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出導向法”包括“三個學說”“三個導向”和“三個階段”,主要針對中高級外語學習者;而在英語學習中,聽力一直是一個難點。本文嘗試討論如何在英語專業(yè)聽力課程教學中,以“產出導向法”為基礎和導向,將輸入輸出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對于聽力學習的興趣和學習能力,達到教學目標等。
【關鍵詞】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聽力教學
【作者簡介】曾茜(1988-),女,漢族,四川宜賓人,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語筆譯。
聽力是英語專業(yè)學生“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之一,也是英語學習輸入的關鍵,在各類英語考試中,聽力占有較大比重。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不少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聽力方面都比較薄弱。所以,找到有效的理論支撐,設計教學活動,布置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是目前聽力課程任課教師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
一、產出導向法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主要是針對中高級的外語學習者?!爱a出導向法”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教學理念包括三個學說: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教學假設包括三個方面: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選擇性學習假設。教學流程涵蓋三個階段:驅動、促成和評價。
二、英語聽力課堂現(xiàn)狀及其原因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在我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學習中,聽力課堂整體較為沉悶,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而言,外語聽力測試不在高考范圍,所以較多學校和學生迫于升學的壓力,不再系統(tǒng)地進行聽力教學和學習,學生對聽力重要性的認識也不足。大學英語專業(yè)聽力課程對他們而言,起點較高,難度較大,學生的信心不足,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從課程要求和教學目標而言,聽力課程主要是輸入性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聽力技巧,背誦詞匯,達到應試的要求,對最終的輸出目標和學生的輸出能力都未做硬性要求。從教材、教師的因素而言,部分聽力教材內容比較單一,話題比較陳舊;部分老師主要以教材為主,重在輸入,教學活動設計較少,教學模式較為單調,較多練習與真實聽音環(huán)境脫節(jié),對學生實際的交流幫助不大,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積極性和參與度均不高,輸出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從班級規(guī)模和硬件設施而言,部分聽力課堂采取大班教學,同時受語音室設備的限制,不便于展開一些與教學相關的教學設計與活動。
三、以產出導向法為導向改善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
傳統(tǒng)的聽力課堂是輸入性課堂,課堂的主體主要是教師,以輸入為主要方式,常用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泛聽材料、完成練習、精聽材料、講解難點,主要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得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單一,重難點不突出,效果不佳。以產出導向法為基礎與導向,結合我校學生與課堂的實際情況,筆者將以本校使用的聽力教材《現(xiàn)代大學英語聽力(第二版)》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如何改善聽力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標。
1.教學理念?!皩W習中心說”主張“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fā)生;教學必須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促成有效學習的發(fā)生;在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任務時,首先關注的是學生能學到什么”?!皩W用一體說”提倡“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兩者之間有機聯(lián)動”?!叭私逃f”指出“外語課程不僅要實現(xiàn)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標,而且要達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從“教學理念”入手,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該想到的是這節(jié)課學生能學到什么,學生學到的東西如何能夠產出,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并在設計過程中兼顧如何達到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
如Unit 1 “University Life”, 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有聽懂大意、了解小講座的結構、了解不同國家的教育形式等,也就是說完成這個單元的學習之后,學生應該學會以上內容,并有產出的能力。這個單元的task 6介紹英國的SAT考試,task 7介紹日本的高考制度。在聽力練習中,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泛聽練習了解小講座的基本框架,通過精聽練習,教師指導學生有效捕捉關鍵詞和關鍵語句,繼而通過練習讓學生總結出英國以及日本的考試制度,完成輸入性教學;最后可以布置輸出型任務,讓學生自己完成一篇中國、英國、日本高考制度對比的小講座,以檢驗學生是否能將已經輸入的內容轉換成輸出的內容。并且鼓勵學生在完成小講座過程中查找資料,擴大范圍,了解更多不同國家的高考制度,增加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2.教學假設?!拜敵鲵寗蛹僭O”主張在語言學習中要以產出作為驅動力,同時要以產出作為學習的目標;“輸入促成假設”提出“在輸出驅動的條件下,適時提供能夠促成產出的恰當輸入與不提供相比,前者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選擇性學習假設”是指“根據(jù)產出需要,從輸入材料中挑選有用的部分進行深度加工、練習和記憶”。從“教學假設”入手,教師需要將傳統(tǒng)常規(guī)的“輸入-輸出”模式,改變?yōu)椤拜敵?輸入-輸出”。在第一個輸出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自己在輸出過程中缺失的能力,如詞匯不足、構句能力不強、沒有知識儲備等,繼而會在之后的輸入過程中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所增強。在輸入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進行相應的輔助,另一方面要對教材進行深度加工,或者添加輔助性材料,讓學生的第二次輸出達到效果。
如Unit 2 “Animals and Pets”中的task 6 “Animals in research”,在進行該task之前,教師首先需要明確最終的輸出目標是學生可以就“動物實驗”這一問題進行較為完整的闡述。那么以此為驅動,可以將全班分為兩個小組,一組討論動物實驗的優(yōu)點,一組討論動物實驗的缺點,討論完成之后,請幾位學生闡述小組觀點,并要求每位學生記錄。學生觀點闡述完畢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完成聽力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講解聽力技巧,輔助學生完成聽力練習,另一方面可以提醒學生在音頻輸入過程中記錄詞匯、句型以及新的觀點。另外,學生可能對“動物實驗”這個話題的背景知識儲備不夠,教師可以增加相關音頻視頻資料作為補充。最終的輸出任務可以設計為以“動物實驗”為主題的辯論。
3.教學流程。“驅動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為后面學習課文作鋪墊,而是激發(fā)學生的產出欲望”?!膀寗迎h(huán)節(jié)”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呈現(xiàn)交際場景、學生嘗試產出、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在驅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首先通過交際場景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在真實場景中的必要性,繼而學生嘗試產出,在產出過程中學生會有壓力,同時也有動力;最后教師說明整個新單元的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讓學生更加明確交際與語言兩類目標,清楚產出任務的類型與內容,達到有效輸出的目的。“促成環(huán)節(jié)”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描述產出任務——教師首先需要設置每個單元的大型產出任務,然后將其分解為若干個子任務,并對每一項任務進行解釋說明。其次,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這里的選擇性學習并不是由學生自主選擇單元中的學習內容,而是從每個單元的輸入性內容中選擇產出任務所需要的內容、語言和結構。再次,學生產出練習,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學生根據(jù)要求,結合自身能力,完成產出任務,教師進行即時檢查?!霸u價環(huán)節(jié)”中的評價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即時評價,另一種是延時評價,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評價主體,也可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完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將教學流程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可以有效地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產生興趣,加強學生對輸入性知識的掌握能力,從而達到產出任務和教學目標。
以Unit 7 “Festivals”為例,教師在該單元教學開始時,可將教室設定為街道,教師扮演隨機采訪的記者,采訪的題目分別為:你知道哪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你知道哪些西方節(jié)日?這些西方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是什么?接著學生以受訪者的身份嘗試產出,在產出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或是知識儲備、詞匯儲備不足等問題,繼而產生學習興趣。緊接著,教師介紹本單元的產出任務——介紹某個西方節(jié)日。之后在“促成環(huán)節(jié)”,教師詳細說明產出任務的步驟和具體要求——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每一個小組領取一個節(jié)日主題,根據(jù)上課時輸入內容的選擇以及相關信息的查閱,完成一個針對某個節(jié)日的完整產出,產出內容要包括該節(jié)日的起源、該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我們是否應該慶祝該西方節(jié)日以及原因等,方式可以是演講、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之后,教師在該單元的聽力練習中,選擇部分練習,講解完成聽力練習的相關技巧,完成聽力輸入的教學目標。同時,補充一些視頻音頻資料,增加學生的背景知識,也可鼓勵學生在輸出階段自行尋找有效的輸入材料,提示學生選擇輸入產出任務所需的詞匯或結構等。最后,形成評價。為了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課堂時間,并對學生的產出進行有效的評價,可以借助現(xiàn)代技術手段,每個小組將自己的產出結果拍成視頻,并且上傳至網(wǎng)絡,教師給予學生評價標準并解釋指導后,學生以打分的方式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則觀察記錄學生的整個產出過程,評估學生是否掌握學習重點,是否能進行有效產出,是否達到學習目標,并在課堂上對每一組的產出任務進行針對性說明。學生可以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學習其他同學的長處,便于自身能力進一步提高。
四、結語
“產出導向法”是一種理論較為完善、實踐效果較為顯著的外語教學理念,它強調說寫譯等產出性任務在教學中的驅動性。結合目前聽力教學的現(xiàn)狀,課前布置任務和提出要求,學生積累詞匯和背景知識,輸入內容、語言、技能等方面,將輸入和輸出一體化,能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學生語言方面的能力。同時,將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的培養(yǎng)融入聽力教學之中,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在聽力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輔助學生進行學習,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慢慢撤離腳手架,最終學生將具備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 (4):547-558,640.
[2]趙嬌嬌.高校英語專業(yè)聽力課程教學現(xiàn)狀及改革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19(15):107-109.
[3]蘇麗琴,邱藝欣.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8):166-167.
[4]楊立民.現(xiàn)代大學英語聽力(第二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5]翁麗明.“產出導向法”理論研究述評[J].現(xiàn)代交際,2019(1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