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左傳》中曾記載:“邾文公卜遷于繹。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臂ノ墓珵榱诉w都而占卜,在百姓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中選擇國家大義,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這是關于義利之辯的最早記載,也是個人利益與百姓大義之間的一次斗爭。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義”與“利”的矛盾也變得更加突出。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劇烈,文化和思想也不斷碰撞。由于社會變革導致現實中的種種矛盾亟待解決,諸子百家都在思考著“義”與“利”的取舍問題,同時也分別有著不同的見解。而由于諸子百家思想內核與價值追求的不同,他們對“義”與“利”的闡釋總是既存在一些差異,也有一些相同之處。作為儒道兩家的代表,孔子和老子的義利觀都并非簡單地支持“義”或“利”,而是在多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通過《論語》和《老子》中對“義”與“利”的闡述便可以窺見其中的一些異同。
一、義的理念
《論語》中提出:“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可見孔子認為的“義”是人的根本,是一種內在的道德準則,通過“義”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言論是否正確。同時,孔子還主張把“義”放在第一位,提出“君子義以為上”。也就是說,他強調“義”是首要的,即義要高于利,在追求“利”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義”的原則。此外,孔子不僅確立了“義”的理念,還制定了如何行“義”的標準,那就是將“禮”的概念與其相聯系,使“禮”成為“義”更具有實踐性的制度化的行為規(guī)范。這樣,“禮”與“義”便共同構成了儒家道德規(guī)范最為重要的準則??梢哉f,孔子所秉持的“義”是更加接近于封建傳統(tǒng)思想下的禮義,是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約束,其外在也有著明確的標準,易于人們效仿和執(zhí)行。
《老子》中對于“義”的闡述則完全不同于《論語》。《老子》中很明確地表達了對儒家所謂“仁義”的不屑一顧,提出“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看起來是要摒棄“仁義”道德,但實際上老子并沒有完全拋棄“義”?!独献印返谌苏轮姓f:“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崩献硬⒎呛唵蔚卣J為“德”“仁”“義”“禮”不能存在,而是認為無為的“德”“仁”“義”“禮”才是值得肯定的??梢哉f,老子對這些概念作出了與儒家不同的解讀,他主張拋棄的是儒家提倡的表現在外部的禮義,最終達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的境界。因此,老子所認為的“義”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仁義,他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仁義劃分為“下德”,而他認為人們真正要追求的應該是雖“不德”卻“有德”的“上德”。他認為儒家提倡的那種表現為外在道德規(guī)范的禮義并不能真正約束人們追求利益的思想和行為,反而會培育和刺激人們的欲望與需求。因此,若要真正地減少或者消除人們追求利益的欲望,就應該從根本上消除所謂的“仁”“義”等概念。所以說,老子才主張“絕圣棄智”和“絕仁棄義”。但老子消除仁義最終要到達的并非虛無,而是“無為”卻“有為”的結果。因此,他真正主張的“義”應當是“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無為而為之,這與儒家的仁義完全不同,卻并不能說是拋棄了“義”。
二、利的追求
《論語》中在提到“義”和“利”的關系時所遵循的原則是“義以為上”,將“義”明確地置于道德追求的第一位?!墩撜Z》還指出了“放于利而行,多怨”,認為對利益的追求會招致怨恨,這似乎說明了孔子對于逐“利”行為的反對,但實際上,孔子還提出了“見利思義”。也就是說,孔子并沒有否定人追求利益的本能,“利”與“義”也并非簡單的對立關系,而是在“利”與“義”有沖突的時候,不能夠不擇手段地只顧追求自身的利益,君子應該以“義”為上,將“義”作為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追求利益的手段。因此,孔子并不反對追求“利”,他所真正反對的是見利忘義的行為?!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薄傲x然后取,人不厭其取?!笨鬃又赋鲎非蟾毁F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欲望,但是作為君子,當物質利益的取得建立在“不義”或是“不以其道得之”的基礎上時,君子所做出的選擇應該是將利益當作“浮云”以及“不處”,十分明確地主張了不能盲目地追求利的觀點??偟膩碚f,孔子在談論對“利”的追求時,其重點在于追求“利”的程度和手段,對“利”的追求絕不可以超過對“義”的追求,君子要用正當的手段去獲得適當的利益。
老子的義利觀看似是義利兩棄的,但是,實際上,與老子所認為的“義”應當是大致相對應的,老子認為值得追求的“利”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個人利益。在《老子》中,“利”可以分為公利和私利兩種。其中,老子對追求百姓的公利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独献印分姓f“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里的圣人所追求的“利”便是百姓的“利”,也正是老子認為統(tǒng)治階級應該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一公利的途徑則需要統(tǒng)治者不與民爭私利,不過多地干擾民生,不再提倡所謂仁義,以“無為”寡欲的態(tài)度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因此,老子贊同的“利”應是圣人所追求的百姓的“利”,而實現利益的方式則也是通過“義”,也就是道,這一追求利益的方式與孔子的義利觀是相似的。此外,老子也對人們如何滿足私利做出了闡釋,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也就是在簡樸的物質生活中做到知足常樂,通過限制物質需求的方式得到精神的滿足,可以說是一種較為消極的狀態(tài),在這一點上老子與儒家“富而好禮”的積極入世態(tài)度截然相反。
三、學說核心
孔子的義利思想首先是儒家“仁”思想的延伸,孔子提倡愛人,尊重他人的權益,但是,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會有損害他人利益的可能,因此,他的義利觀主張“見利思義”,將義放在首位,君子應立志“求仁”,為義而獻身,只可追求在不損害“義”的基礎上的利益,通過對自己道德的修煉,行為的約束,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這可以說是儒家仁愛他人觀念的一個體現。此外,孔子用“義”和“禮”來劃分君子與小人,有“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以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觀點。朱熹將“義”解釋為“天理之所宜”,將“利”解釋為“人情之所欲”,也就是說,君子在看待事情時首先應該著眼于是否符合“義”的標準,小人做事時則唯利是圖,以對自己有利作為做事的準則。同時,如果一個人可以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修養(yǎng),便能夠成為一名“君子”,而一個人若是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被私欲所控制,則就會成為一個“小人”。可以說,孔子不僅以“義”和“利”作為君子與小人的界限,也通過這種義利觀為普通人提供了成為君子的途徑。而由于儒家思想與封建統(tǒng)治的契合性,《論語》的禮義觀中十分強調仁義禮制的規(guī)范和等級差異的存在,他對“禮”“義”和“利”高度重視,認為三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統(tǒng)一,這是由儒家思想維護封建等級禮制的目的決定的。孔子將“義”與“利”融入統(tǒng)治制度中,從為政的角度闡發(fā)“義”與“利”,主張統(tǒng)治者要引導民眾以“義”為準則,合理地追求正當的物質利益,達到追求與發(fā)展國之大利的目的。
老子的義利思想則受到他“無為而治”思想的影響,與他“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道家學說認為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而老子雖然將“利”作出了公利與私利的區(qū)分,但他并不要求統(tǒng)治者積極地帶領民眾取得利益,也不強調社會階級差別與其對應的利益,也沒有儒家所謂的“君子”與“小人”之別。他否認儒家所提出的仁義禮制這種社會道德準則,也否認其對“利”的規(guī)范作用,認為提倡仁義會導致人們的欲望增多,之后便會擾亂社會秩序。因此,他提出了諸如“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樣的觀點,反對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提高,雖然不拋棄“利”的概念,卻反對百姓一切實質上的逐利行為,可以說是“無為”思想核心對其義利觀深層次的滲透。同時對于上層之“利”,老子提倡的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也可以看到“無為”的觀念對他的禮義觀的深刻影響。
四、結語
《論語》和《老子》分別作為儒家和道家的經典著作,其中的義利觀不僅對當時的社會有著重要影響,也深刻地影響著以后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其中,由于儒家思想處于統(tǒng)治地位,《論語》中的義利觀更是在后世被不斷地繼承發(fā)展。董仲舒提出了“正義不謀利”,程顥、程頤提出了“存義去利”,李覯的“義利并舉”等,都是義利觀不斷發(fā)展完善的結果。因此,了解先秦諸子的義利觀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發(fā)展重要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