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寫作教學應該把握“四要”,即要易于動筆,要樂于表達,要源于生活,要真實表達。但是縱觀寫作教學現(xiàn)狀,教師依然停留在通過提供素材、思路點撥、范文朗讀以及寫作評改等方式進行寫作教學上,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個性表達。那么,如何創(chuàng)造良好表達環(huán)境,構建優(yōu)質表達渠道,促使學生會寫,樂寫,從而達到真實表達的作文教學目標呢?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借助高效多能的信息技術,是解決作文教學弊端的良好渠道。教師在教學中要恰如其分地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固化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作文教學新突破。
一、創(chuàng)情設境,促能寫
在信息技術影響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呈現(xiàn)怎樣的課堂模式呢?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及趣味性等特點,提供視聽影像,把生活素材引進寫作課堂,跨越學科,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課堂生活”,把學習書面表達變成一件饒有趣味的事。讓學生從可觸可感可知的生活片段中生就寫作欲望,擺脫“無話可說”“言之無物”“置身事外”的寫作窘境,徹底逃出“不想寫”的表達牢籠,實現(xiàn)主動表達的學習意愿。
以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我的心兒怦怦跳”為例。學期初,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參加學校的一項比賽或活動,也可以在班級組織全員性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加,然后將比賽或活動的整個過程拍攝下來,并將拍攝的照片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照片做成美篇或課件,并配上相應的音樂在課堂上播放,然后讓學生回憶比賽或活動情境,并從參與者的角度給每一張照片配上文字。另一部分照片制作成視頻,突出群體性的氛圍。通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情景,并讓學生給視頻配畫外音,從旁觀者的角度用文字描述當時的情景。最后讓學生將兩次的文字進行組合后,再修改、潤飾。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突破表達障礙,讓學生學會真實地表達和描述自己的生活了。
二、回放生活,使善寫
中年級習作很大一部分是學生生活的再現(xiàn),沒有以生活經歷為基礎的寫作是缺乏生命力的,所謂“我以我手書我心”,正是建立在對生活的熱愛的基礎上的。學生在下筆時為什么總是“咬斷筆頭”“苦思冥想”,最后只是留下空洞的一堆文字呢?那是因為他們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沒有真正“看到自己的生活”。實際上,小學生可能已經經歷過他筆下的生活,但是基于兒童的感受特征,他們忽略了生活的關鍵處和精彩處,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由學生自主構建生活痕跡,通過網絡硬盤“保存自己的生活”,記錄和描述自己的生活。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走進生活,并引導學生觀察記錄??梢宰寣W生先將生活中的點滴以圖片、音像、碎片化文字的形式存儲在“云”上,然后再進行遴選,讓學生能“看見自己的生活”。這樣,學生在進行書面表達時,就已經利用網絡平臺做了一個寫作素材的初步篩選。
小學第二學段的習作有關生活觀察的主題較多。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就安排了“寫日記”,要求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續(xù)寫故事”要續(xù)編的是生活中過生日的主題;“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安排的是對植物和動物的觀察;“這兒真美”是對自然景色的觀察;“那次玩得真高興”是對活動的記錄。在教學這類習作時,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1. 課前布置,觀察準備。先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電子記錄本,以便把拍到的圖片、視頻,以及自己講的語音、別人所做的介紹都記錄下來;然后引導學生在班級微信群建立“共同圈”(學習共同體),以便后續(xù)將修改過的習作進行分享。
2. 保存生活,過濾生活。學生在觀察生活時,教師要指導他們有的放矢,要給出觀察量表,提供觀察要素。以“這兒真美”的習作指導為例。在觀察生活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怎樣觀察”。要指導學生制作觀察量表,其中包含至少拍十張照片:全景一張、遠景一張、近景一張、動態(tài)一張、靜態(tài)植物至少四張、局部特寫一張、個人一張。而且要寫出拍攝的方案,在寫作和網絡交流時,要講清楚自己當時為什么要這樣拍。這個指導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指導學生選材,學生學會了選材,自然就不會無話可寫了,這樣就能夠達到有序表達的目的了。
3. 再現(xiàn)生活,捕捉重點。讓學生將自己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存儲到網絡空間,根據(jù)之前觀察量表中的觀察要素,對拍攝內容進行篩選、重組。可以引導學生組成幾個寫作學習共同體,先以觀察量表中的觀察要素為導航,互相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學生根據(jù)意見再重新填寫觀察量表;最后學生把篩選后的素材截取,組合成新的觀察照片或視頻,并根據(jù)這個素材完成習作。
三、云端共享,致樂寫
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傳統(tǒng)作文評改更多的是單向行為,也就是教師以其個人對習作的認知為依據(jù)進行批改,缺乏師生雙向交流,更缺乏生生之間的互相批改?!巴榻逃碚摗敝赋觯鹤钸m合學生學習的方式是互教互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云端存儲、云端修改、無限次修改、共享修改成為了可能。教師可以利用釘釘平臺、微信群、班級管理群對習作修改進行改革,實現(xiàn)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與父母之間的多元化主體參與習作評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習作素養(yǎng)的形成。
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為例。教師在讓學生習作前,可以先出示二十年前的家鄉(xiāng)和現(xiàn)在的家鄉(xiāng)的對比照片,然后引導學生想想:再過二十年,家鄉(xiāng)會是什么樣子?可以引導學生畫一張“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導覽圖”,規(guī)劃一下自己可能要去的地方。要讓學生盡情想象,盡可能大膽地畫出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的樣子,并給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的每一個景點命名。然后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畫的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的樣子進行習作。接著在網絡上成立編委會,將全班學生分成八至十個編輯部,每個學生都要向編輯部投自己所寫的“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的習作,但不能投給自己所在的編輯部。每個學生至少要審四篇習作,并寫出初審意見。每個學生還必須推薦一篇習作,并寫出推薦信。推薦信上要寫明為什么推薦、習作優(yōu)點在哪里、建議怎樣修改。習作上交后,教師先進行審讀評改,然后將典型的優(yōu)秀、中等、不足的習作用課件展示,讓全班學生一起賞析、評改,最后將修改過的習作匯編成班級作文集,在網絡上的班級共享群中保存。這樣的作文修改模式,既能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寫,又能提高學生的習作鑒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