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晶,牛玉秋,呂斯琦
腦卒中是導致人類殘疾死亡的常見病,腦卒中的首選治療方式為溶栓,但缺血區(qū)恢復血供常造成二次損傷,病人痊愈后仍伴有嚴重神經(jīng)功能障礙[1]。其機制可能為腦缺血再灌注造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導致神經(jīng)元凋亡。神經(jīng)細胞損傷同時激活人體神經(jīng)元再生功能[2]。成年動物腦中,前腦管膜下區(qū)(SVZ)和海馬齒狀回顆粒層下區(qū)(SGZ)是神經(jīng)再生的發(fā)生區(qū)。生理條件下,成年動物齒狀回SGZ的新生神經(jīng)元遷移至齒狀顆粒層分化成熟,SVZ遷移至嗅球。病理情況下,新生神經(jīng)元除了正常遷移外,可向腦損傷部位發(fā)生遷移,并與損傷部位神經(jīng)元有效整合。因此,神經(jīng)元再生是恢復神經(jīng)功能障礙和學習認知損傷的重要途徑[3]。有研究顯示,白芍總苷在改善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4]。本研究采用中動脈腦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探討白芍總苷改善大鼠缺血區(qū)神經(jīng)元再生的保護作用機制。
1.1 實驗動物與給藥 將40只無特定病原體(SPF)級雄性SD大鼠(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后,進行中動脈缺血再灌注造模,造模后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ham組)、腦缺血再灌注組(MCAO組)、白芍總苷組(TGP200mg/kg)、白芍總苷+抑制劑組(TGP+PD173074 組,TGP 200 mg/kg+PD173074 2 mg/kg),每組10只。連續(xù)灌胃14 d給予白芍總苷,腹腔注射抑制劑PD173074,Sham組與MCAO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期間進行行為學訓練與測定。MCAO組與TGP組部分大鼠處死前3 d連續(xù)腹腔注射50 mg/kg的 5-溴-2-脫氧尿苷(BrdU)用于免疫熒光染色中標記分裂細胞。
1.2 實驗材料 圓頭尼龍線栓(廣州佳靈生物公司);異氟烷(北京一品制藥公司);2,3,5-三苯基四唑氯銨(TTC溶液,廣州鴻洲科技公司);白芍總苷(西安開來生物科技公司);PD173074(阿拉丁生物公司);BrdU標記物(美國Sigma公司);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抗體、神經(jīng)元核抗原抗體(NeuN)、雙皮質素(DCX)抗體、BrdU抗體(美國Abcam公司);腦源神經(jīng)元營養(yǎng)因子(BDNF)抗體,細胞質膜微囊蛋白-1(Caveolin-1)抗體,β-肌動蛋白(β-actin)抗體(武漢三鷹生物公司);2,2-聯(lián)喹啉-4,4-二甲酸二鈉(BCA)蛋白定量試劑盒、放射免疫沉淀(RIPA)裂解液(上海碧云天生物公司)。
1.3 腦缺血再灌注模型 參考文獻[5]造模方式,中動脈腦缺血手術前使用0.5%~1.0%異氟烷(0.4 L/min)對大鼠進行吸入式麻醉,完全麻醉后仰臥固定于泡沫板上,頸部切一個1.5 cm的傷口,在不損傷肌肉與神經(jīng)情況下分離左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與頸外動脈。止血夾固定頸總動脈與頸內動脈,在頸外動脈剪開一個微小傷口,自傷口插入一根圓頭尼龍線栓,緩慢前進至頸內動脈內約1 cm。腦缺血2 h后,再次麻醉大鼠,取出線栓,恢復頸內動脈血液供給。手術期間,給予大鼠37 ℃保溫箱進行保溫。術后持續(xù)給予分組藥物治療,并在術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測定神經(jīng)功能。
1.4 神經(jīng)功能評估 大腦受損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應用神經(jīng)學評分系統(tǒng)以Zea Longa標準對所有大鼠神經(jīng)功能進行測評:0分為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缺陷和正常肢體運動;1分為無法完全伸展右前肢;2分為向一側偏癱盤旋;3分為向一側跌倒偏癱;4分為無運動或自發(fā)行走和意識障礙;5分為死亡。
1.5 八臂迷宮測試 采用八臂迷宮設備評定空間學習記憶能力。設備中央為直徑22 cm的八角形競技場,具有8個輻射臂,每條輻射臂長30 cm、寬10 cm,距地面100 cm。正式進行八臂迷宮訓練前,所有大鼠限制性喂食,以刺激在迷宮中覓食速度。訓練過程中,將食物誘餌放置于手臂末端的容器中,間隔放置。將大鼠分別放置于迷宮中央,自由或誘導尋找食物,并記錄運動軌跡。術后治療1 d開始訓練,每日訓練2次,共5 d。測試期間,大鼠進入手臂吃光所有食物或經(jīng)過5 min的最大時限,測試結束。工作記憶錯誤:重新訪問前先用食物誘餌訪問過的手臂次數(shù);參考記憶錯誤:進入食物誘餌的手臂。上述信息可評估大鼠長期記憶、學習能力。
1.6 動物取材 最后一次神經(jīng)功能得分評估結束后,各組取6只大鼠采用水合氯醛深度麻醉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心臟灌流,迅速取出大腦組織,4 ℃條件下,3只置于生理鹽水中,3只置于4%多聚甲醛中儲存?zhèn)溆?。剩余大鼠?jīng)水合氯醛深度麻醉后,迅速斷頭取腦,分離出海馬組織,-20 ℃冰箱中儲存?zhèn)溆谩?/p>
1.7 腦梗死體積評估 取出生理鹽水中的大腦組織,置于-20 ℃冰箱中冰凍10 min。對冰凍腦組織進行切片處理,切成4片,快速置于2%TTC溶液中,暗環(huán)境條件下,37 ℃孵育30 min,使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10 min。使用Image Pro Plus 6.0圖像分析儀測量并計算腦梗死面積和腦體積(對側半球體積-同側非梗死體積/對側半球體積)。
1.8 免疫熒光雙染測定神經(jīng)元再生情況 取出多聚甲醛溶液中的腦組織,在蔗糖溶液中梯度脫水24 h。用冰凍切片機將腦組織切成20 μm組織片,收集組織片置于磷酸緩沖鹽溶液(PBS)中。對BrdU和DCX/NeuN進行雙重免疫熒光染色。將組織切片使用PBS洗滌,浸入含10%驢血清和0.3%Triton X-100的PBS溶液中1 h,與抗DCX抗體、抗NeuN抗體在4 ℃孵育過夜。室溫下,將切片在二抗溶液中孵育1 h。BrdU免疫染色,將切片在2 mol/L HCl中于37 ℃孵育30 min以使DNA變性,并使用0.1 mol/L硼酸鹽緩沖液(pH 8.4)中和10 min。PBS洗滌后,將切片與0.1%胰蛋白酶在37 ℃下孵育5 min,之后在含有10%驢血清和0.3%Triton X-100的PBS溶液中孵育10 min。將切片與大鼠抗BrdU抗體在4 ℃孵育過夜,之后使用PBS洗滌,并與驢抗大鼠抗體在室溫孵育1 h。將所有切片洗滌,使用帶有4′,6-聯(lián)脒-2-苯基吲哚二鹽酸鹽(DAPI)防熒光猝滅試劑滴加在載玻片上,采用免疫熒光顯微鏡系統(tǒng)拍攝熒光照片,通過Image Pro Plus軟件分析平均熒光強度作為最終統(tǒng)計結果 。
1.9 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ting)測定神經(jīng)元各蛋白表達情況 取出海馬組織,將RIPA裂解液按體積質量比5 μL∶1 mg加入組織中并研磨勻漿10 min,4 ℃條件下再靜置裂解30 min。高速冰凍離心機4 ℃條件下12 000 r/min離心30 min。取上清液,以BCA試劑盒測定蛋白濃度,以蛋白量10 μg進行上樣,采用SDS-PAGE凝膠電泳,經(jīng)轉膜、封閉、一抗抗體孵育、二抗抗體孵育。條帶洗凈后,均勻添加發(fā)光液,顯影儀顯影后使用Image J軟件進行灰度值分析。
2.1 白芍總苷對MCAO大鼠神經(jīng)功能評分和腦梗死體積的影響 術后第7天及第14天,與MCAO組比較,TGP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減小(P<0.05)。術后第14天,與TGP組比較,TGP+PD173074組神經(jīng)功能狀態(tài)無改善(P>0.05)。術后第14天,除Sham組,各組大鼠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腦梗死,其中MCAO組腦梗死嚴重。與MCAO組比較,TGP組梗死面積縮小(P<0.05);與TGP組比較,TGP+PD173074組梗死面積增加(P<0.05)。提示本研究中腦缺血再灌注造模成功,MCAO組大鼠神經(jīng)功能損傷,出現(xiàn)大面積梗死,白芍總苷改善作用顯著,但VEGF抑制劑PD173074部分逆轉白芍總苷對神經(jīng)功能損傷和局部腦梗死的改善。詳見表1、圖1。
表1 白芍總苷對MCAO大鼠神經(jīng)功能評分的影響(±s) 單位:分
與MCAO組比較,*P<0.05;與TGP組比較,△P<0.05。
2.2 白芍總苷對腦缺血后空間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 手術后14 d,與Sham組比較,MCAO組大鼠錯誤次數(shù)增加(P<0.05)。TGP治療后,大鼠行為錯誤次數(shù)降低,其中工作錯誤次數(shù)降低。VEGF抑制劑干預增加大鼠錯誤次數(shù)。詳見圖2。
與Sham組比較,#P<0.05;與MCAO組比較,*P<0.05。
2.3 白芍總苷對MCAO大鼠Caveolin-1/VEGF信號通路和BDNF蛋白的影響 與Sham組比較,Caveolin-1和VEGF表達升高;與MCAO組比較,TGP+PD173074組Caceolin-1和VEGF表達升高(P<0.05)。PD173074除了抑制VEGF表達,減少了Caveolin-1和BDNF表達升高。詳見圖3。
a為Sham組;b為MCAO組;c為TGP組;d為TGP+PD173074組。與MCAO組比較,*P<0.05;與TGP組比較,△P<0.05。
2.4 白芍總苷對MCAO大鼠BrdU+/DCX+免疫陽性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 DCX是一種微管相關蛋白,可特異性地表達于由神經(jīng)干細胞分化而成的神經(jīng)前體細胞和處于遷移狀態(tài)的未成熟神經(jīng)元,是一個神經(jīng)再生標記物[6]。與MCAO組比較,TGP組齒狀回區(qū)域含有較多的BrdU免疫陽性細胞和DCX免疫陽性細胞。免疫雙染(Merge)顯示,兩組BrdU+/DCX+免疫陽性細胞數(shù)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MCAO組比較,TGP組大鼠海馬DCX總蛋白表達升高(P<0.05)。與TGP組比較,VEGF抑制劑PD173074顯著降低DCX總蛋白表達(P<0.05)。詳見圖4、圖5。
圖4 BrdU+/DCX+免疫雙染
與MCAO組比較,*P<0.05;與TGP組比較,△P<0.05。
2.5 白芍總苷對MCAO大鼠BrdU+/NeuN+免疫陽性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 與MCAO組比較,TGP組大鼠海馬BrdU+/NeuN+免疫陽性細胞數(shù)量增加。與MCAO組比較,TGP組大鼠海馬NeuN總蛋白表達升高(P<0.05)。與TGP組比較,VEGF抑制劑PD173074顯著降低了NeuN總蛋白表達(P<0.05)。提示TGP可增加缺血后海馬齒狀回區(qū)域海馬神經(jīng)元新生。詳見圖6、圖7。
圖6 BrdU+/NeuN+免疫雙染
a為Sham組;b為MCAO組;c為TGP組;d為TGP+PD173074組。與MCAO組比較,*P<0.05;與TGP組比較,△P<0.05。
腦損傷和神經(jīng)變性機制與神經(jīng)血管單位中多種細胞相互作用有關,神經(jīng)細胞單位是由周細胞、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神經(jīng)元和基底層組成。腦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經(jīng)血管單位破壞導致血腦屏障損傷,神經(jīng)元死亡或變性,神經(jīng)膠質反應和免疫細胞浸潤[7]。有研究顯示,白芍總苷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恢復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藥理作用[8]。白芍總苷是否可促進血管生成和神經(jīng)發(fā)生并補償缺血性腦損傷,關于促進認知、記憶功能恢復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探討白芍總苷促進血管生成和神經(jīng)發(fā)生的作用機制。
腦缺血再灌注成功造模大鼠出現(xiàn)腦部梗死,神經(jīng)功能評分降低,空間記憶能力損傷的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白芍總苷可減少MCAO大鼠梗死體積和神經(jīng)功能評分,恢復大鼠記憶功能。對于TGP+PD173074組大鼠,存在VEGF抑制劑的情況下,白芍總苷不能減少梗死體積、改善神經(jīng)功能和空間記憶能力。通過Western Blotting測量Caveolin-1、VEGF和BDNF表達水平。結果顯示,白芍總苷顯著上調Caveolin-1、VEGF和BDNF表達水平。PD173074在MCAO后第14天對這些蛋白質表達有負面影響。提示Caveolin-1/VEGF途徑可能是缺血性損傷后白芍總苷介導過程中的信號途徑之一。
有研究顯示,丹參酮ⅡA部分通過MARK42/44介導BDNF和神經(jīng)生長因子(NGF)信號增強神經(jīng)元分化,活化的Caveolin-1具有促進丹參酮ⅡA跨細胞膜轉運觸發(fā)神經(jīng)元分化的作用,且Caveolin-1敲除導致神經(jīng)元分化停止[9]。另有研究顯示,BDNF有利于腦缺血后神經(jīng)元蛋白特異性上調,突觸發(fā)育和神經(jīng)認知功能改善[10]。通過腺病毒轉染VEGF蛋白移植到缺血大鼠腦梗死區(qū),檢測到VEGF和BDNF表達持續(xù)增加,從而改善大腦微血管密度和神經(jīng)元凋亡[11]。BDNF通過激活多數(shù)內皮細胞的激活受體,對調節(jié)血管發(fā)育、應對損傷的反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顯示,BDNF誘導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受體(TrkB)活化可能介導內皮存活,從而促進血管生成[12]。本研究中MCAO大鼠中使用白芍總苷和VEGF抑制劑的情況下,TGP組海馬BDNF表達升高,而TGP+PD173074組BDNF表達降低,并造成腦梗死和神經(jīng)功能恢復受損。提示Caveolin-1和VEGF均與BDNF有關,且白芍總苷通過Caveolin-1/VEGF信號通路增強腦缺血后血管新生過程,而BDNF是協(xié)同血管修復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關研究顯示,腦出血、腦梗死等缺血性疾病早期對海馬區(qū)神經(jīng)發(fā)生具有抑制作用,隨著腦血管痙攣逐漸緩解,3 d后神經(jīng)再生區(qū)功能逐漸恢復并表現(xiàn)為代償性功能上調[13]。神經(jīng)再生中海馬區(qū)神經(jīng)再生發(fā)生于SGZ,是神經(jīng)再生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動脈閉塞后誘導腦血管痙攣,造成腦組織缺血,各種缺血因子表達上調,作用于SGZ神經(jīng)元再生,增強該區(qū)神經(jīng)元功能再生功能,SGZ新生神經(jīng)元遷移至顆粒細胞層并分化為成熟神經(jīng)元[14]。BrdU作為一種胸腺嘧啶核苷類似物,在細胞增殖時期代替胸腺嘧啶作為原料參與DNA復制過程,測定DNA復制活性并準確地反映細胞增殖情況[15]。本研究結果顯示,白芍總苷治療14 d后,與Sham組比較,大腦BrdU+/DCX+和BrdU+/NeuN+雙標記細胞增加,且DCX與NeuN總蛋白水平均升高,而VEGF抑制劑引起兩種蛋白表達降低,提示白芍總苷增強海馬齒狀回區(qū)神經(jīng)再生,而VEGF抑制劑部分逆轉了白芍總苷促進神經(jīng)再生的功能。
綜上所述,白芍總苷通過Caveolin-1/VEGF信號通路改善大腦海馬BDNF水平,促進海馬齒狀回SGZ神經(jīng)元再生,緩解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經(jīng)功能損傷,減少缺血側腦梗死,改善學習記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