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艷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來的。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焙汀敖虒W做合一”。這一理論非常注重生活、學校、社會之間的聯系,主張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這對于當今的教育教學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本文試圖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及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討,以期對現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
一、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
生活教育理論以“生活”為中心,在長期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得到完善。陶行知這樣解釋道:生活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梢姡詈徒逃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活教育理論的具體內涵有以下三點。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意思是生活就是一種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教育和生活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首先,生活中包含著教育。從生活的橫向發(fā)展來看,你所過的生活,就包含了你所受的教育;從生活的縱向發(fā)展來看,生活和教育一樣,始終伴隨著人的一生。其次,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認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把教育放在生活的中心位置,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都要適應我們的實際生活,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換言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最后,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我們所過的生活,就決定了我們所受的教育。可以說,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都由生活決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我們對教育的要求也會更高;同時,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動生活進步,受教育會讓個體的生活得到改變。因此,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來源于生活,語文教育教學過程要貫穿在生活之中。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庇袃蓚€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社會中包含著學校,因為隨處是生活,所以隨處是教育,可以把社會作為教育的場所,這樣就把學校的范圍擴大到了整個社會;二是指學校中包含著社會。學校通過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可以調動社會的力量使其進步;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幫助社會進步?!拔覀冎鲝垺鐣磳W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盵1]這一觀點,打破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圍墻,更好地將二者融合起來,推動教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當時在教育上存在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填鴨式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陶行知先生在此背景下倡導“教學做合一”,并對其作如下解釋:首先,“教學做合一”要求“在勞力上勞心”,也就是在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手腦雙揮;其次,要求“教學做合一”,因為“行是知之始”,行動是知識的來源,也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才有創(chuàng)新。最后,“教學做合一”反對注入式教學法,要求教育要與實踐相結合。這一理念指出了傳統灌輸式教學的弊端,把學生放在了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學”,絕不能輕易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脫離生活的現狀
目前,不少教師仍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把過多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上,教給學生更多的是答題套用的模板和答題技巧,忽略了將閱讀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閱讀教學模式化現象嚴重
在閱讀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是先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再講解字詞句,接著分析人物、主題思想以及寫作特色。最后在概括文章主題時,總會出現一個現成的公式:本文通過什么,表達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贊美了什么,抨擊了什么。許多教師幾乎用這樣的模板套用所有的課文,而不去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去設想課文中體現出來的、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生活情景,把課文講解當成了應付考試的工具。初中語文課本上的選文都是名篇佳作,教師將所有的課文都用這一個模式進行教學,把課文肢解得面目全非,這樣學生難以感受到語文課文中的人文內涵,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更是無從談起。
(二)學生主體地位受到忽視
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中,仍是教師講授占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堂上,學生如果沒有發(fā)言和展示自己的機會,久而久之,其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會降低。此外,不僅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己也不能很好地意識到自己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很多學生認為,學或不學語文成績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把時間主要花在別的科目上,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本來就是教學相長的雙向活動,學生如果不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不凸顯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自然也不會將課文所學和日常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更難以實現生活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三、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和教育聯系密切,不可分割。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將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考慮。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生活化
目前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目標集中在讓學生理解與鑒賞文本,“但其真正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理解、如何鑒賞文本”[2]。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我們最主要的是“授人以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做中學”的習慣,這首先必須在教學目標中體現出來。
首先,在閱讀教學目標中應增加能與學生的生活相對應的情感目標。語文教材都是經過各方面的權威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每一篇語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題思想,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提升其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讓學生學會理解、鑒賞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初中階段的學生閱歷尚淺,無法理解深奧的大道理,但是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以及能讓他們感同身受的情感,學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在教學目標中融入情感目標,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又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養(yǎng)成從情感入手來理解文章的思維習慣。
其次,閱讀教學目標的重點應放在閱讀方法上。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閱讀選文由兩部分組成,即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自讀課文需要學生獨立學習,因此學生必須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才能學好自讀課文。教師可以根據自讀課文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隨后,根據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中的自讀課文。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的學習,能夠逐漸掌握相關的閱讀方法,而這正與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相契合,有利于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生活化
統編版語文教材在閱讀選文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改變,增強了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具有一致性”的理念相契合。當然,閱讀選文還兼具人文性和經典性,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選擇符合學生學情、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項鏈》這一篇課文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內容:首先詢問學生在生活中是如何借東西、還東西的,借此引導學生理解在生活中借東西、還東西是人之常情,如何借、如何還更是內涵豐富的學問。學生將自己生活中的借與還事件融入到文本閱讀中,便增加了對文本的自我感知。這樣的教學內容能有效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學好語文在生活中大有裨益,那么學生自然會由此激發(fā)出語文學習的興趣。
另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不限于書本上的知識,還包括在生活實踐中所獲取的知識和能力?!吧鐣磳W校”要求我們把社會作為學校的場所,要讓學生在生活中、社會上都受到教育,更應該讓語文教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教師要牢牢抓住實際生活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挖掘能夠和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內容,豐富課外的探討性任務,讓學生不再認為課本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從而自覺地參與到生活實踐當中,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價值。
(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生活化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因此,要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就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來考慮。
從教師的教來看,初中語文教師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F在仍有不少教師對課文是一講到底的,整堂課只運用講授法這一個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改變這一現象,實現教學方法上的生活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綜合運用多種適切的教學方法,比如將講授法、情境教學法和小組合作探究法相結合。從學生的學來說,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也可以幫助學生擺脫“滿堂灌”的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模式,引導其積極參與課堂,投入小組互動之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蘊含的濃濃父子情,可以先讓學生自由地講一講自己與父親之間發(fā)生的小故事。為了讓學生能大膽、積極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先作示范,營造一種相對輕松的氛圍。通過故事情境法的運用,能夠較好地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其對文本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不是被動的,而是處于主體性的地位,是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的。
(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生活化
要想實現語文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教師就要將生活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皼]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盵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緊圍繞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融入到自己所設計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在與生活的結合中實現語文教學過程的生活化。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整個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將文本改編為課本劇,然后讓其進行角色扮演。學生為了演好各自的角色,必定會仔細揣摩人物說話的神情、姿態(tài),這樣便能夠深化其對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在演繹時必定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的方式將文本中特定的角色完美地展現出來。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扎實可感的情境,這正是學生的身心和思維得以激活的重要認知。[4]在學生親身投入學習的這個過程中,其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能夠深化對文本的認知。
由此可見,教學過程的生活化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認知,能夠使其更好地把握課文主旨,激發(fā)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講授課文,并不能一味地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和高度上,向學生拋出一個又一個無效的問題,而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生活元素納入到其對文章的理解之中,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文本中出現的新知識。
(五)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生活化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陶行知先生在闡述“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時,就強烈批判了“老八股”“洋八股”的弊端。他認為,在語文閱讀中,沒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評價應追求多樣化,教師不能僅以成績的優(yōu)劣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其對課文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閱讀教學評價作了如下要求:“著重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盵5]這就表明教師要把學生的體驗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參考對象,因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體驗與其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如是,我們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此外,教師還應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與互動性。評價可以貫穿在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比如在教學小說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與學生共同制定評價的標準,而后依據這些評價標準,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如上圖所示,這樣多角度、多主體的評價方式,能夠較為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語文教學知識的來源、教授的過程以及最后的落腳點都與我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梢哉f,它們取之于生活,教之以生活,用之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從提出到現在,一直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將生活教育理論應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課文中的內容有效融合,既是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也對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注釋: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頁。
[2]管然榮:《如何確定初中語文教學目標》,《中學語文教學》,2017年第10期,第13頁。
[3]方明編:《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76頁。
[4]費夢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語文課堂中的實踐運用》,《課外語文》,2019年第36期,第81頁。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9頁。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