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要]文章闡釋了課程思政視域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的實踐舉措,并在教學改革中摸索凝練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三階五步”教學法,以此來達到“知行相資以為用”的教學效果。文章還進一步闡明了“三階五步”教學法在不同階段的具體教學手段:記憶理解階段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應用分析階段要把生活化實踐教學和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評價創(chuàng)造階段要通過實戰(zhàn)演練實現(xiàn)學生能力提升與思想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三階五步”教學法;教學創(chuàng)新;“知行相資以為用”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1],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推進全員全方位全課程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和基本手段[2]。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下簡稱“馬新觀”)集思想政治與專業(yè)素養(yǎng)于一體,這一性質不僅決定了其在新聞傳播學中的學科基礎課地位,還對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等專業(yè)核心課具有引領作用,使其成為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壓艙石”和“定星盤”。教育部等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提出,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建設”[3]。在馬新觀教育已成為全國各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發(fā)展共識的前提下,如何避免意識形態(tài)說教,使馬新觀教育真正能夠入耳、入腦、入心,成為馬新觀課程教學亟待解決的教學痛點。鑒于此,筆者以布魯姆的教育理論為牽引,將課程教學目標細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三個模塊,逐漸摸索出馬新觀課程“三階五步”教學法。
一、馬新觀課程“三階五步”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該理論的繼承者們則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劃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六個層次,用以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4]。馬新觀課程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馬新觀的發(fā)展歷程,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馬新觀的理論知識指導未來的新聞實踐。鑒于此,教師在本課程開展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應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為指引,緊扣“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時代命題,從學習目標入手,反思學生要掌握馬新觀的哪些知識點、掌握到什么程度、學習馬新觀后能夠做些什么,從而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理念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中心,旨在培養(yǎng)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家國情懷和良好新聞職業(yè)道德,并具備全媒體工作能力的黨和人民放心的優(yōu)秀新聞傳播人才。
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將馬新觀課程的教育目標分解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和評價創(chuàng)造三個階段,按照案例導課、精教趣學、難點辨析、隨堂檢測、實戰(zhàn)演練五個教學步驟開展教學。筆者通過案例導課、精教趣學,幫助學生記憶理解馬新觀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通過難點辨析和隨堂檢測引導學生用馬新觀的理論知識去剖析和闡釋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新聞現(xiàn)象及熱點問題,回答和解決新聞實踐中的各種難題;通過任務驅動和實戰(zhàn)演練增強學生的政治定力、培養(yǎng)其評價創(chuàng)造能力,進而達到“知行相資以為用”的教學初衷。這一教學設計也比較契合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即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較為端正,擁有較強的專業(yè)求知欲望和學習動力,但是對馬新觀課程心存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和抵觸心理。
通過將“三階五步”教學法引入馬新觀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實踐中,本課程實現(xiàn)了教師從“知識傳播者”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以及學生從“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的態(tài)度轉變,學生課堂參與度大幅提高,教學效果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善。
二、記憶理解階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傳統(tǒng)的馬新觀課程教學容易產生兩個極端:一是學校選擇那些理論體系建構意識較強,理論闡述的邏輯更加細密的教材,本科生聽這類課程往往會感覺晦澀難懂;二是教師圍繞現(xiàn)編的教材展開,并聯(lián)系當前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的案例進行闡釋[5],忽視了馬新觀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tài)的理論。為了解決馬新觀“現(xiàn)時教學”的問題,筆者在教學時選用了一本理論教材和一本新聞報道的經典案例類的教學參考書,將馬新觀的教學內容重構為12大模塊,形成12個知識專題,每個專題的教學都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同時,筆者還注重聯(lián)系馬新觀最新的發(fā)展成果及實踐案例,讓學生感受到馬新觀不是教條的,而是鮮活的、有溫度的。
為了讓學生擺脫對馬新觀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視頻新聞報道等影像資料作為教學工具,引入建設性新聞等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以及人工智能時代媒體業(yè)變革與發(fā)展的最新資訊,盡量尋找馬新觀的關注層面與大學生多元興趣點的交叉平衡。在每次課程的開頭,筆者都會選取最新的新聞報道案例導入課程內容。例如,在講授“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背景”時,筆者播放了“我是記者”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復雜性。在講授“實現(xiàn)新聞傳播權利與社會責任的統(tǒng)一”的章節(jié)時,筆者播放了關于“記者正常采訪被毆打”和“記者濫用職權謀私利”的新聞報道,引導學生思考新聞工作的權利邊界究竟在哪兒。
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還盡量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例如,在講授“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等知識點時,筆者融入了汪曉東、鮮敢、吳姍等記者的抗疫故事,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講述了“把人民至上寫在抗疫戰(zhàn)場”的深刻內涵,展示了他們強烈的使命擔當和對黨、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他們在危機之際挺身而出的中國記者精神。這些抗疫故事的融入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專業(yè)認同感、自豪感和學習自主性。
為解決高校馬新觀課程教學中,師生普遍存在的淺層次互動、無指向互動、形式化互動等問題,筆者在馬新觀課程教學中使用“雨課堂”移動教學工具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多維互動”的教學設計。教師把手機應用于課堂教學,讓手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為教學服務的舉措,可以讓手機不再成為課堂困擾?;凇坝暾n堂”的幻燈片推送,學生可以將做筆記的時間節(jié)省出來思考問題,就算坐在后排也能通過手機屏幕看清教師的課件;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進行隨堂測試,進而了解學生在幻燈片下反饋的“懂”與“不懂”,實時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情況,從而對課堂教學的難點進行準確把握。教師結束授課后,“雨課堂”會自動生成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統(tǒng)計結果,這樣能有效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此外,筆者還將學生通過“雨課堂”回答的主觀題分發(fā)給學生相互評閱,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應用分析階段:把生活化實踐教學和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
對照教育部吳巖司長提出的“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學生掌握馬新觀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只是本課程教學的初級目標,而讓學生掌握新媒體時代下解讀、分析新聞傳播現(xiàn)象與社會問題的方法論,回答和解決新聞實踐中碰到的各種難題,才能體現(xiàn)本課程的高階性。因此,筆者在教學時秉承“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中有做,做中有學,學教互動”的理念,將馬新觀理論和我國國情現(xiàn)實相結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新觀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其關注新聞實踐,育化其問題探究意識,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新性地設置了課前五分鐘“節(jié)目設計與播報”環(huán)節(jié),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肮?jié)目設計與播報”要求學生分小組每周精選若干熱點新聞或熱點熱會問題,然后以新聞節(jié)目串講等形式進行課堂匯報。課堂展示匯報既可以是PPT現(xiàn)場展示播報,也可以是視頻新聞成品展示,要求每組學生必須闡釋選擇這些新聞的理由及新聞編排的依據(jù)。學生展示匯報完畢后,筆者首先引導所有學生對該小組的展示進行提問與點評,讓全班同學都能夠參與到作品點評中,如不參與點評將影響小組成績。隨后,筆者再結合馬新觀知識點從專業(yè)角度進行點評,指出其優(yōu)缺點和改進的方向。此舉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關注新聞的習慣,引導學生從馬新觀角度審視媒體的新聞報道,對報道的優(yōu)劣得失進行專業(yè)化評價,而且能夠引導其通過對新聞事件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與問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把握馬新觀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與精髓,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
此外,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還適時引入新聞傳播領域的熱點現(xiàn)象如新變化、新問題、新政策或某些熱點報道(如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人工智能等),以及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的教育,引導學生用理論關照現(xiàn)實問題。比如,在講到“有思想的新聞作品才有引導力”時,筆者為學生深度剖析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方家大院的中國年》。此外,對一些具有爭議的新聞事件或新聞現(xiàn)象,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隨堂辯論,使真理愈辯愈明。例如,在講授“當新聞職責與社會道德發(fā)生沖突,該如何取舍?”這個知識點時,筆者組織學生自發(fā)組成正反兩方展開課堂辯論,雙方爭論頗為激烈。下課后,學生還將討論陣地遷移到QQ群繼續(xù)討論,這在無形中將馬新觀的課堂延伸到了生活中。
四、評價創(chuàng)造階段:實戰(zhàn)演練實現(xiàn)學生能力提升與思想價值引領
新聞工作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同時也是始終處在不斷更新、變化和發(fā)展狀況下的工作。學生即使將相關概念、原理背得很熟練,成績考得很好,都不能說明其達到了該門課的教學要求。為了解決期末試卷考試無法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水平的問題,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馬新觀的理論知識去觀照新聞傳播實踐領域的各類問題,要求其在馬新觀理論的指引下獨立尋找新聞選題,采集和制作新聞報道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并且新聞選題和新聞觀點占評分比重較高。因此,筆者構建了“平時考核成績(包括出勤率、課堂提問及討論、雨課堂測驗、課堂展示等)×20%+線上理論考試×20%+新聞實踐作品×60%”的多元化學業(yè)評價體系,用以解決學生高分低能的問題,提升課程和學業(yè)的挑戰(zhàn)度。
馬新觀課程的實戰(zhàn)演練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營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平臺等自媒體,將課程思政的課堂向課外延伸、向實踐延伸;二是教師在期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交5—10分鐘左右的新聞作品,充分考查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筆者指導學生以馬新觀為理論指導進行自媒體內容選題策劃,學生采寫制作的新聞作品在微信公眾號“桂工新視聽”展播。自課程開展以來,學生已經在“桂工新視聽”開辟了“傳媒新生說”“實踐馬新觀”“抗疫第一線”等專欄,不僅挖掘出學校三位大學生勇救落水老人的事跡,而且推送了多篇抗疫主題新聞報道。學生通過對自媒體平臺的運營,全方位地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專業(yè)認同感。此外,通過期末新聞作品的創(chuàng)作考察,筆者所在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yè)學生已基本懂得運用馬新觀來指導策劃新聞選題,2020級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從選題策劃到新聞成品的制作,且制作的新聞報道作品的質量較高。
五、結語
筆者教授的馬新觀課程自開展“課程思政”改革以來,教學效果良好,不僅獲批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立項,而且連續(xù)3年學生平均評教成績在95分以上,數(shù)十位學習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項,4位同學在2020年廣西區(qū)新聞寫作大賽上獲獎,3位同學在自治區(qū)級黨史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本知識大賽中獲獎,還有數(shù)位同學在中國青年網等社會媒體獨立刊發(fā)新聞報道作品,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度和專業(yè)自豪感得到極大提升。在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中,筆者也深刻地意識到,必須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切實感知認真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性。此外,馬新觀課程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參與課程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7-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張洪君,王臣申.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財經類教材高質量發(fā)展路徑研究[J].中國出版,2021(09):55-59.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EB/OL].(2018-10-08)[2021-07-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4]皮連生,吳紅耘.兩種取向的教學論與有效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11(05):25-30.
[5]陳信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的現(xiàn)實指向[J].青年記者,2019(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