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波
【摘要】2020年是世界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經(jīng)歷了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此次疫情不僅考驗各國公共衛(wèi)生應急和治理能力,且折射出國家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這次疫情中的云詭波譎。作為記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載體,出版物構成了這次疫情大流行中的全球記憶的一部分。文章以亞馬遜網(wǎng)站為全球記憶空間視角,對新冠主題圖書進行系統(tǒng)分析,揭示作者的個體記憶是如何通過編輯和讀者的書評建構起關于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集體記憶。研究發(fā)現(xiàn),在出版物的主題層面,版本篇幅呈現(xiàn)出一種正增量的趨勢;出版物的媒介載體多元,電子出版物發(fā)揮了應急作用;編者文本與讀者文本雖然圍繞疫情記憶社群總體規(guī)模不大,但也顯示出一種全球性的文本間性。
【關鍵詞】新冠病毒 暢銷書 敘事 集體記憶 個體記憶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8-029-11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8.005
一、書評作為記憶研究的可能性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挑戰(zhàn)著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同時也考驗著國家綜合治理能力,給每一個地球公民留下了對這次災難的反思:這是一場純粹的自然災難嗎?人為因素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通過這場災難,人類還能繼續(xù)保持萬物之靈長的優(yōu)勢地位嗎?這一系列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反思,都需要人類調動作為身體化的資源——記憶。在人類各類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記憶是最深刻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參照。沒有記憶,人類就無從知曉我之所以為人的緣由和過程,也更不能理解人作為世界的一員的合理性和獨特性。因此,有學者這樣總結道:“記憶不僅決定了人類自我的本質,也塑造了人類知識及歷史的源頭。”[1](108)
回望人類流行病歷史,不乏由知名作家寫就的作品,記錄了他們經(jīng)歷和感受的災難,這些基于對災難的回憶而流淌出來的文字,成為人們追溯過往歷史的史料。最早有關流行病的文字當為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其中記錄了一段歷史:軍隊統(tǒng)帥阿伽門農(nóng)掠走祭司女兒,為此太陽神阿波羅勃然大怒,給阿伽門農(nóng)統(tǒng)帥的部隊降下一場瘟疫,無數(shù)將士的生命被吞噬。從此瘟疫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傷記憶,不斷出現(xiàn)在各類作品中:薄伽丘的《十日談》就是以1348年佛羅倫薩爆發(fā)的那場殘酷的瘟疫——黑死病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雖然記錄的是避難于別墅的10個青年男女所講的故事,但隱喻了中世紀的天主教與禁欲主義對人心的屠戮;丹尼爾·笛福創(chuàng)作的《瘟疫年紀事》描繪了1665年大瘟疫襲擊下的倫敦城,據(jù)說這部作品是笛福以其叔叔的口述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鼠疫》描寫身處北非城市奧蘭的醫(yī)生里厄帶領大家奮力抗爭鼠疫感染的故事;馬爾克斯筆下《霍亂時期的愛情》揭示出歷史上嚴重的霍亂如何影響當時的社會基本結構和文化形態(tài)。借助上述作品的出版和傳播,作家個體的記憶在作家與讀者間流動,進而形成個體間及代際的互相交換或流動,構成了人類對苦難的集體記憶,于是帶有身體烙印的個人感覺書寫就演化為超越身體的文化記憶。記憶伴隨著遺忘,“我們憑記憶來記住事物,如果我們不記住遺忘,那么聽到遺忘二字,便不能知道二字的意義,因此記憶也記著遺忘”。[2]如果沒有記憶的載體傳承下來,或者痛苦的記憶沒有被記錄下來,那么人類先民的苦難就無法被后人感知,產(chǎn)生共情。
如果說之前流行病的記憶主要是通過知名作者書寫并留存于世的作品喚起的,那么大眾媒介的出現(xiàn)則加快了個人記憶向集體記憶的轉化。借助媒介,個人記憶“特別是災難記憶有可能從個人危機轉化為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生活經(jīng)歷有可能被抽象化或被凝練成某些生命的哲理,新的社會責任感或公民道德有可能漸趨形成,共享人類文明的成果,或共同理解、分擔、反省人類自身的過錯、失敗以及由此造成的傷害也變得可能”。[1](108)
互聯(lián)網(wǎng)將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連接起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私人領域越來越被愈益擴張的公共空間所征用,個體以‘個體化的名義在公共空間展示或演示自我的隱私及內心生活越來越成為其與社會建立聯(lián)系的主要渠道,就像網(wǎng)絡世界里的個人空間、朋友圈、好友群一樣,原本屬于私密性的私人生活被自愿、主動地交付給公共領域,而后者也借助這種顯現(xiàn)來建構新的部落”。[1](191)如列為文化遺產(chǎn)的維基百科的書寫轉化為專業(yè)寫手和業(yè)余寫手共同完成的工作。李紅濤和黃順銘曾以“南京大屠殺”維基百科詞條為例,探討了在維基百科平臺這一全球性記憶空間,協(xié)作編寫者是如何建構起那段攸關中國艱難的過去的集體記憶,揭示了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可將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快速鏈接并產(chǎn)生互動;劉于思通過定量分析,進一步揭示了互聯(lián)網(wǎng)為個體記憶賦權,產(chǎn)生的個體記憶書寫構成了公民書寫的一部分,從而與官方聲稱的集體記憶進行競爭性對話。[3]在《媒介作為人類記憶的研究——以媒介記憶理論為視角》一文中,邵鵬指出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時空的距離,他用“保溫瓶”和“加濕器”隱喻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記憶。所謂“保溫瓶”是互聯(lián)網(wǎng)保存了大量的信息,在喚醒記憶時可以隨時調用這些信息;所謂“加濕器”是指集體記憶更加趨同,各集體間的差異進一步縮小,而個體則又屬于日益趨同的集體。[4]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產(chǎn)生了關聯(lián),用互文理論來理解,記憶書寫的主體和記憶接受的主體形成了一種互文,或者說每個記憶主體都處于與其他記憶主體的聯(lián)系中,也只有在與其他記憶主體建立聯(lián)系后才能構建完整的記憶空間,任何記憶同時也是被記憶的。周志強曾進一步指出,互聯(lián)網(wǎng)兼有新媒介和大眾媒介的屬性,其中新媒介實質上是私媒介,個人身體的感受可直接通過新媒介闡發(fā)出來,而大眾媒介“則由廣播、電視、報刊等組成,受國家或者集團的控制”。[5]人們對災難的記憶可經(jīng)由“私媒”擴散到公共空間,私人的記憶可被大眾利用,成為合法性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關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關聯(lián)性研究,大多數(shù)研究者將新聞作為研究文本,缺乏更多的將文本作為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聯(lián)動考察的經(jīng)驗性案例,如張志安等人對孫志剛事件的集體記憶研究,將不同媒介記憶與記者記憶相關聯(lián),發(fā)現(xiàn)“中國新聞界缺乏共同的集體記憶,真正具有‘共同體特征的新聞闡釋社群尚未形成”。[6]近幾年這種研究狀況有所改變,有研究者將維基百科文本、微博文本作為記憶研究文本,做出了有益探索。書評作為記憶經(jīng)驗性文本的一種,具有研究價值,特別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購書平臺的出現(xiàn),讀者的每一次購買行為都被賦予可以抒發(fā)個人對作者記憶文本的再回憶的權限,當讀者的文本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與作者的文本特別是以電子文本如Kindle文本并行出現(xiàn)時,來自不同生命體驗的主體的記憶就會交織在一起,形成記憶的并置。[7]
在以購書為主要業(yè)務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平臺本身承載了即時性的內容,如Kindle或網(wǎng)絡小說,讀者一經(jīng)付費就可以展開閱讀。作者個人的記憶很快與讀者的記憶產(chǎn)生化學反應,經(jīng)由編輯書評的催化以及平臺對購買者反饋信息的需要,促進讀者書評文本的書寫,這樣作者個體與讀者個體的記憶就通過文本連通起來。從互文理論角度看,無論是專業(yè)書評人的書評文字,還是作為圖書消費者的讀者的書評文字,都在作者、讀者和出版商間構建信息交流的渠道,而書評是一種以讀物為對象,由書評人有見識地分析出版物的形式和內容,探求創(chuàng)作的思想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的文體,兼具介紹和評價之功能,因此通過書評可以變化角度“觀察、平衡并修改文化文本中的單個文本”。[8]
二、研究假設與樣本選擇
如果說第一部分主要闡明的是出版物作為記憶表征載體可以作為人類災難研究的載體的話,那么接下來將探討出版物作為記憶載體研究的可行性。個體和群體是記憶的主體要素,因此可以將記憶分為兩種基本的類型,即身體化的記憶和超身體化的記憶。其中身體化的記憶指向個體的記憶,因為記憶是關涉人的肉體的行為,記憶的書寫是感覺并用符號表征事物的過程。而超身體化的記憶則指向個體的記憶轉化為群體的記憶,進而進入社會歷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感覺逐漸被消解,抽象成人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文化的一部分。
1. 研究假設
書評是讀者與作者精神交流的產(chǎn)物,從記憶角度看,書評是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間精神交往的日常記憶。讀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對某一本書的林林總總的評論,由國家對網(wǎng)絡的監(jiān)管法規(guī)、平臺規(guī)則如算法等社會事實進行調節(jié),并最終指向社會,進而建構出對某一作者和作品的記憶?;ヂ?lián)網(wǎng)的書評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文本。第一層面的文本是編輯撰寫的書評,英文為editorial reviews。作為作品的第一位讀者,編輯的書評是高度專門化的與作者進行交互的文本,深深地打上了出版機構的烙印。第二層面的文本是讀者撰寫的書評。
編輯的書評功能有兩點。第一,具有表征功能。書評不僅反映的是編輯對于作者記憶文本的再記憶,而且折射出影響出版物的技術、科學、政治、市場等要素,甚至對于國際出版而言,還體現(xiàn)出全球化的產(chǎn)業(yè)鏈和細密的社會分工,此外,編輯的書評還是高度組織化的文字。第二,具有引領功能。編輯作為圖書領域的意見領袖,不僅喚起讀者對作者記憶文本的關注,更重要的是,編輯的專業(yè)文本滲透到讀者對作品這一記憶文本的生產(chǎn)、傳播乃至消費中。由此,作者的記憶經(jīng)由編輯選擇、把關、推薦、分發(fā)到達讀者,讀者再將作者的記憶、編輯的記憶再記憶化表征,形成讀者的書評。這樣,作者和編輯的單一文本就實現(xiàn)了擴張,或者換句話說,記憶在讀者的點評下不斷擴張甚至膨脹,大有取代原文本的勢頭。這樣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作品越多被點評,就越容易被再記憶,形成人類知識歷史的一部分;二是作品在擴散中,作為記憶主體的合法地位有可能被動搖,因為在文本被記憶的過程中,有可能產(chǎn)生這樣的情況,即記憶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被強化,超越了心理學層面,甚至跨越社會學和歷史學的邊界,繼而成為一種泛化的文化概念。無論是作者、編輯還是讀者,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造了三者互文的機會,加快了記憶從個體向群體的流動,由此身體化的記憶向超身體化的記憶轉移。
圍繞互聯(lián)網(wǎng)售書平臺的三大記憶主體,本文提出三個與新冠肺炎疫情書評相關聯(lián)的記憶問題:作為記憶的原文本,是如何經(jīng)過編輯之筆,以出版物的方式實現(xiàn)在讀者記憶場的落地?編輯對作者記憶文本的再記憶,是通過怎樣的機制傳遞給讀者?讀者中哪些人形成了對接編輯記憶文本的積極回憶行動,這些積極回憶行動者與記憶文本的被動回憶者是通過什么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的?哪些形式的文本更容易喚起讀者的記憶,也更容易促進讀者的記憶生產(chǎn)?
上述三個問題回應了記憶研究三個核心內容,即誰在記憶?記憶什么?如何記憶?其中“誰”是記憶的主體,“什么”是記憶的客體,“如何記憶”則研究的是作者、編輯、讀者等記憶主體如何通過自身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理機制完成一系列的意識活動,并以文本的形式表征的行動。按照法國思想家拉圖爾對行動者的理解,記憶主體、記憶客體、記憶過程均可被視為記憶的行動者,共同構成了供后代回憶的歷史。
2. 抽樣標準
筆者通過檢索亞馬遜官網(wǎng)www.amazon.com,比對COVID-19、Cornavirus作為檢索詞的檢索結果,發(fā)現(xiàn)以Cornavirus為檢索詞檢索出來的讀物種類更多、更全,因此本文以Cornavirus為檢索詞,時間期限設定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語種為亞馬遜官網(wǎng)所有涉及的語種,以Cornavirus為檢索詞檢索出來的出版物,達到
10 000多種。本文將語種限定在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英語,發(fā)現(xiàn)英語世界共出版9 000多種讀物??紤]到本研究聚焦于記憶主體的聯(lián)動效應,因此將亞馬遜的星級評級體系運用于數(shù)據(jù)篩選,此星級評分是亞馬遜根據(jù)機器學習模型而不是原始數(shù)據(jù)平均值來計算的,考慮了各種因素,包括評分者的年齡、評分是否來自經(jīng)過驗證的購買者,以及確定評審者可信度的因素,將星級分為1星~5星,星級越高,評論也越多,反之亦然。在此基礎上,本文的研究樣本進一步限定在讀者評分為四星級以上的讀物,經(jīng)過多次人工數(shù)據(jù)清洗,剔除不是以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或主題的讀物,共獲得適合本研究展開的813種讀物數(shù)據(jù)。
3. 基礎數(shù)據(jù)
樣本中第一本新冠主題出版物首次出現(xiàn)在2020年3月,經(jīng)過5月和6月空窗期,之后新冠主題圖書的出版呈上升趨勢,8月至10月增長最為迅速,在2020年10月達到全年峰值,達169種,之后出現(xiàn)回落,12月達到61種(見下頁圖1)。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照分析,英語語種的新冠主題出版物對疫情的反應速度并不是最迅捷的,但是總量較大,參與出版的出版社既有像DK Children、HarperCollins、Freedom Press、Pixel Mouse House Books、Simon & Schuster Children's、Wil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等知名出版社,也有諸多獨立出版商。
英語出版物一般劃分為虛構類(fiction)和非虛構類(non-fiction) 兩種,在新冠主題出版物中,虛構類作品24種、非虛構類789種。依據(jù)亞馬遜網(wǎng)站為出版物設定的標簽,本文進一步將非虛構類出版物分為工程學、管理學、教育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藝術、醫(yī)學醫(yī)療保健、政治學、宗教、其他,共計13類。其中醫(yī)學醫(yī)療保健類作品最多,達274種,之后依次為文學153種、教育學86種、政治學63種、心理學62種、宗教59種、經(jīng)濟學34種、社會學23種、歷史學19種、管理學15種、藝術學9種、工程學2種、其他14種。虛構性作品基本上是文學作品的天下,涵蓋小說、詩歌、民間文學等體裁。
以紙質圖書出現(xiàn)的作品有662種,占作品總數(shù)的81.4%;有聲讀物44種,占作品總數(shù)的5.41%;電子書718種,占作品總數(shù)的88.3%??梢?,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電子出版物是抗擊疫情、紓解緊張情緒的主要載體。
從書評的數(shù)量與疫情發(fā)展關聯(lián)看,本研究數(shù)據(jù)中最早出版的新冠主題圖書是由中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Guidance for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Prevention, Contro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一書。該出版物在2020年3月輸出英語世界,以紙質和Kindle兩種方式發(fā)行,雖然該書在2020年僅收獲了1個書評,但讀者評論定級為4.8星級。這本汲取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南》,以及相應官方解讀的出版物,幫助讀者樹立對新冠病毒的正確認知,“面對COVID-19危機的醫(yī)療保健專業(yè)人員來說是寶貴的資源”。
從讀書書評總量看,全年讀者書評達到36 713篇,但每個月的書評數(shù)量分布極不均衡。2020年4月至5月由于4星級出版物缺失,因此讀者書評均為0。隨著6月相關出版物的爆發(fā)式增長,讀者書評也迅速升至3 241篇,10月達到全年最高值10 146篇,之后呈下降趨勢,并與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shù)疏離,12月更是降至580篇(見圖2)。
從記憶角度看,2020年8月至10月新冠主題讀物的評論已經(jīng)耗盡人們對這場災難所有的回憶和想象,整體呈下降趨勢。為了印證上述判斷,筆者檢索了2021年1月至2月的讀者評論為4星級以上的新冠主題出版物,評論量大部分保持個位數(shù),部分達到20篇左右,這說明人們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產(chǎn)生了群體信息免疫。從亞馬遜給書評讀者所作的標識,可以看出大部分讀者集中在美國,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主要歐美國家,在亞洲主要參與書評的國家是日本。
三、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互文性
將書評看作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互文表征,既需要從宏觀角度考察書評量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關聯(lián),又要從微觀角度分析書評承載了哪些記憶,作品喚起了讀者的哪些認知、情感。由于書評信息巨大,本文主要以讀者評論數(shù)為100篇以上的52種高評論出版物為主要樣本,兼顧其他樣本,分別從認知、態(tài)度、行為三方面編碼,分析作者記憶與讀者記憶的聯(lián)系、編輯記憶與讀者的聯(lián)系、主題與記憶的聯(lián)系。
1. 名人記憶主導下的個體回憶
一般而言,高知名度的作者能帶動出版物的高銷售量,在52種出版物中,大眾知名作者撰寫的作品為39 種,占比75%。其中,高校教授有9名,撰寫的作品占比最高,達17.3%,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暢銷書作者;醫(yī)務工作者9名,雖是專業(yè)工作者,由于長期在大眾媒體上定期撰寫科普文章,在讀者中享有較高聲譽;知名新聞工作者7名,多數(shù)出版過暢銷書。
本文以出現(xiàn)在作品售賣首頁的作者介紹和出版過暢銷書作為篩選標準,從52種出版物中選擇26種出版物,將核心類屬分為政治、心理和宗教、醫(yī)學、歷史、經(jīng)濟、教育與管理六大類,然后再分別對上述類屬的書評進行語料庫分析,通過通篇閱讀提煉出文本中的核心概念(類屬),然后再將核心概念歸為圖書認知、圖書評價、閱讀體驗、閱讀態(tài)度、讀者行為五大主類屬。圖書認知是指讀者從中了解了哪些基本的內容,圖書評價是指讀者對圖書質量的認可程度,閱讀體驗是對閱讀內容的心理感受,閱讀態(tài)度是指對作者所持觀點持肯定還是否定態(tài)度,讀者行為指讀者讀后將采取什么行動(見表1)。
盡管六大核心類屬下的若干類屬都是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展開,但是表現(xiàn)方式不盡相同。在政治類圖書中,新冠病毒一詞的引入,是為讓讀者更加關注日趨衰落的西方民主政治和西方各國社會治理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僅是自然災害,更是一場人禍。因此,新冠病毒更像是一個引導人們回憶政治事件和政治議題的工具;在心理和宗教類圖書中,新冠病毒更多是指向人們對于心靈寄托渴望的回憶,事實上,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宗教、心理學圖書疏導在幫助人們渡過難關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醫(yī)學保健類圖書中,新冠病毒與若干類屬是互嵌的關系,指向的是防疫抗疫的功能性和技巧性知識和記憶;在歷史類圖書中,圍繞新冠病毒展開聯(lián)想,歷史上被記錄在案的流行病被和盤端出,新冠病毒與其他流行病毒構成了人類歷史中值得記憶的疾病;在經(jīng)濟類圖書中,新冠病毒更像是標簽,即病毒給罩在西方日趨衰退經(jīng)濟的蓋子上貼上的標簽,讓人們意識到經(jīng)濟的衰退雖然與病毒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多年的通貨膨脹、失業(yè)已將經(jīng)濟拖累不堪,新冠病毒只是影響經(jīng)濟的一個因素而已;在教育與管理類圖書中,新冠病毒被泛化,被蒙上了隱喻的色彩,身體上的病毒是可怕的,但精神病毒、社會病毒更為可怕。
2. 意見領袖引導下的記憶篩選
在亞馬遜網(wǎng)站,有兩類意見領袖構成圖書信息和影響的重要來源,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能夠左右大多數(shù)讀者。他們分別是出版社編輯及讀者中的意見領袖。這兩類意見領袖的不同之處在于,出版社編輯是主動設置議程引導讀者發(fā)生購買行為和閱讀分享行為,而讀者中的意見領袖是被其他讀者制造出來的,一旦某個讀者發(fā)表的觀點被眾多買家認同,則會被亞馬遜網(wǎng)站系統(tǒng)標注為“vine voice”。
在813種出版物中,高讀者評論的圖書與編輯評論的數(shù)量和質量呈正相關關系。一般而言,編輯評論的字數(shù)越多,讀者評價的數(shù)量也越多,編輯引用第三方評論,如《紐約時報》暢銷書評、《華盛頓郵報》書評、名人書評越多,則讀者評價的數(shù)量也越多。一篇高質量的編輯書評一般以如下結構呈現(xiàn):引用名刊、名報、名人對此書的評價;對圖書一些基本事實的呈現(xiàn);誘發(fā)讀者閱讀的懸念放在評論最后,一般以疑問句出現(xiàn)。與讀者書評不同,編輯對圖書質量的評價均為正面,對圖書內容的描述多訴諸負面事實或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以引發(fā)讀者關注,如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等。本文從52種高書評量的圖書作品中,運用扎根理論提取部分編輯書評和排名第一的意見領袖讀者書評中的關鍵詞語(見表2)。
通過編輯和讀者中的意見領袖雙重篩選,讀者對于疫情期間的回憶聚焦在對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綜合治理方面暴露的弱點,領導人、專家和百姓面對疫情的百態(tài)人生。疫情事實和疫情期間人們對于疫情風險的感知則是這場全球大流行疾病帶來的最基礎的集體記憶。
3. 敏感主題刺激下的讀者回憶
在813種讀物中,不同主題對書評的貢獻率是不同的,本文將某一類主題出版物的書評總量除以該類主題出版物品種的總量,操作化為該類主題對該類出版物書評的貢獻率,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政治類作品的貢獻率最高,之后依次是社會學、醫(yī)學醫(yī)療保健、歷史學、宗教、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經(jīng)濟學、文學、工程學等(見表3)。
以書評總量排名第一的Wake Up: Why the world has gone nuts一書為例,這本政治類的出版物吸引讀者留下了3 243篇讀者書評。該書作者Piers Morgan為知名記者,曾為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世界新聞報》的編輯,后供職《鏡報》,目前主持英國最受歡迎的早間節(jié)目《早安英國》(Good Morning UK)和專訪節(jié)目《皮爾斯·摩根的人生故事》,曾出版暢銷書The Insider。
這本正面評論遠遠高于負面評論的作品,喚起了讀者對自由主義的回憶。筆者對讀者認可度高的書評進行編碼分析,發(fā)現(xiàn)Piers Morgan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暴露出的文化弊病的分析得到讀者的贊同,從讀者的書評文本可以看出,讀者一般沿著對作品認知、對作品內容的態(tài)度、讀者可能采取的行為三大節(jié)點關聯(lián)過去和現(xiàn)在,回憶正統(tǒng)自由主義盛行的過去。其中作品認知可從對作品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兩方面進行分析,態(tài)度則可分為極度贊同、贊同、一般贊同三檔,行為包括積極行為、消極行為兩種(見表4)。
又如對列文森教授Timothy Snyder所寫的社會學紀實作品Our Malady: Lessons in Liberty from a Hospital Diary,讀者留下428篇書評(見表5)。
結語
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售賣平臺上評論的書寫,成為人們保留個體記憶、追尋集體記憶的試驗場。在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面前,個體的寫作留下了人類對于這場既是天災也是人禍的集體記憶。
在促發(f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集體寫作方面,電子圖書和有聲圖書扮演了重要角色,編輯和讀者中的意見領袖在引發(fā)集體記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從讀物的類型上看,非虛構類讀物更容易被編輯和讀者所關注,幫助他們了解這場百年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領域都在發(fā)生著巨變,集聚了多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糾葛,在這場疫情下暴露無遺。如何面對這場突發(fā)性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度過遙遙無期的艱難歲月,相較虛構類讀物,非虛構類讀物更能給人以定力和確定性之感,也更能促進各類書評的書寫。在非虛構類讀物中,文學類的讀物在幫助讀者走出心理困境上功不可沒。大量的歷史事實也證明,在人類面對戰(zhàn)爭、經(jīng)濟大蕭條、疫情蔓延等社會大動蕩的境遇下,文學常常是人類最好的陪伴,正如某些專家所言,文學讀物是人們逃避現(xiàn)實的“精神鴉片”。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的背景下,20個成年人中大約有19人是閱讀者,文學作品是他們閱讀的對象,甚至有讀者說:“若不是有書相伴,他早就瘋掉了,或者自殺了。”
閱讀載體對疫情期間的集體記憶也有一定影響,電子書和有聲書扮演了重要角色,相比僅以紙質版呈現(xiàn)的閱讀物,綜合了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的讀物更容易引發(fā)讀者的書寫,因為電子書可以更加快捷地幫助人們把握讀物的整體內容,有聲書則更容易調動讀者情感。
從閱讀主體來看,知識精英人群是集體記憶的主體。四星級評論的出版物的作者和編輯,往往都是專業(yè)寫手。即便在讀者中,能夠讓自己的書評脫穎而出的也往往是精英人群。在亞馬遜平臺算法的推動下,打著“vine voice”標簽的讀者書評往往是置頂書評,而這些讀者多是常年活躍在亞馬遜平臺上評論的人。一則“vine voice”書評下面往往有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的書評,這些書評更容易構成疫情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草根書評往往被淹沒在算法營造的汪洋大海中。
從閱讀主體的來源地來看,大多集中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歐洲不少國家的讀者也留下了評論。亞洲的主要閱讀主體來自日本。這說明,英語世界中新冠肺炎疫情讀物的集體記憶主體主要集中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讀者的集體記憶的話語權缺失。
從書評的文本來看,具有爭議性話題的文本更能給人們留下這個特殊時期的集體記憶,進而促進他們的書寫。此外,書評的長度和呈現(xiàn)順序也是影響集體記憶的因素:文本越長,書評呈現(xiàn)的順序越靠前,就越容易讓讀者感知讀物的有用性,促進其書寫。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抗疫決戰(zhàn)的勝利,這也成為全球集體記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國際性敘事平臺上,中國對于集體記憶的建構作用仍然不明顯,除了第一本四星級以上的圖書被人們普遍關注外,大多數(shù)抗疫圖書只在本國范圍內傳播,在覆蓋面更廣的英語世界沒有產(chǎn)生太大影響。從這項研究中得到的啟示是,只有善于利用大事件進行選題策劃,跟進全球讀者對疫情讀物的需求,方能對抗西方對中國的誤讀。
參考文獻:
[1] 趙靜蓉. 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2] 奧古斯丁. 懺悔錄[M].向云常,譯. 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231.
[3] 劉于思. 民族主義、國家認同與數(shù)字化時代中國網(wǎng)民的集體記憶[J]. 全球傳媒學刊,2015(4):60-83.
[4] 邵鵬. 媒介作為人類記憶的研究——以媒介記憶理論為視角[D]. 浙江大學,2014.
[5] 周志強. 闡釋中國的方式:媒介裂變時代的文化景觀[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8-9.
[6] 張志安,甘晨. 作為社會史與新聞史雙重敘事者的闡釋社群——中國新聞界對孫志剛事件的集體記憶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1):55-77,127.
[7] 王潤. 社會共情:熱點事件網(wǎng)絡輿論形成機制與輿論場融合——基于《大江大河》新浪微博的扎根分析[J]. 情報雜志,2021(1):139-143,55.
[8] 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 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 余傳玲,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