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敏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漆t(yī)院藥房 青海 西寧 810012)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疾病,在我國發(fā)病率僅次于阿爾茲海默癥,多見于中老年人群。癡呆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見的非運動癥狀之一,有數(shù)據(jù)顯示約有60%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后會發(fā)展為癡呆,帕金森病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1]。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改變與帕金森病發(fā)病及患者認知功能減退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為了探討丁苯酞軟膠囊對帕金森癡呆患者炎性因子的影響,對我院收治的130例帕金森癡呆患者進行對照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本文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選擇我院130例帕金森癡呆患者。根據(jù)患者住院號尾數(shù)進行分組,偶數(shù)歸為對照組,奇數(shù)歸為觀察組,兩組各65例。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34例,平均年齡(61.58±2.05)歲,平均病程(3.15±0.37)年。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齡(62.36±2.09)歲,平均病程(3.30±0.4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jīng)過實驗室及腦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帕金森癡呆;(2)無腦外傷、腦血管病引起的帕金森病綜合征表現(xiàn);(3)近3個月未服用過美多芭等藥物;(4)患者及家屬對內(nèi)容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精神病史者;(2)既往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代謝障礙性疾病者;(3)明確的小腦異常等疾病者;(4)中途退出者。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個月。對照組接受美多芭與鹽酸多奈哌齊常規(guī)藥物治療,給予患者美多芭(H10930198,0.25 g×40 s)口服,開始時建議患者口服125 mg每次,3次/d,后續(xù)每周日服量增加1/2片。給予患者鹽酸多奈哌齊(H20030779,5 mg×4 s)口服,每次服用5 mg,1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丁苯肽軟膠囊(H20050299,0.1 g×24 s)治療,每次空腹口服0.2 g,3次/d。
(1)兩組患者在用藥前以及治療2個月后于晨間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抗凝、離心處理后取上層血清送檢,使用配套試劑檢測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觀察與比較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IL-10、IL-1β水平。(2)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水平采用MoCA量表進行評估,整個評估過程在10 min內(nèi)完成,從定向力、記憶等8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評估,量表最高分為30分,分數(shù)在26分及以上無認知功能障礙,分數(shù)與認知功能障礙程度成負相關。(3)使用ADL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共計14個項目,包括穿衣等6項軀體生活自理部分與購物等8項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每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評估時必須逐項詢問,量表為百分制,分數(shù)在19分以下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分數(shù)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CRP、IL-10、IL-1β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CRP、IL-10、IL-1β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結(jié)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IL-10、IL-1β水平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P、IL-10、IL-1β水平對比(± s)
組別CRP/(mg·L-1)IL-10/(ng·m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02±0.39 2.34±0.51 22.15±3.49 20.92±3.62對照組 6.91±0.42 4.58±0.47 31.83±3.31 28.15±3.55 t 0.492 10.021 0.679 3.752 P >0.05 <0.05 >0.05 <0.05組別IL-1β/(mg·L-1)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8.11±1.94 9.67±1.33對照組 18.02±1.88 12.79±1.26 t 0.511 3.867 P>0.05 <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MoCA量表與ADL量表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oCA量表與ADL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結(jié)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oCA與ADL量表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oCA與ADL量表評分比較(± s,分)
組別MoCA評分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09±1.83 26.05±1.52 59.64±2.42 78.96±2.11對照組 20.24±1.91 22.49±1.66 60.07±2.38 64.59±2.08 t 0.627 3.769 0.876 3.822 P >0.05 <0.05 >0.05 <0.05
帕金森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在我國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嗅覺減退、睡眠障礙等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還會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下降呈現(xiàn)進行性進展,且不容易被患者家屬發(fā)現(xiàn),長此以往會進展為帕金森性癡呆。帕金森癡呆患者日?;顒邮芟?,患者盡早接受治療可以延緩病情進展。帕金森癡呆病因較為復雜,但有多項研究證實特定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改變與該病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研究證實神經(jīng)炎癥參與了癡呆等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的病理生理學過程[2]。
丁苯酞是輕中度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常用藥,對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著較好的保護作用,能夠抑制自由基生成,可以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機制,有利于腦神經(jīng)功能恢復。IL-10是在炎癥反應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參與到阿爾茲海默病以及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制中。另有研究指出,IL-10基因rsl800871會增加帕金森病患病風險[3]。C反應蛋白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其可以較好地反映患者體內(nèi)炎癥水平。與健康人群相比,帕金森病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水平呈現(xiàn)慢性的持續(xù)升高現(xiàn)象,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受損。IL-1β是臨床上常見的促炎因子,其與IL-1 R1結(jié)合后會與受體的第3免疫球蛋白區(qū)結(jié)合,有利于MYD88的合成,最終導致炎癥信號通路啟動,加重患者機體炎癥反應。而動物實驗證實,丁苯酞可以減少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神經(jīng)元變性,還具有抗炎、降低鈣濃度等功能,本文中,兩組患者治療前的CRP、IL-10、IL-1β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CRP、IL-10、IL-1β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結(jié)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楊麗麗等[5]的研究中,帕金森病癡呆患者在采用丁苯酞治療3個月后,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由治療前的(8.32±0.50)mg/L下降至(3.99±0.35)mg/L,與本結(jié)果一致,這也說明了丁苯酞膠囊對帕金森病癡呆患者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此外,丁苯酞軟膠囊可以下調(diào)帕金森癡呆患者血清PARK7水平,促進NT-3在神經(jīng)元細胞的分化中發(fā)揮作用,減輕神經(jīng)功能損傷,促進帕金森癡呆患者認知功能改善[6]。兩組患者治療前的MoCA量表與ADL量表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oCA量表與ADL量表評分更高,這一結(jié)果說明了丁苯酞軟膠囊可以提高帕金森癡呆患者認知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丁苯酞軟膠囊能夠明顯降低帕金森癡呆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改善帕金森癡呆患者預后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