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西旦·吾買爾 葉夢偉
摘? 要:資助育人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前期資助程序規(guī)范合理,中期資助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后期資助工作雖然給學生帶來較大的物質幫扶卻缺少一定的育人意識。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以育人為導向的政策宣傳力度不足,資助育人方式的差異性不凸顯以及資助育人中的育人效能有待提升。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首先應優(yōu)化宣傳工作隊伍,完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其次要堅持工作創(chuàng)新,開發(fā)多元化資助育人渠道;最后加強后期教育與服務,以凸顯資助育人成效。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立德樹人
國家頒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資助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中,這為高校資助育人提供了政策保障[1]。做好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做到扶貧同扶志相結合,解決好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完善資助政策體系,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助工作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資助育人功能。這不僅是高校自身建設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雖然高校資助管理體系不斷完善,但存在缺乏對受資助學生的后期跟蹤和服務,對受資助學生的發(fā)展性需求關注力度不夠,對受資助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不夠深入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也不利于充分發(fā)揮資助育人功能。因此,基于實踐調研分析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并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有利于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實效。
一、研究方法與設計
為深入了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本次調查專門設計《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調查問卷》,選取某高校受資助學生進行訪談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7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4%。此外,本次調查還針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對16名受資助學生進行一對一訪談。
《高校獲資助育人工作現狀調查問卷》從高校資助工作現狀與對受資助學生發(fā)展的影響兩個維度設置量表,再對16名受資助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受資助情況、學校的服務與管理、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進行一對一訪談,全方位考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以及受資助學生的直觀感受。在相關數據的處理中,采取內容分析的方法,將借助NVIVO軟件作為分析工具,對所收集的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和處理。同時通過SPSS26.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統(tǒng)計計算,分析變量數據,定性資料和定量資料互為補充,互相呈現。
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分析
(一)受資助學生基本情況
從整體上看,16名受訪談的資助生的家庭經濟環(huán)境處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這與填寫問卷調查的貧困生的基本大體情況相似。根據數據統(tǒng)計的結果顯示,一半以上受資助學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3000元,累計百分比為68.9%,這一數值是全國人均年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即世界較為通用的相對貧困線水平[2]。在本次調查的學生群體中,家庭年收入30000元以下的累計百分比為88%。由此可見,受調查學生家庭條件較差,這也印證了訪談資料所顯示的內容(如表1所示)。
(二)高校資助育人現狀
1.前期:資助程序規(guī)范合理
當前高校資助工作借助大數據與互聯網平臺,實現了線上申請與審核處理功能,有效提高了高校資助工作效率,并通過大數據匹配進一步提升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認定和精準資助。在訪談過程中,受訪者表示,當前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困難認定、資助精準度較高,資助申請流程比較規(guī)范。
“在學校官網上發(fā)出相關資助信息后,可在服務大廳直接申請。最后通過學院、學校層面的審核,就可獲得相應的資助。我覺得學校資助工作還是比較合理的,公平公正的?!保↙YJ-M18)
此外,通過資助政策的有效宣傳,受資助學生對助學金等貧困資助申請、評選、發(fā)放的流程較為了解,能夠敘述學校資助政策的基本流程,且可以通過相關網站了解到評選數據。這有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隨時了解學校資助政策的變化,并及時查看申請要求與審核結果。
2.中期:資助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從資助的中期過程來看(如表2所示),學校資助主要通過獎學金與助學金兩種方式,其中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占33.93%,獲得過助學金的學生占大多數,比例為59.85%。除上述兩種資助方式外,學校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生活和學習用品,以及兼職崗位、能力提升培訓等方式以豐富資助內容。多樣化的資助方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也提升了資助工作的靈活性。從資金幫扶到兼職崗位幫扶,再到能力提升培訓幫扶,這不僅僅是資助形式的豐富與多樣化,同時也蘊含著從傳統(tǒng)資助模式到現代資助育人模式的轉變和實踐。兼職崗位的提供與能力提升培訓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受資助學生在享受學校提供的資助幫扶的過程中,既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問題,也能學習到一定的課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此外,學校通過兼職崗位、能力提升培訓等方式提供資助,還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資助過程中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加以引導,從而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3.后期:后續(xù)資助教育意識不明顯
對于學校資助內容的影響力,被訪談的16名學生均認為學校舉辦的講座和論壇對個人能力提升上最有幫助。調查數據表明,曾經接受學校慰問的家庭經濟困難生約占53.48%,獲得心理、法律援助的學生占64.59%,參加各類學生社團的學生占79.26%。從數據上來看,超半數以上學生都接受過學校資助工作相關教育服務。其中,通過受資助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受資助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如表3所示)。從數據受資助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表中可以發(fā)現,學生自我評價整體情況較好,在自我情緒掌控和自我信心方面評價分值在3.5分以上。從整體來看,受資助學生并未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處于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這反映出學校資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物質經濟難題,而這種物質經濟的解決也間接地幫助受資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從而擁有對未來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
然而,在進一步探究資助工作后期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影響時發(fā)現,高校資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并未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從受資助學生的人際關系、抗逆力水平、學業(yè)能力、未來規(guī)劃、學校服務與管理與生活水平這幾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矩陣計算中發(fā)現,雖然高校服務管理水平和學生生活水平之間有一定相關性(置信區(qū)間P=0.131),但現有的服務與管理并未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抗逆力水平、學業(yè)能力以及未來規(guī)劃等方面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如表4所示)。這一結果表明,雖然高校資助工作的前期準備以及中期過程具有良好的成效,但這種成效更明顯的體現在對學生物質方面的幫扶與資助,而對受資助學生的心理與精神方面的長期性的積極影響尚不明顯。從更深層次來看,當前高校資助工作的重心仍在于前期資助的程序合理規(guī)范與中期資助內容與形式的滿足,而未能較好地關注資助工作的后續(xù)教育與引導,即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對于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尚不充分,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高校資助工作的現存問題
通過調研與分析發(fā)現,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中的前期申請審核等程序較為規(guī)范合理,中期資助過程的形式也較為多樣豐富,且能真正使受資助學生受益與認可。然而,從目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后期追蹤與教育成效來看,資助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卻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進而使高校資助工作僅停留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物質資助,而缺少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意識,具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育人導向的資助宣傳力度不足
調查與訪談結果表明,當前受資助學生對學校獎助學金的各項評選要求與具體流程都比較熟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通過學校官方網站、學生手冊、微信公眾號、班級發(fā)布的群消息等渠道獲取資助信息,并及時申請資助、提交相關材料。學生對這些資助信息的迅速獲取與資助政策流程的了解與熟悉,都離不開高校學生處、學生資助中心等有關部門對資助政策的大力宣傳與有效傳達。然而,資助政策不僅包括資助申請流程、資助信息、物質經濟幫扶等方面內容,還包括資助政策背后蘊含的教育價值與功能。目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以育人為導向的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尚顯不足。這導致學生對資助工作的認識更多地偏向于物質幫扶、經濟困難問題的解決。學生對資助育人工作模式的認知偏差,不利于高校資助工作發(fā)揮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進而也就失去了資助的育人價值。缺少育人導向的資助宣傳形式依舊無法突破傳統(tǒng)資助工作的局限,亦無法指導學生準確認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豐富內涵。
(二)資助育人方式的差異性不凸顯
當前,高校主要以獎、助、貸、補、勤等資助方式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問題。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發(fā)展性資助和勤工助學等經濟性資助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用等問題。這種經濟性資助方式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物質層面的困難,但過于偏重物質層面的幫扶也容易造成資助育人工作實施的片面性。如此,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申請資助幫扶時,易陷入片面機械的申請和獲得物質幫扶,而忽視受資助學生的心理狀況與精神成長,進而影響資助育人功能的發(fā)揮。這一狀況表明,在實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資助育人方法雖然涉及獎、助、貸、補、勤等多種方式,但資助育人方法的差異性還有待提升,還需要針對不同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具體困難情況提供相應且有效的資助方式方法。
(三)資助育人中的育人效能有待提升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種,資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然而,部分受訪者表明在資助工作一般在接受資助后便停止了,較少有后續(xù)回訪、教育等相關工作的開展。這表明在當前資助工作的實際開展中,受資助學生的教育效果不突出,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
部分受資助學生的訪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資助育人工作的育人效能尚不突出。此外,對于學校資助工作對受資助學生發(fā)展的影響相關調查數據也表明(如上述表4所示),現有資助育人工作并未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抗逆力水平以及學業(yè)能力和未來規(guī)劃產生明顯的積極影響。由此可見,高校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較多地體現在物質層面的經濟幫扶,而缺少進一步跟進、回訪的反饋意識,這導致受資助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與精神狀態(tài)未得到充分關注,不利于高校在資助育人效能的實現。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受資助學生在接受資助后的具體表現,如資金的使用情況,對待物質幫扶的態(tài)度或勤工助學的表現狀態(tài)等應成為后期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點,并以受資助學生的心理反映與精神狀態(tài)為工作著手點,開展符合受資助學生特點的教育活動。
四、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的對策建議
(一)優(yōu)化宣傳工作隊伍,完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
資助宣傳不僅是學校資助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在高校資助工作中,需要加快宣傳資助工作隊伍建設,要全方位推動并深化國家資助相關政策落實;實現資源整合,綜合運用多種宣傳渠道,融入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信息、情感以及成長訴求,促進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更加科學有效地開展,尤其是充分利用高校學生社團以及指導教師的宣傳作用。據調查數據顯示,70%以上的受資助學生曾參與過學生社團。如果能將這部分群體進行統(tǒng)合,統(tǒng)一培訓,并將學生社團、學生干部群體納入宣傳培訓隊伍中,通過社團指導老師和學生干部做好資助政策的宣傳及后期教育工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社團“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而且能有效提升資助育人宣傳工作的成效。
(二)堅持工作創(chuàng)新,開發(fā)多元化資助育人渠道
互聯網時代的帶來,大數據、云計算等為高資助育人工作帶來極大的創(chuàng)新。通過大數據、云計算,高校資助育人能夠較大程度地提升其精準程度與工作效率。與此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申請困難幫扶,既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受資助學生的個人信息與隱私,又能及時高效的獲取資助信息與申請結果。而互聯網不僅為高校資助育人帶來工作實施的便捷,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方式,增加多元化、差異化的資助育人方法。在資助育人工作中,高校應定期進行調查了解受資助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并結合實際情況,加強人文關懷及學業(yè)幫扶的力度。此外,應開發(fā)多元的資助渠道和平臺。例如,除學生助理崗位外,還可以與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專業(yè)特點、學習方式等相結合,設置資助工作調查員,以靈活安排工作時間,嘗試解決學業(yè)和兼職工作之間的沖突。也可以與學校其他工作內容相結合,嘗試讓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到受資助學生服務管理工作上,實現學生自我鍛煉和能力提升的目標。同時,還應利用網絡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同時運行”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
(三)加強后期教育與服務,凸顯資助育人成效
資助育人工作是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同志曾強調,“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qū)孩子培養(yǎng)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3]。但以往的經濟性資助只能解決學生日常物質層面的經濟問題,對于資助背后蘊含的幫扶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教育問題還未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因此高校不僅需要繼續(xù)保持精準資助工作模式,也要高度重視資助育人的成效。在日常資助教育與服務工作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突破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強化服務意識;建立學校資助聯動機制,與心理咨詢中心、就業(yè)辦、各學院(部)等多部門合作,在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提供多方位的幫扶和教育,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社交、學業(yè)等各方面的能力,提供就業(yè)指導、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等服務。同時,應重視資助工作者的綜合素養(yǎng),工作者要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充分提升資助服務管理的水平,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幫助;建立受資助學生的資助檔案,根據學生實際困難等級、思想動態(tài)等進行分類,開展個性化分類服務與教育;充分利用學校資助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定期宣傳身邊勵志人物故事,發(fā)揮榜樣作用的同時,設置個人私密留言區(qū),保證讓每一位受資助學生能夠隨時交流,及時解決受資助者的心理及精神困惑,從而實現高校資助工作中的育人目的,提升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侯睿,賀劍.全面脫貧背景下高校“以資助促育人”工作理念研究[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31):30-31.
[2]田一苗.貧困線的變遷和測量:從絕對貧困到相對貧困[J].統(tǒng)計與管理,2017(01):87-88.
[3]教育部.教育精準扶貧[EB/OL].(2019-11-11)[2021-10-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51/2017_zl51_01/201710/t20171017_316514.html.
責任編輯? 楊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