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甜甜
摘 要: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內容,對高中生的政治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滲透核心素養(yǎng)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學會從政治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問題具有單一性、隨機性特點,議論性不強。議題式教學需要教師在上課前進行系統(tǒng)地準備,從教材、學生、生活中確定一個可以統(tǒng)攝課程的議題,更加具有綜合性。將議題教學方式運用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核心素養(yǎng)
議題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真實生活情景為出發(fā)點,以可議性、關聯(lián)性、思辨性為原則,以探究性話題為抓手,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支撐為主線,以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課堂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議題式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議題式教學特點
議題式教學以議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著力于商討、討論,注重問題的探究、發(fā)現(xiàn)與建構,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可議性
議題式教學首先要確保議題的可議性,即問題的設置與情境內容必須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要讓學生有議論的空間,而不是單純的單一問題,所有問題的內容要讓學生有討論的空間。
如,在我國的社會保障課程學習中,再分配、稅收等是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設置的議題要貼合實際情況,有的教師設置的問題是: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哪些?有的甚至拿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等直接設問,問題比較單一,學生基本不用思考或只需要閱讀教材內容就可以得出答案,這樣的設問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師應轉變思路,設置具有可議性的問題,如,要高薪還是要保障?再分配是不是“劫富濟貧”,這一類的問題本身就在社會中存在一定的爭議,通過對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進行引申,可以使學生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制度的基本內容、社會保證的意義等進行深刻的認識,對保障制度的完善從政治思想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分析,從而強化學生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政治認同、制度認同。
(二)關聯(lián)性
議題式教學的關聯(lián)性是指高中政治的內容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更不是理論與實踐的割裂,而是政治內容存在關聯(lián)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聯(lián)系,同時注重理論知識的關聯(lián)性、注重實踐知識的銜接性,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議題式教學的價值。
以“兩個毫不動搖”為例,“兩個毫不動搖”是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兩個毫不動搖”的內容也是高中政治的熱點詞匯和??贾R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的議題基本為兩類:①如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②為什么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教師注重從理論上設置問題,強調理論的認識?;谧h題教學關聯(lián)性的特點,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做好思路的轉變,重新對議題進行修改。如中鐵集團如何踐行“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鏗鏘誓言,這一議題看似與“兩個毫不動搖”沒有關系,但實際上是企業(yè)在市場化發(fā)展中如何堅持公有制經濟、如何處理發(fā)展非公有制的內容,這樣的議題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事實上,近些年的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兩個毫不動搖”的政策得到了非常好的落實,一些企業(yè)圍繞“兩個毫不動搖”提出了自己的發(fā)展主張和建議,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議題,補充到課程內容當中。
(三)思辨性
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議題應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需要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才能得出結果,甚至一些問題本身并沒有正確的結論,而是需要學生用歷史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用科學精神來武裝自身頭腦,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以資本主義社會的演變?yōu)槔?,學生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呈現(xiàn)兩極化,有的對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嗤之以鼻,有的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非常向往,因此,在講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置議題,讓學生根據議題進行充分的辯論,設置的思辨議題可以為: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生是科技革命引起的,還是固有制度引起的?②美國爆發(fā)雪災導致供電價格劇增,甚至達到了一度電110美元,這種情況是基礎設施老化引起的,還是社會制度導致的?通過一系列的議題,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學會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等,通過思辨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的辯論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在討論的過程中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等角度分析問題,將多種知識整合起來,提升自身對政治的理解和政治敏感度。
二、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策略
(一)議題貫通,拓展議題廣度
議題貫通的關鍵在于拓展議題的廣度,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身邊汲取素材和內容,讓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對生活有更多的認識,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中政治知識的理論性比較強,絕大部分內容以制度、政策為主,學生理解較為困難。通過議題貫通的方式,教師圍繞課程內容設置多個議題,從生活、社會等不同角度,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強化學生對政治內容的理解。
以科學發(fā)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為例,結合課程內容,教師可以設置多個議題進行拓展:主議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什么?然后根據小康社會的經濟發(fā)展設計多個分議題:①什么是整體小康、什么是全面小康?這一議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小康社會發(fā)展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理解全面小康建設的意義;②你對整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發(fā)展有什么樣的感受?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對全面小康和整體小康進行對比,從學生生活角度出發(fā)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與應用;③從整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如何看待“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qū)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這一議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分析整體小康和全面小康,從社會報道中拓展議題的廣度,幫助學生完成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理論內容學習和實踐,提升學生對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理解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