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科學教師重視科學探究過程,忽視探究結論,認為“結論”有沒有都無所謂,只要過程到位就可以了。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由于科學探究往往是圍繞某一科學知識點展開的,科學探究的目的就是探索、驗證這一科學知識,并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結論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可缺失?!缎W科學課程標準》要求,“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xiàn)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并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由此可見,科學課結論同等重要,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當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到位,學生還沒有形成相應認識的時候,把結論硬塞給學生的機械操作又是毫無意義的。那么,這個“口”如何收好?我們應該如何在學生完成探究活動后,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科學結論呢?筆者做了初步的實踐和探索。
一、結論源于實踐,不能硬塞
小學科學課中的“探究結論”不應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而應是學生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得到的??茖W教材的編寫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比如教科版一年級上冊《觀察一瓶水》一課,通常教法,學生看看顏色、聞聞氣味、嘗嘗味道,然后交流發(fā)現(xiàn),很快地得出書上的結論。這樣的學習過程表面上看來很奏效,但學生的認識并沒有發(fā)展。當他們碰到諸如“油、沙子、膠水是液體嗎?”這樣的問題時就束手無策了。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要求學生綜合應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水。不僅要看、聞、嘗,還要他們聽、捻 ,在此基礎上說說“水是什么樣的物體?”這還不夠,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比較沙和水、油和水的流動以及流動停止后的表面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對液體的認識。除此之外,教材還安排了學生觀察醬油、醋、酒精、飲料等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液體的實踐活動,以此來幫助學生進一步驗證,得出結論,形成科學概念。相比而言,這樣的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不是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所得結論也更能為學生所發(fā)現(xiàn)和理解。
新的教科版教材編排理念的更新,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雖然少了不少知識點的文字表述,但并不意味著不要知識的傳授、不要結論了。相反,概念教學更深入了,教學更多地指向了幫助學生自己得到合理的結論,形成科學概念。因此,我們不要擔心學生得不出結論或得不出準確的結論而一味“包辦”,把“現(xiàn)成的東西”塞給學生。這樣的結論毫無價值,學生也無法“消化”。筆者認為,只要我們的教學設計合理、學習過程符合探究規(guī)律,就應該放心地讓學生總結。即使結論不全面或是錯誤的,這對小學生而言,都是正常的,人類對真理的認識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
二、表達適合學生,不能高估
由于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過程不同,結果也有差別。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會產生一些“原始的概念”,而接受性學習就避開了這類認識。前者的結論與書上的概念相比,可能是不深刻、不準確,有的甚至是不正確的,但卻是在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上生成的。這些“原始概念”對科學教育來說是十分寶貴的。首先,它是學生發(fā)展的基礎和起點,既然不深刻、不準確、不正確就必然會在新的事實面前出現(xiàn)矛盾,這些問題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就會樂意去解決這些問題,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和自身的發(fā)展正是在解決這些矛盾中實現(xiàn)的;其次,它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雛形,是學生在現(xiàn)實基礎上“求”出來的,只不過“求”的水平不高而已;最后,它是創(chuàng)造的萌芽,對學生而言不是模仿,確實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如,教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教材《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學生在研究胡蘿卜、橡皮、石塊等一組不規(guī)則材料的沉浮后竟得出了與學生原有經驗不符的結論“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沒關系”,引起了學生的質疑,激起了他們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然后再通過對兩組有結構的材料的實驗研究,得出了“大小相同,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的合理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引發(fā)學生探索、思辨,不斷地追求真理,比以往的教學更具深度和趣味。
三、真實應對現(xiàn)狀,不要勉強
科學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探究活動剛過半,鈴聲卻要響起,只得匆匆忙忙做總結,得出結論,以求一個完整的過程。確實有些科學問題單靠40分鐘的課堂探究是很難得出結論的,它涉及一個階段性的探究活動,我們不要在活動沒有結束前盲目下結論,不如讓學生在研究結束以后再來讓學生做出結論。如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有生命的物體”單元,在認識動植物的共同特征時,就應該讓學生在課內外研究了大量的動植物的基礎上得出。再比如四下《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一課的“模擬流水作用的實驗”,由于實驗時間有限,學生發(fā)現(xiàn)瓶中小石頭經過水流作用后棱角雖有一些變化,但不明顯,不足以證明鵝卵石的形成原因。如果此時做總結,學生勢必對結論將信將疑。為此,筆者選擇了先不做結論,建議學生將模擬實驗放在課外繼續(xù)做下去,一周、兩周甚至更長的時間,等到大多數(shù)學生迫不及待地將結果告訴老師時,再和學生來討論,得出結論。
對于沒有結果或者現(xiàn)象不明顯甚至連現(xiàn)象都看不到的探究活動,我們應該慎下結論,不要為“結論”而“結論”,我們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四、適當延伸拓展,不要叫停
結論不應該是結束,它可以是教學的延伸,探究深入的起點,不要淺嘗即止。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活動往往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笨茖W課堂教學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問題來探究,在得出結論的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打破時空界限,開展課后的后續(xù)拓展延伸活動。回顧教科版四下“電”單元的教學,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得出結論并產生新問題的過程。學生在《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探索出用一根電線、一節(jié)電池使小燈泡發(fā)亮的方法以后,又開始設想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于是開始了對較復雜電路的學習,但在連接電路的過程中,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故障,又有了對電路檢測器的研究,為了探究電路檢測器的工作原理,又引進了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又萌發(fā)了對開關的研究和對生活中電路的關注。在這一系列的探究中,學生的視野不斷地開闊,認識不斷地深化,結論也隨之不斷地完善。
常言道,“編筐窩簍,全在收口”。一節(jié)課結束時,師生能否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總結,也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我們應從學生的實踐出發(fā),以他們的探究活動為基礎,本著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原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形成科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