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仙
摘 要:數學學科的結構性極強,在教學期間,借助結構化主題教學形式對學習模式做出創(chuàng)新調整,既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網絡,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學習方法,促進其主動學習?,F從這一認知出發(fā),提出在小學階段開展數學結構化主題教學的問題,以利于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的概念、運算及規(guī)律基本指向,并分別從結構梳理、結構介入與結構反思幾個角度,說明模式的實施要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化;主題教學;學習模式;創(chuàng)新
一、引言
一直以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接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始終是一個難點,很多時候均無法做到協(xié)調,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各自為政,無法貼近。其具體表現為:教學模式過于傳統(tǒng),缺少結構性的主題內容;教學方法不夠新穎,統(tǒng)一環(huán)境下學生不容易取得個體進步;結構化主題教學空有其名而無其實,無法抓住本質內容,等等。諸多問題的存在,讓教學模式同教育發(fā)展需求不相一致,需要進行及時糾正。為了更好地將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貫穿起來,對教學表現做出優(yōu)化,則要求教師能夠分別從不同角度做出調整,使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等達到整體和細節(jié)相融合、結構與主題相融合、內容和目標相融合的理想效果,教師在嘗試調整期間所做的結構梳理、介入與反思努力,也均是值得肯定的。
二、小學數學結構化主題教學內容指向暨必要性
小學數學結構化主題教學,可對學生學習模式的發(fā)展起到優(yōu)化作用,而該優(yōu)化作用的著眼點,應當是具體的教學內容,即要以內容為依托,突出主題與模式的長處,讓結構更具推動力量。由于每一名教師采取的視角各有不同,對于課型所做的分類也有很大差別,但在小學階段,概念、運算和規(guī)律依然是比較普遍的內容指向,差異化結構與主題的內容選擇通常要建立在這幾方面之上。
(一)概念
概念的產生需要足夠的具體材料作為支撐,在進行比較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完成抽象概括的任務。而概念的產生并非可以一次完成,需要通過多個層次、多個角度的比較、分析和綜合之后,才能有所收獲,其間又不能缺少正例、反例等形式的辨析及提煉,這完全能夠證明結構主題建立于其上有其必要性。另外,數學概念并非孤立存在的特質,即多個概念在本質上的關聯(lián)性,也要求把知識梳理成網絡,形成結構化脈絡。
(二)運算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需要學生牢記法則,而在新課程改革牽引下,淡化形式和注重本質的價值倍受重視,實際上在各個版本教材中已經較少強調計算法則,這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算法相比較,算理更受教育者所關注,與前者相比,它更加強調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且可以給計算提供正確的思維方式,一般認為,作為算法的理論依據,通過算理角度學習運算,更加強調對于結構和主題的依賴,所以在運算教學期間,應在怎么算、為何這樣算、還可如何算等問題的思考后,突出結構主題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的必要性。
(三)規(guī)律
依《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生需要進行充分的觀察、實驗、計算、推理等活動,而這些活動幾乎毫無例外包含了感知規(guī)律、學習規(guī)律與應用規(guī)律的任務。一般規(guī)律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提出猜測,并對猜測結果進行驗證和歸納,防止只做憑空猜想。在此期間,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讓學生得到必要的指導,使之了解如何完成各個步驟,引導其簡潔、準確與嚴密地表述。而大量教學實踐證明,要想達到這樣的理想效果,必然要將學生置于對結構性主題的探索狀態(tài)。
三、小學數學結構化主題教學的梳理、介入與反思
(一)梳理結構是學習模式探索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時,應當既備教材,又備教法,同時不能忽視“備”學生、“備”結構,此處的結構可涉及知識結構、思維結構與過程結構。所以教師首先應當發(fā)現主題內不同部分的相互關聯(lián)可能性,以便讓結構有所依托、有所作為,內容的關聯(lián)性體現在本學科之中橫向或縱向方面,也體現在跨學科的橫向或縱向方面。一種或者多種關聯(lián),使數學擁有了結構特點。其中縱向關聯(lián)更多可展現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而橫向關聯(lián)則更多突出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表明梳理結構是學習模式探索的基礎,現舉例進行闡述。當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可分別利用縱向與橫向兩種策略對結構給予梳理,其中縱向關聯(lián)可將此前學生已經接觸過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知識內容、垂直和平行內容引入課堂,并順勢滲入未來會學習的梯形和三角形認識部分知識,而橫向關聯(lián)則可容納平行四邊形特點,平行四邊形各個部分名稱、含義,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認知等部分。教師需要留意,發(fā)現主題內各個部分的關聯(lián),對于結構化主題教學而言比較關鍵,其自身需要深刻領會教學內容之中各項概念、原理、法則等,以及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等,讓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被有效分解為易于被學生所把握的基本要素,從而讓大家可以自覺抓住核心知識產生、發(fā)展過程,并通過適度橫向對比形式,取得學習模式的自覺探索效果。
其次,學生可得到來自教師的、著眼于數學本質的幫助,對結構進行有效梳理,這是由于對數學本質的探索中,數學學科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將會展現出來,而數學知識和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也才能真正實現,這是對認知結構與思維結構建立的鞭策。例如,教學“面積”的基礎知識時,教師可注意面積對于圖形測量的基礎作用,學生理解這一概念的深淺程度,將比較直接地對未來難度更高的圖形度量任務產生影響,使其完成效果產生不同表現。為此,在開展數學結構化主題教學,優(yōu)化學生學習模式時,教師便可突出面積的本質,使學生意識到它度量平面或者平面上一塊區(qū)域大小的特點,顯然面積本質建立在度量的基礎上,據此本質,可在課堂上滲透相應的意識和方法,以利于學生理解對應任務。如教師提出比較隨意的問題:桌面有幾個手掌大?如何用不同形狀的圖形把兩個長方形面積填充起來?這都是基于面積本質而給出的策略,這些策略從結構化主題出發(fā),具有較強的引導功能??偟恼f來,一旦教師抓住了本質,再由此衍生開來,那么結構化主題將起到優(yōu)化學習模式的無往而不利的促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