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有 李俊嶺
[摘? ? ? ? ? ?要]? 通過對中職學校在校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在收集和分析中職學生心理狀況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把對學生教育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家庭狀況分為忙碌型家庭、嚴厲型家庭、嬌慣型家庭、疏懶型家庭四種類型,對每種類型的表現(xiàn)特征、對學生教育的負面影響進行總結(jié),列舉了部分典型事例,并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路。
[關(guān)? ? 鍵? ?詞]? 職業(yè)教育;家庭教育;全面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8?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2-0128-02
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包括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德育等方方面面。對職業(yè)學校而言,理想的教育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嫻熟的職業(yè)技能,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健康的心理。要達到教育的理想目的,學校和教師責無旁貸。但這不是一部分教師所能夠單獨完成的,也不是學校能夠獨立完成的。這必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密切協(xié)作與配合,才能夠達到最終的目的。
為提高教育效果,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我們對在校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調(diào)查,收集了相應的數(shù)據(jù)。對影響學生教育效果的各方面問題進行分析。在系統(tǒng)性研究這些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對影響學生教育效果的家庭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其價值觀、道德觀甚至日常行為舉止都會對子女的生活、學習、價值觀、道德觀、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這些影響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根據(j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學生的不良習慣和行為,或多或少都有家庭因素的影響。我把對學生教育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家庭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忙碌型家庭
忙碌型家庭的父母基于生活的需要,常年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關(guān)心孩子的教育。
忙碌型家庭中,由于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少,相互交流少,使得孩子容易與父母產(chǎn)生隔閡和矛盾,由于缺乏溝通,這些隔閡和矛盾還往往不易解決,甚至會不斷激化;由于渴望得到父母的關(guān)懷和陪伴,孩子還可能會故意制造一些事端來影響父母的行為,逼迫父母關(guān)注自己,如裝病、逃課等。
典型事例1:我班新生何某(女),入校后幾乎每天晚上都以生病(寄宿學校)為理由,要求讓家長接回家看病,第二天再讓家長送回學校。發(fā)現(xiàn)這種異?,F(xiàn)象后,我和該生進行了多次耐心交流,了解到學生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且需要經(jīng)常出遠門,不能照顧其生活學習,其只能跟隨奶奶生活,只有生病時父母才會回家,因此她通過裝病來吸引父母的關(guān)注。
典型事例2:我校學生劉某(男),雙休日回家后不愿意去學校上學。家長非常著急,詢問不愿上學的原因,學生只回答要輟學,不給任何理由。我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才發(fā)現(xiàn)原因是學生回家后其父親承諾開學時開車送他上學,結(jié)果由于工作忙沒時間,讓他自己坐公交車上學。學生認為家長出爾反爾,對自己不重視,非常生氣,就一直不去學校,也不和家長溝通。
在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中,類似的事件有很多。忙碌型家庭學生出現(xiàn)問題在本質(zhì)上是由孩子渴望被父母關(guān)心、愛護和父母繁忙的工作形成的矛盾。這些家庭問題不解決,學生很難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更使家長疲以應對。
通過長期的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筆者總結(jié)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措施。一是從家長處著手,心中有愛,也要表達出來。父母不管工作多繁忙,都必須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督促學生的學習,這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即使沒有面對面交流的條件,也需要用微信或電話的方式交流。二是從學生處入手,通過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引導,使學生理解家長工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學生和父母雙向交流,互相理解,才能化解這類矛盾。如事例1中的何某父親是長途貨車司機,經(jīng)過與其溝通后,他會每天抽時間和孩子進行視頻,并不時錄一些工作視頻發(fā)給孩子,回家后會抽時間探望一下孩子,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關(guān)愛,也感受到了父母經(jīng)常幾天幾夜連續(xù)工作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沒有裝過病,學習上也更加主動了。
二、嚴厲型家庭
嚴厲型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讓孩子參加眾多的特長班、輔導班,不允許看電視、看課外書;對學生生活干涉過多,雙休日和假期不允許孩子出門,怕玩得不回家,孩子沒有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怕孩子學壞,限制孩子和同齡人的交往;部分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孩子犯了錯誤不是耐心教育,而是非打即罵。
嚴厲型家庭中,孩子壓抑感強,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產(chǎn)生厭學情緒;一些學生會用逃學、輟學、離家出走等行為來對抗家長。
典型事例3:學生張某,雙休日后未返校。通知家長時,因為是家長親自把學生送到學校,看著他進校門才離開的,所以家長感到很意外。通過各種途徑,幾天后才和學生取得聯(lián)系。通過和學生的交流,得知是學生在進校門后藏在學校門口,等家長走后離開學校獨自一人跑去外地打工了。原因是認為家長管束太嚴,沒有一點兒自由,就想離家長遠一點兒,再通過打工擺脫家長的“控制”。
嚴厲型家庭學生出現(xiàn)問題本質(zhì)上是由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引起的矛盾,同時過高的期望伴隨的過度控制更加深了矛盾,解決這類矛盾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比如我們借助職業(yè)技能競賽這個平臺,鼓勵學生參加省、市及校級職業(yè)技能競賽,并取得較好成績,以切實的成績向家長證明學生的成長。同時在家長群中發(fā)布一些學生學習、訓練時的照片,使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滿足家長的預期。我現(xiàn)在所帶的班級先后有30多名學生在各級競賽中獲獎,家長比較滿意,有效緩解了矛盾。在使學生得到更好成長的同時,教師也要與家長做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引導家長用更合理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用更合理的成才觀來要求孩子。
三、嬌慣型家庭
嬌慣型家庭的家長過于嬌慣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盡可能去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即使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
過于嬌慣孩子很有可能培育出“在家猛如虎,在外惡如狼”或“在家猛如虎,在外弱如羊”的孩子:這些孩子在家會予取予求,稍不如意就對父母發(fā)脾氣,耍性子,逼迫父母讓步,謂之“在家猛如虎”;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強勢,則在學校會蠻橫霸道,欺辱弱小,如果稍微吃虧則召喚父母前來撐腰,謂之“在外惡如狼”;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軟弱,則在學校沒有必要的智慧和膽量去應對強勢的學生,只好曲意討好或逆來順受,謂之“在外弱如羊”。這類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長的百般呵護,像溫室里長大的花朵,沒有經(jīng)歷任何風雨的錘煉,又像未經(jīng)修剪的灌木,恣意生長,容易養(yǎng)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是想辦法克服,而是召喚家長幫忙;對家長的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感恩心不強。
典型事例4:學生喬某的家長突然來學校找我,說學生在宿舍受欺負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因為學生性格較為自我,同宿舍的同學都不愿意和她交往,她就和家長哭訴受了欺負。通過較長時間的針對性教育和磨合,她才逐漸融入集體。
四、疏懶型家庭
疏懶型家庭中家長責任心不強,只顧自己的生活,而疏于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懶于在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平時不關(guān)注孩子在成長中存在的問題,不主動過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成績不好或有不良行為時,要么不聞不問,要么采用打罵一頓的簡單粗暴方式。
疏懶型環(huán)境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缺乏監(jiān)督和約束,容易有貪玩、逃課、缺乏時間觀念、學習愿望不強等情況,大多有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還有極少部分家長不加強自身修養(yǎng),放縱自身的不良習慣,如酗酒、賭博、滿口臟話等,使孩子容易沾染不良習氣。
典型事例5:學生常某,雙休日后未返校,給其家長打電話詢問,家長也不知道去向。我不放心,每天都要和他家長聯(lián)系一次,三天后家長不耐煩了,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他肯定沒事,等他手里的錢花光了自然就回來了?!庇诌^了兩天,學生家長給我打電話:“他回家了,我狠狠揍了他一頓,不會再給老師惹麻煩了?!鳖愃频募彝ルm然不多,但每屆學生中都有。疏懶型家庭是具體班級管理工作中一個難題,一是學生不良習慣多,違紀行為多;二是家長不配合或不在乎。經(jīng)常是學生有狀況了,家長滿不在乎,甚至因為借口忙掛斷老師電話。
教育成功的家庭幾乎都是類似的,但教育出現(xiàn)問題的家庭情況和原因就各不相同了。在學生教育上出現(xiàn)問題的家庭類型還有很多,這里只是總結(jié)了其中一部分最常見的類型。對于學生教育上出現(xiàn)的家庭問題,一部分是教師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可以解決或緩解的,如家庭教育方法問題、親子溝通問題等。而還有很多問題的解決就超出了單個教師的能力范疇,教師無力解決。對學生的全面教育中涉及的家庭問題,需要相關(guān)政府相關(guān)機構(gòu)、新聞媒體、相關(guān)企業(yè)、學校、家庭等機構(gòu)共同參與,協(xié)調(diào)配合,才能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叢曉波,劉鑫文.轉(zhuǎn)型期我國家庭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39-144.
[2]李良玉.我國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唯物史觀理論[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