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界平
摘 要:音樂吟誦古詩的教學方法,是適合小學生發(fā)展特點和接受規(guī)律的,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吟誦的興趣。所以,在小學低年級古詩吟誦教學中,老師根據(jù)古詩詞,為其選擇適合意境的配樂,把學生帶進詩情、詩意、詩境中,增強學生吟誦的體驗感,是實現(xiàn)其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條件和手段。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音樂;吟誦古詩;教學策略
古詩詞早已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精神支柱。以前從小學低年級,甚至幼兒園階段教孩子們朗誦、背記古詩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一種傳承,一種灌輸,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還不能從深層意義上理解古詩詞。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低年級學生已經(jīng)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語文,學習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步階段,老師再也不能讓學生囫圇吞棗似的背誦了。我們要本著激發(fā)學生潛力,增強學生理解能力,強化他們吟誦過程中的體驗感,把音樂與古詩吟誦教學結合起來,借助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強化學生的感受,并以多種吟誦和唱和的方式,引學生走進古典詩文的意境、情感,體味其蘊含的音韻美,提升小學低年級古詩吟誦教學的效率,推動語文整體教學的前進和發(fā)展。在此,筆者就小學低年級音樂吟誦古詩有效教學策略,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一、進行對比,強化學生的體驗感
小學低年級學生不要說從吟誦中去找感受,他們對吟誦的節(jié)奏、吟誦的作用都沒有把握和了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強化學生的體驗感,為了讓學生能走進詩意、詩境,感受它的美,老師可以先不配音,讓學生直接吟誦,通過吟誦讓學生找節(jié)奏,談體驗和理解,看學生是否真的能走進古詩,走進它的意境。然后,老師再根據(jù)古詩的意境,配上恰當?shù)囊魳?,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配上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的古箏音樂,再讓學生吟誦,學生的感受會與之前大有不同。多吟誦幾遍,會達到入詩、入境、入情的效果,同時也能實現(xiàn)“一切盡在不言中”,滿眼意境、滿心詩意的美好效果。沒有對比就沒有區(qū)別,讓學生先在沒有音樂的情況下吟誦,再給他們配上音樂吟誦,不僅能提升古詩意的美感,還能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受,使學生雖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詩,但能走進其意境、感受其美好,這已是實現(xiàn)小學低年級古詩吟誦教學的主要目的了。
二、以視頻音樂,突顯古詩意境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大多都六七歲,他們的學習意識不強,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就拿古詩吟誦教學來說吧,老師為了迎合學生的發(fā)展和接受規(guī)律,采用了很多的手段與方法,但還是有學生難以入境,不能在吟誦中體驗古詩詞的美好。鑒于此,老師可想辦法激發(fā)學生更多的感官,要讓學生在讀、誦、唱的同時,真正愛上吟誦、愛上古詩,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實現(xiàn)傳承的意義。所以,老師可以運用視頻音樂,有景、有圖、有音樂,讓學生看著畫中的意境,再聽著音樂進行吟誦,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各感覺才能被激活,他們眼里、心里、想象中才會有詩中的意境、意蘊。如楊萬里的《小池》,配上涓涓細流、濃濃樹蔭、連片荷葉、翻飛的蜻蜓等,這一切,本身就是一首詩,再加上音樂、詩句,既能讓學生在吟誦中更好地掌握節(jié)奏,又能感受其意境美,增強學生的記憶,升華古詩教學的意義。
三、傾聽音樂,感受詩中情感
音樂沒有國界,不分年齡,只要一響起,似乎都能成功溝通,打開人的情感密碼。小學低年級學生雖年齡較小,沒辦法一下子理解音樂、理解古詩,但在古詩吟誦前,給學生選擇適合某一首古詩詞意境的音樂,讓學生傾聽音樂、欣賞音樂、沉浸其中,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還能為古詩吟誦教學做好鋪墊。學生在傾聽音樂、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已被無形的音符打開了,被旋律激活了,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們吟誦古詩,更能增強其理解,強化其體驗感。比如,《畫》的吟誦教學,讓學生先傾聽音樂,再讓他們吟唱,學生不但能看見“遠處的山”“水流”“欲謝未謝的花”,還能感其“悠閑張望的鳥”,其“?!币约皶缫暗膶掗煙o際等。這不僅能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還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古詩幽遠的意境、深遠的意義,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把音樂與古詩吟誦結合起來教學,既符合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又能更好地理解、強化學生的感受,使學生能讀懂詩、走進詩、感受詩深遠的意境和難以描述的美好,實現(xiàn)古詩教學的目的,升華其教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娟.校本課程改革: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古詩詞童趣自主創(chuàng)編研究[J].黃河之聲,2019(20):120.
[2]葉曄.融美育于小學音樂古典詩詞作品的教學中:以六年級“古風新韻”單元為例[J].教學月刊,2019(7):55-57.
[3]魯歡利.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淺談古詩詞與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融合[J].戲劇之家,2019(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