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摘要:隨著教育部門的改革政策,小學所有課程在新形勢下展開了創(chuàng)新教學,音樂作為小學生必修的一門藝術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尤為重要。音樂課程歷來深受小學生喜愛,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樹立學生正確的音樂觀念,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引言
在小學的教學中,無論什么課程都應以學生為主體,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待教育,進而制定科學的教育計劃。音樂課程作為藝術類,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藝術細胞,在教學中應利用情境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音樂進行聯(lián)想,豐富他們的想象力。長此以往好奇會伴隨著他們去學習部分樂理,進而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進一步形成自己獨有的審美。
一、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能力
音樂教學不同于文化課程,在教學中必須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內容,正確地引導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的認知,在自己的理解上加上教師的點撥,對于音樂的美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以人教版三年級教材為例,在學習第六單元“五十六朵花”的過程中,小學生對于五十六朵花可能有比較淺顯的理解,教師個使用多媒體投影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可以是民族音樂的欣賞,也可以是民族風俗特色,或云南的民族舞,或貴州民間音樂,或新疆民族樂和生活習性等,讓學生在課前幾分鐘了解到五十六個民族之間的幾個民族文化,對于這首歌有一個大概的理解,了解五十六朵花的真實含義[1]。隨之教師在引導學生模仿少數民族的基本禮節(jié),朋友間的問好方式等,隨之讓學生仔細聆聽歌曲,跟著節(jié)奏自由哼唱,有點粗淺的了解之后,再由教師帶領學生唱,在這期間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調子明白自己的哼唱中的缺陷和不足,加以改進。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調研,有沒有了解的少數民族文化,將知道的分享給同學,幫助他們在這首歌中找出情感,教師在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和練唱。合理規(guī)劃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歌曲中尋找情感,逐漸培養(yǎng)對于曲子的欣賞能力,長此以往,便會形成獨有的審美能力。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能力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學生進入課堂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在授課中,要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藝術天賦,制定最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如欣賞“哪吒再生”這首歌謠時,教師可在多媒體黑板投影哪吒重生的電影片段,帶領小學生走進哪吒的生活,去感受哪吒的心理變化[2]。重生后與之前存在什么樣的不同,感受細微的情緒推進,去理解人物。根據情境的創(chuàng)設去帶領學生感受音樂,閉著眼去欣賞音樂的節(jié)奏變化,進而與電影聯(lián)系起來,去尋找相似點和不同點。又比如第二單元學習“可愛的家”這首歌,這個不是欣賞音樂,是要求學生唱的,必須有足夠的喜愛才能唱出音樂的情調。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動畫片中的片段,例如《熊出沒》中,兩只熊居住的樹洞,就是它們的房子。還有伐木工的家,全部是木材制成,里面還有菜園子和各種動物。然后給學生講解一下每一個家的可愛之處,隨后讓同學們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接下來在進行音樂課程,讓學生在了解到可愛之家的具體含義之后進行學習[3]。將學生喜歡的因素融入到歌曲教學中,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去帶動學生的探索欲望,通過聯(lián)想法將有趣的事情融入到歌曲中,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還提升了學生對于音樂的深入了解,更加提升了學生對于樂理的認知,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情境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學中適當地進行轉換教學手段,多維度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三、實行小組合作制,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能力
小組相互合作進行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教師按照學生的喜好和音樂知識的專業(yè)性,將學生按照各方面的情況分成幾個小組,內部互相討論學習,可以討論學過的音樂,也可以對新學習的樂理知識進行探究學習。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賣報歌”,現(xiàn)代學生對于賣報并沒有深入的概念,對于歌曲還是有一定的生疏[4]。在學習歌曲之前教師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下賣報時代的歷史,在互聯(lián)網興起之前,新聞的主要來源就是電視和報紙。而在民國時期,電視較為少見,幾乎都是利用報紙了解新聞。而賣報紙的小朋友在當時的街道最為常見,通過講解讓學生對于歌曲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進行引導教學,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已經一個大概的學習方向,再學習中也較為容易,也能更好地掌握音樂的樂感,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學習水平。又如“森林與小鳥”的欣賞音樂,在欣賞歌曲之前,教師可用多媒體設備投出森林世界,里面的一草一木,大大小小的動物,以及叢林的鳥叫聲,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帶來的音樂,隨之教師在進行播放欣賞歌曲,學生在提前接觸之后再進行欣賞音樂。小組之間互相討論欣賞音樂的后感,對于旋律和節(jié)奏在討論之后要有明確的定義,隨后由教師對于各組討論的結果信息進行采取,理解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逐漸加強。隨著課程的不斷加深,學生會形成獨有的審美能力,離開了教師的指導,也可以自己去欣賞音樂中的美感,這正是在音樂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內在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作為藝術課程,在教學中必須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才能保證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社會發(fā)展同步。多在課堂上融入一些有趣的內容,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盡可能為學生安排一些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內容聯(lián)系到課堂中,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力。
參考文獻:
[1]吉文艷.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43):157-158.
[2]丁安寧.和聲律動 唱響課堂——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2021(19):70.
[3]樊佳佳.多元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路徑研究[J].考試周刊,2021(38):155-156.
[4]周清霞.土家族民歌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探索[J].藝術評鑒,2021(08):129-131.
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向陽小學 11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