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結晶,堪稱儒家思想的精髓,對后世影響巨大。吳國珍先生的《論語》英譯本自出版以來,在國內外翻譯界引起了極大反響。本文試圖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分析譯者如何對其所處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出選擇性適應,以及如何在此基礎上做出多維度的適應性選擇,以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英譯帶來一些啟示,為今后典籍英譯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吳國珍;《論語》;生態(tài)翻譯學
【作者簡介】張倩(1983-),女,河南商城人,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研究與實踐。
【基金項目】信陽師范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的中國傳統(tǒng)經典文本英譯研究”(2020-QN-019)。
一、引言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作。其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由孔門弟子集體編撰而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迄今,《論語》已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其中英譯本不下30種。不同時期的譯者從不同視角對《論語》進行了英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做出一定的貢獻。吳國珍先生耗時五年傾心翻譯了《論語》,精心打磨并出版了《<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吳先生的《論語》英譯本自問世以來,在文化界尤其是國內外翻譯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該譯本被國家漢辦推薦為孔子學院讀物,在國際書市也獲得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好的《論語》英譯本”。
生態(tài)翻譯學是從生態(tài)學途徑來對翻譯進行的一種研究,最早由胡庚申先生在2001年提出。它發(fā)軔于2001年,至今已有20年的發(fā)展歷程。這門新興的翻譯學理論,從生態(tài)視角對翻譯活動進行探索性研究,為現有翻譯理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國內外翻譯界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中國本土化的翻譯理論,其現今蓬勃的發(fā)展態(tài)勢讓人欣喜,更值得我們投入精力不斷豐富并促之發(fā)展。本文試圖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分析吳國珍先生如何對其所處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出選擇性適應,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多維度的適應性選擇,以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英譯帶來一些啟示,為今后典籍英譯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生態(tài)翻譯學的內涵
胡庚申先生的生態(tài)翻譯學,是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引入翻譯學,從而構建了一種整體的翻譯生態(tài)體系,它將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原文向譯文轉換的翻譯環(huán)境延展至其所處的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互聯互動的整體。因此,要順利實現從原文到譯文的轉換,譯者必須適應兩種語言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存在多維性和復雜性,譯者必須從多維角度適應這種復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是原文和譯文對譯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唯有如此,譯者才能對譯本作出更貼切的行文選擇,實現“整合適應選擇度”更高的譯文,將翻譯處理到最佳狀態(tài),獲得最佳譯文。
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下,翻譯過程中的焦點是譯者。原文在原語和譯語中所處的語言、文化、社會環(huán)境,以及原文、譯文與作者、讀者等諸者交織互動后的總體環(huán)境,都是譯者需要思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效協調這些因素至關重要,這也是譯者進行考量,達到較高“整合適應選擇度”譯文,獲得高質量譯文的關鍵。譯者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關注原文、原語、譯語所呈現的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合理處理這些因素和關系,才是生態(tài)翻譯學的真正體現,生態(tài)翻譯學的理念才真正得以實踐。
三、吳國珍英譯《論語》的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翻譯過程包含兩個階段,即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譯者的階段,以及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譯文的階段。見圖1所示譯者“適應/選擇”的翻譯過程。
該圖清楚明了地展示了翻譯過程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圖中左側部分,該過程是包括原文在內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者的選擇,也是譯者的適應階段,也可以說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在這個過程中,“原文”是這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元素。第二階段為圖中右側部分,該過程是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文進行選擇的階段,而此時,譯者是作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身份出現的,最終,選擇的結果就以譯文的形式呈現。在這個過程中,“譯者”是這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元素。
對吳先生《論語》英譯本的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也是從這兩個階段展開的。以下筆者就從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適應性選擇這兩個方面來進行闡釋。
1.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語言、文化、交際、社會及作者、譯者、讀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而原文、原語、譯語就是這種環(huán)境中的一部分。這部分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譯者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譯文生存的環(huán)境,極大地影響著譯者的翻譯行為與譯文的生存狀態(tài)。它們既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與優(yōu)化選擇的諸多因素的集合,又是譯者多維度適應及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實現較高“整合適應選擇度”,產出高質量的譯文,就需要譯者適應其所處的諸多因素集合。適應翻譯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既包括譯者對自身素質的適應,還有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是譯者在前期進行譯前準備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要合理解讀吳國珍先生的《論語》英譯本,首先就要考察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
《<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的作者吳國珍先生,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外文系,畢生從事英語教育,直至2005年退休后開始閉門讀書,著手進行《論語》的翻譯工作。要完成《論語》的英譯,譯者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古漢語功底,還必須對原作者的社會背景、性情志趣、個人經歷等有所了解,才能較為準確地傳達出原作的意圖。在動手翻譯之前,吳先生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對《論語》及儒家思想的關鍵人物孔子作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并撰寫了一篇頗為詳細的孔子傳記。對孔子本人生平的了解,有利于譯者更深入地學習理解《論語》這部經典,為《論語》英譯的工作做好了充分鋪墊。為了對孔子及儒家思想有較為準確且與時俱進的詮釋,吳先生更是研究了近10部《論語》注疏本。為完成《論語》的英譯工作,從而更為廣泛地傳播儒家文化,吳先生還特意請教了諸多翻譯專家,這也為《論語》的翻譯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適應性選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適應上述諸多因素集合而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會做出適應性的譯本行文選擇。在進行行文選擇時,譯者具體采用的翻譯方法主要落實在“三維”的轉換上。也就是說,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翻譯過程中的轉換并不只限于此“三維”,但此“三維”是最主要的,因此,筆者以下擬對吳國珍先生《論語》英譯本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語言維的轉換。語言維的轉換要求譯者在進行語言轉換時,應準確傳達原文內容與信息,做到不偏離、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避免因出現誤譯、漏譯、表述不當等情況,導致原文信息被曲解或誤解。原文中語言信息的準確傳遞,需要譯者注意維護原文和譯文的語言生態(tài)。以下筆者從《論語·為政篇》中舉例說明譯者如何從語言維度保持了譯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準確傳達了原文信息。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篇第二》)
譯文:The Master said, “If the people are ruled by injunctions and restricted by penalty, they may try to evade the punishment without developing the sense of shame. If they are guided by morality and regulated by the rules of propriety, they will have the sense of shame and become disciplined.”(吳國珍譯)
首先,原文中有兩個相同語言形式的句子“道之以政,齊之……,……”和“道之以德,齊之……,……”。譯者在處理這兩個句子進行漢英語言轉換時,保留了原文這種語言形式特點,用了兩個相同句式的句子,即“If the people..., they may...”和“If they ..., they will ...。”譯者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語言形式和內容。其次,原文中“道之”“齊之”都是漢語中典型的句法形態(tài),即主動語態(tài),而英文往往在不必突出動作的執(zhí)行者時,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更為廣泛。譯文在這里將主動語態(tài)的“道之”“齊之”等譯為被動形式的“ruled by...and restricted by...”以及“guided by... and regulated by”,更符合英語的表述習慣,更好地保持了譯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易于為譯語讀者所接受。
(2)文化維的轉換。文化維的轉換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關注文化內涵,重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的傳遞。譯者在適應性選擇和選擇性適應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原語和譯語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兼顧兩種不同語言在文化生態(tài)上的平衡與和諧,努力克服由此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順利實現文化信息的交流與傳遞?!墩撜Z》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之一,傳承著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精神。以下筆者就從《論語·公冶長篇》中舉例說明譯者如何適應原語和譯語的文化環(huán)境,實現文化內涵與信息的闡釋及傳遞。
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痹唬骸昂纹饕玻俊痹唬骸昂鳝I也。”(《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譯文:Zigong asked Confucius, saying, “What do you think of me, Sir?”
“You are a utensil,” replied the Master.
“What utensil?”
“A hulian (a gemmed sacrificial utensil), ” said the Master.(吳國珍譯)[
原文中,孔子將子貢比喻成“瑚璉”?!昂鳝I”原指宗廟盛放黍稷的祭器。這里,譯文采用音譯Hulian傳遞中國特有器具,輔以解釋“a gemmed sacrificial utensil”。譯文后用注釋具體解釋“瑚璉”為古代宗廟盛放黍稷的祭器:“Hulian, a precious gemmed sacrificial vessel. It was a beautiful bamboo container embedded with gems, used to hold grain at the ancestral temple”;這里,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用來借指子貢是國家的寶貴人才:“When it refers to a person it means that he is only good at a particular expertise or of only one practical use.”并補充說明本句是對子貢的一種很高的贊譽,“a fairly high appraisal”,說子貢對于國家社稷而言,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貯可裕養(yǎng),容重厚德。譯文通過音譯及注釋完整呈現了原文所要傳達的內涵,能夠適應源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且避免了對源語文化的曲解,實現了中國文化內涵的闡釋與傳遞。
(3)交際維的轉換。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交際維的轉換要求譯者在實現語言轉換,正確傳達原文信息的基礎上,特別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注意保持原語中的“交際生態(tài)”,在產出的譯文行文中實現原文的交際意圖。反之,僅僅傳遞原文內容和語言信息,不考慮交際意圖的譯文,在譯語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中則難有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以下筆者就從《論語·為政篇》中舉例說明譯者在進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時如何順利實現原語的交際意圖。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The Master said, “I don't think it is all right for a man to go without credibility. How can a large carriage or a small one be made to go without the crossbar?”(吳國珍譯)
原文中,孔子用車上的關鍵配件“輗”和“軏”來比喻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事的基點?!拜r”“軏”本義指古代車轅前端與衡軛聯結處插上的銷釘,“輗”用于大車,“軏”用于小車。這里,如果直接將“銷釘”對應譯為“dowel”,很難讓譯語讀者準確理解出此處銷釘含有的關鍵之意,不能傳達原文意在突出的重點;如果詳細譯出此關鍵之處的銷釘,則會使得譯文過長顯得滯重,影響閱讀,不利于交際意圖的實現。這里,吳國珍將其處理為“crossbar”,意為“橫木”,實為馬車行走的關鍵配件,能夠很好地類比誠信之于人的重要性,準確地傳達了原語的交際意圖。
四、結語
多維度地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譯者產出較高“整合適應選擇度”的基礎。譯者只有在翻譯過程中關注原文和譯文的語言、文化、交際生態(tài),兼顧“多維”適應,做好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等“三維”轉換,才能產出較高質量的譯文。吳國珍先生的《論語》英譯本能體現出多維度地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到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的選擇轉換,較好地保持了原文生態(tài)和譯文生態(tài)之間的“平衡”,構建了一個能使譯文在譯語生態(tài)里富于“生存”活力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不僅有助于國際社會對《論語》的深刻理解,加強中西方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同時也將中國文化經典推廣至世界,使其在世界語言所共有的生態(tài)體系中站穩(wěn)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3]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J].上海翻譯,2008 (2):1-5.
[4]吳國珍.《論語》最新英語全譯全注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5]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