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杯秀
教育改革給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面貌,繼續(xù)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教改的步伐。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順應如今的教學要求。體驗式教學的誕生給小學教育展現了新的可能,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合理運用這種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質量。
一、體驗式教學的意義與應用現狀
(一)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是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自主進行知識的探索。首先,體驗式教學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為形象的數學參與,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其次,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容易對學習產生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再在教師的引導下從體驗中“悟”出知識規(guī)律,既培養(yǎng)了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良好素質,又提高了動腦、動手的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學會把課本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有利于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情況
目前,體驗式教學已經在小學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是傳統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影響較深,教師對于體驗式教學的理解也有偏差,因此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體驗式教學要求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但目前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未能營造適合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有利教學環(huán)境,且由于學生自身對教學方法的適應能力存在著差異,導致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的學習體驗各不相同,影響著整體的教學質量。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體驗式教學的實踐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式教學的基礎
教師應當搭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小學高年級數學知識開始偏于抽象理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具體教學內容合理選取生活情景進行體驗式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例如,在執(zhí)教人教版五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筆者課前給學生布置如下任務:(1)前往環(huán)衛(wèi)所、社區(qū)等地了解有哪些生活垃圾?分成哪幾類?(2)統計每類垃圾各占生活垃圾總量的幾分之幾?(3)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再利用的?(4)將調查結果整理在下表中(表中的數據為其中一個學生調查后所填)。
通過自身的調查,學生不但提高了環(huán)保意識,而且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為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提供很好的學習素材。在學生匯報交流后,筆者順水推舟提出:“根據表格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無疑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體驗感,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以生為本,體驗式教學的保證
體驗式教學要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讓學生主動動腦、動口、動手進行探索,獨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探索狀態(tài)。學生全程體驗教學過程,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筆者在執(zhí)教人教版六上“圓的面積”時,課伊始先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當面對圓的面積該怎樣計算這個新問題時,學生潛意識里就會想到也用轉化的方法來研究圓的面積。筆者接著讓學生利用學具剪開一個圓,并試著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三角形、梯形、長方形等)。在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中,筆者借助課件演示使學生領悟到圓分的份數越多(32份、64份、128份……),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對比圓的半徑、周長和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整節(jié)課,教師作為組織者進行適當點撥,學生作為主角進行體驗探究,自主發(fā)現新知,整個課堂教學進行得頗為順利,學生對知識也掌握得較扎實。
(三)互動交流,體驗式教學的平臺
小組內互動交流是體驗式教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生生間相互啟發(fā)、相互溝通,分享各自的見解,通過交流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尋找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互動交流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咏涣髦薪處熞鶕總€學生的特長合理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學習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如教學人教版五下“探索圖形”時,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學具(棱上的小正方體塊數分別是2塊、3塊、4塊的三個正方體),看看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沒有涂色四類小正方體都在什么位置,它們各有多少個,有什么規(guī)律。組長安排每個組員認真觀察,然后讓他們各自都說說自己的想法。等組員全部發(fā)言后,組長對這些想法進行整合。在全班分組匯報時,他們就可以很順利地陳述出探究成果。如教學兩面涂色特點這個片段,其中一組的A同學回答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數出棱上塊數是3塊,兩面涂色共有12塊;B同學發(fā)現兩面涂色的每條棱上都有一塊,所以兩面涂色的塊數就等于1乘12。同組C同學聽了他們的發(fā)言受到啟發(fā)歸納總結出規(guī)律:兩面涂色的塊數等于棱上塊數與2的差再乘12。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各抒己見,各小組成員充分交流分享,在饒有興趣的合作體驗活動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后練習,體驗式教學的深化
課后練習能夠增加學生體驗學習的深度,完成對已學內容的復盤思考。機械練習、題海戰(zhàn)術、題目雷同是一種低效的學習,要想提高教學效率,練習題的“一題多用”可以使學生學得扎實、學得輕松。
如在人教版五下“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個單元教學結束后,筆者布置了這樣的一道練習題:一個魚缸,長18分米,寬6分米,高8分米,四周花邊的寬度是2分米。(1)制作這樣的一個無蓋的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2)在魚缸的各邊都安上角鐵至少需要多少分米?(3)這個魚缸的占地面積有多大?(4)它的體積是多少?容積在什么范圍?(5)花邊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這樣將長方體的底面積、表面積、體積等知識融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從而加深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知識體系。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鳳山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