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穎 孫國平
縱觀語文課堂,老師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朗讀的時候會時不時地讀破句、讀斷意。一篇文章讀完之后,不知文本所云為何。亦或是在課堂互動交流過程中,他們語言表達不規(guī)范、語意表達不清楚,自己興致勃勃地說,他人卻聽得一頭霧水。我們再來看一篇四年級學生用現代文改編的《清平樂·村居》,筆者摘選了其中一個語段:“二兒子正在那里心靈手巧的織著雞籠,這里往上串一下,再往下串一下,就這樣一直的串,時而大時而小。”先拋開文中“的”“地”的錯誤用法不談,“那里”“這里”“心靈手巧的織著雞籠”“時而大時而小”就存在著意思表達不清楚、語言表達不規(guī)范的問題。再比如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理解有偏差、體會不深入、情感不飽滿等情況。以上種種常見的語文現象其實都源于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不強。
不管是聽到的語言,還是看到的文字,人們在接觸這些語言文字時,對其中信息的捕捉、對其意思的理解、對其情感的體會都或多或少會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這種感知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語言感受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感。語感是影響語言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語言感受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學習的質量與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有的責任。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盵1]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2]
那么如何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呢?統(tǒng)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抓手。教師緊扣語文要素,對學生進行語感的訓練和培養(yǎng)是非常便捷有效的路徑。
一、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
萬變不離其“讀”,無論時代怎么發(fā)展,教材怎么改革,閱讀教學永遠離不開“讀”,而朗讀則是培養(yǎng)語感的基石。統(tǒng)編教材一如既往重視“朗讀”,不僅如此,統(tǒng)編教材更重視有質量、有梯度的朗讀。一二年級對朗讀的要求從正確、流利地朗讀,到分角色朗讀,再到讀好說話時的語氣,讀出恰當的語氣,讀出對話的語氣。三年級開始對朗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有感情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遵循這一原則,重視朗讀,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一)在朗讀中感知語言規(guī)律
以統(tǒng)編教材二上第11課《葡萄溝》為例。課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3]這是一個長句子,不好讀。教師正好可以借助這一朗讀難點的教學,指導讀好長句子的同時,讓學生感知語言規(guī)律,培養(yǎng)語感。教學時先把這個句子的主干部分出示出來:到了秋季,葡萄掛在綠葉底下。繼而分步逐漸增加“一大串一大串”“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等詞語。教師通過語意疊加的方法,指導學生一遍遍地朗讀,在反復朗讀中感受到句子再長也是由一個個的詞語、短語疊加起來的。這樣的朗讀教學,不僅降低了學生讀長句子的難度,消除了學生讀長句子的畏懼心理,還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掌握了句子的構成規(guī)律。學生讀得通順,讀出了節(jié)奏,讀懂了意思,為三年級達到有感情朗讀的學習目標做好了鋪墊,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
(二)在朗讀中關注新鮮語言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中提出: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一閱讀要求在教材中的首次提出,可以說為語感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抓手。所謂“新鮮感的詞句”,實則是帶有很大主觀性的詞句,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對有新鮮感的詞句的感受,也會受個人生活和學習的積累影響而各不相同,可以是第一次接觸到的、自己不了解的、意思不明白的詞語,也可以是某種特殊的詞句構成或表達方式。我們知道一些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走馬觀花、囫圇吞棗,不注意思考,更不注意積累。學生對有新鮮感的詞句缺乏關注的意識,缺少關注的習慣,這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或句子,就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以及對信息捕捉的敏銳度,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語感。
此單元一共編排了三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前兩篇課文對“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一語文要素都是在課后練習中體現的,《不懂就要問》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要素在自讀提示中有所體現。以此單元《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為例,第一自然段中“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盵4]這句話不管是從表達的內容而言,還是就表達的形式而言,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都是具有新鮮感的,因為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他們和文中小朋友的上學路大不一樣,“坪壩”“絨球花”以及各個不同民族的學生匯聚到一所學校里學習,這些都是讓學生們感到新鮮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有新鮮感的語言,因為只有關注到有新鮮感的語言,并在朗讀中有所留意,才會刺激學生對語言的思考、感受和積累。
二、在想象中發(fā)展語感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通過文字的形式向讀者傳遞著信息和情感。如何能感知作者在文中所描繪的畫面、所表達的情感,如何能架構起一座連接作者與讀者的橋梁,讓讀者能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產生思想的共鳴,從而發(fā)展語感呢?想象應該是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別林斯基提出:“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看不到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但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彌補這個缺點?!盵5]而兒童恰恰擁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喜歡想象,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大膽展開想象,如此一來,本身沒有可感性的語言文字通過他們的理解與認知在腦海中對相關的情境與人物進行勾畫和塑造,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就瞬間變得鮮活生動起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近了,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感受也變得親切真實起來,語感自然會得到有效的發(fā)展。
(一)在想象中加強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三個學段的閱讀目標中針對優(yōu)秀詩文的學習都特別肯定了“想象”的重要作用:“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作品的情感”。[6]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教材為例,上冊第8課和第18課都安排的是《古詩二首》,在課后練習題中均提到:“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盵7]下冊第1課和第15課也同樣安排的是《古詩二首》,課后練習分別提出:“想象畫面,說說詩句中春天的美景”;“讀下面的詩句,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8]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能夠從古詩文中獲得情感體驗是教學的難點,突破這一難點的最佳方法就是想象。教學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尊重教材的編排意圖,緊扣語文要素,通過想象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當學生想象的大門打開的時候,他們和古詩文的距離就更近了一步。比如在教學《夜宿山寺》這首詩時,重點抓住“高”引導學生在觀察插圖的基礎上朗讀古詩,找出能夠感受到危樓之高的詞語或句子。繼而讓學生讀詩句,想象畫面,并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著怎樣的感受,更好地讀出古詩的味道。通過反復誦讀,想象畫面,獲得了情感體驗,加深了對古詩文的理解,達到熟讀成誦,與此同時,學生也收獲和積累了語感。
(二)在想象中激發(fā)情感
統(tǒng)編教材三下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提出: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四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提出: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緊扣語文要素,在想象中進行閱讀,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其語言感受力自然有所發(fā)展。以四上第一單元《走月亮》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所描述的意境是中秋月夜之下,我與阿媽漫步于溪邊、田埂時的所看所想。作者的語言是那么優(yōu)美,如果學生能感受得到這其中美妙的意境,并能讀出這其中的滋味,勝過老師逐字逐句地分析。然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時語言就是如此奇妙,這時就可以通過想象來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激發(fā)其內在的情感。
教學課文1至3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一邊默讀,一邊在腦海中勾畫景物,讀到什么,勾畫什么?!巴瑢W們,剛剛你們默讀了這一部分,說說在你的腦海中都勾畫出了哪些景物?”同學們的回答有月亮、洱海、點蒼山......這一遍的讀已經在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了畫面比較清晰的輪廓了。接下來,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讀想結合:“孩子們,這是怎樣的月亮呢?你們再讀讀看,找出月亮的特點,繼續(xù)在腦海中描繪它的樣子?!边@一遍的想象朗讀,學生們特別關注到了“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笆茄?,這皎潔的月光灑在了洱海的水面上,洱海銀光閃閃;這月光灑在了高高的點蒼山上,灑在了......多美的月色呀,相信你的腦海中已然出現了一幅渲染過的水墨畫。閉上眼睛,聽老師讀,想象畫面。”第三遍的讀,由老師的范讀引路,再加上想象鋪路,學生腦海中的這幅畫面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美麗。此時學生的朗讀欲望自然也被激發(fā)了出來,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對自然之美的感受,對語言文字的體會自然達成。這樣的教學層次分明,“想象”貫穿“讀”的始終,文字到畫面,畫面再到文字,最后用富有飽滿情感的聲音傳遞畫面,文、景、情三位一體,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語感自然得到了發(fā)展。
三、在實踐中強化語感
正所謂“坐在駕駛位上學駕駛,跳進游泳池里學游泳”,語感逐漸形成之后,一定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語言實踐機會來繼續(xù)強化語感,促進語感的提升。統(tǒng)編教材在多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中都把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行了結合,比如三年級上冊的語文要素,第三單元提到:1.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2.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9]第五單元為習作單元,此單元的語文要素是:1.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2.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10]在此不一一列舉,教師要能發(fā)現這一規(guī)律,在教學中,遵循“讀什么——學什么——練什么——會什么”的規(guī)律,通過拓展遷移,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所學,把被動接受轉化成主動運用,以此更有效真實地檢驗學習成果,最終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語感的強化必定是水到渠成的。
(一)在書面表達中強化語感
以統(tǒng)編教材三上第六單元第18課《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此單元的語文要素是:1.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2.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11]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清晰,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進行內容上的安排,特別是第4自然段寫海底魚多且美,和第5自然段寫海島上海鳥眾多的時候,都是圍繞一個關鍵句來寫的。結合此單元的語文要素,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入手,比如教學第4自然段,讓學生先讀一讀,說一說海底的魚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自然找到了這段話中的關鍵句——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白髡哂质窃趺磳戶~多和美的呢?”接著進行細讀,抓住“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盵12]這句話,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感受西沙群島的海底魚不僅多而且非常漂亮。當學生理解了,也體會到了的時候,再讓他們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升華情感,此時語感在朗讀想象中得到了鍛煉和發(fā)展?!巴瑢W們,喜歡讀這句話嗎?有沒有發(fā)現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寫出了魚的多和美的?”此時的教學由內容走向了形式,學生進而默讀思考,通過交流,大家發(fā)現,作者為了突出魚多,列舉了很多種魚,用上了排比的修辭,而且不同的魚作者還抓住了其鮮明的特點進行描寫,有的突出色彩,有的突出形態(tài),讓我們讀來感覺海底的魚兒真是形態(tài)各異,奇妙無比。
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是不是到此就結束了呢?語感的訓練是不是到此也就戛然而止了呢?沒有。結合此單元語文要素的表達能力要求,教師接下來順勢嵌入課后小練筆。“同學們,你們看,這也是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畫面,用一句話說說你的感受并寫下來?!庇械膶W生寫道:“大海龜真可愛?!庇械膶W生寫道:“海底的珊瑚五顏六色,形態(tài)各異,真漂亮。”教師繼續(xù)引導:大海龜哪里可愛?珊瑚都有哪些形態(tài),哪些顏色呢?請你圍繞你剛才寫下的這句話,用上第4自然段的寫法寫清楚它們的樣子吧!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讀中理解感受了內容,在讀中學習了表達方法,進而在練筆中運用了方法,表達了自己的所看所想。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一表達形式逐漸接受,并且在此過程中,反復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語感也就逐步得到強化,有所成效。
(二)在口語表達中強化語感
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提供練筆的書面語言實踐活動,還可以安排交際式的口頭語言實踐訓練。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提到:感受課文生動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如果學生能在自己的表達中自覺主動運用所積累下來的生動的語言或自己喜歡的語句,語感一定會得到加強。此單元有一篇課文是《帶刺的朋友》,課后練習第2題安排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刺猬是怎么偷棗的。一位老師這樣安排一個交際活動,“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課文《帶刺的朋友》,回到家,媽媽特別想聽聽這個小家伙是怎么偷棗的,你會講嗎?現在老師就是媽媽了,誰來給我講一講。”教師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很快走進一個交際情境,讓學生產生表達的欲望,在老師和學生的交際過程中,扮演媽媽的老師還時不時地對學生語言進行糾正和規(guī)范,這樣的教學有趣有效,強化了個體的語感認知,效果非常好。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依托統(tǒng)編教材,緊扣語文要素,從朗讀、想象、語言實踐等方面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從而真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6頁。
[2]呂叔湘:《中學教師的語法修養(yǎng)》,《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0期,第18頁。
[3][4][7][8][9][10][11][12]溫儒敏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3頁,第2頁,第9頁,第86頁,第27頁,第63頁,第73頁,第76頁。
[5][俄羅斯]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第158頁。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8、10、13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