在寫。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長篇新聞內容的閱讀興趣大幅降低,若不在標題、明顯區(qū)域對新聞主題進行突顯,則點擊量、閱讀量也會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谶@樣的情況,廣播電臺編輯應當站在受眾的角度完成實際的編輯工作。
例如,西湖之聲的編輯在檢查《浙江省公布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學?!罚?014年4月)的稿件內容時,站在受眾的角度對文章中介紹的浙江入選的學校相關背景進行了閱讀,并提出了“為什么一些老牌重點中學不在名單里?”的問題。隨后,記者進行了補充采訪,但是受播出時間的限制,沒有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報道。而在其他媒體的報道中,這一問題普遍得到了關注與深入解讀。
總體而言,編輯應當站在受眾的立場上對新聞稿件進行閱讀、評價與修改,在提煉重點的同時,圍繞受眾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以此獲取更多的關注。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將受眾關注的問題放在醒目的位置甚至是標題中,能夠提升點擊量與閱讀量,強化廣播電臺的社會影響力,提升受眾對新聞編輯工作的認可度。
例如,2021年1月10日,山東省棲霞市西城鎮(zhèn)建設的五彩龍金礦發(fā)生爆炸事故;1月24日,11名礦工平安升井,獲救礦工在醫(y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這一事故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1名礦工在井下存活14天的經(jīng)歷更是受到熱議。在后續(xù)的新聞報道中,CCTV4、洛陽音樂廣播等多家廣播電視媒體推出了新媒體推文《被困井下14天,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為受眾展示了與部分被困礦工的采訪對話,為受眾還原了被困井下的情況。該推文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了群眾的關注與熱議,滿足了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
(四)依托語言的調整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傳播需要更加貼近受眾生活,除了在選題方面要加大民生事件的占比之外,在語言使用方面也可以引入生活常用語、網(wǎng)絡流行詞、口頭語等,進一步拉近新聞、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例如,2021年1月,央視新聞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孩子考雙百收到“豪橫”獎勵!網(wǎng)友:慕了慕了……》一文受到熱議。文章主要講述一對父母對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孩子進行獎勵的事,其表述極為活潑,包括“一對父母因兒子考試得了‘雙百’,送上超市‘狂購’30秒的豪橫獎勵”等等,配合“狗頭”等表情包、動圖、視頻等,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受眾傳遞了民生新聞事件,消除了傳統(tǒng)廣播電臺媒體在受眾心中嚴肅、“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提升了受眾對媒體、新聞事件的關注度,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在實際的編輯工作中,針對政治、軍事等非民生新聞,也可以在政治立場堅定、方向正確的基礎上,適當運用活潑的語言,以此引導受眾關注、了解社會熱點新聞、時事政治等,增強新聞傳播效果,切實發(fā)揮傳統(tǒng)廣播電臺媒體的作用。例如,2021年1月央視新聞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今天,“胖妞”8歲啦!》的推文,慶祝我國自主研發(fā)的首款大型軍用運輸機鯤鵬(網(wǎng)友戲稱“胖妞”)首飛成功八周年,并對鯤鵬進行了介紹。這樣的文字編輯與安排,調動了網(wǎng)友的閱讀興趣,提升了新聞傳播的廣泛性與有效性。
五、結語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轉型是必然選擇。在明確廣播電臺編輯定位的基礎上,著重把控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強化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站在受眾的角度完成新聞編輯、依托語言的調整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能實現(xiàn)廣播電臺編輯的轉型,推動廣播電臺編輯工作的升級,促進廣播電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彥伸.芻議廣播電臺編輯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與發(fā)展[J].傳播力研究,2020,4(18):82-83.
[2] 侯龑.淺析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的轉型突破[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4):142-143.
[3] 劉瑛.關于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轉型發(fā)展的探索[J].傳媒論壇,2019,2(18):69-70.
作者簡介:李鵬程(1981—),男,山西陽城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