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鄂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指揮和部署,中國共產黨發(fā)揮強大政治領導力,帶領中國人民迅速有效遏制疫情。中國共產黨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世界200多個政黨發(fā)表加強國際抗疫合作的共同呼吁,中方并積極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寶貴支持和幫助,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黨和大國的擔當。中國在努力控制好中國疫情的同時兼顧全球合作,有效開展疫情國際聯(lián)防聯(lián)控,加強全球對話與交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以實際行動守護好全人類的生命安全,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抗疫;意義指向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球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于全人類利益共同意識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是馬克思關于人類學說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符合中國發(fā)展和世界團結合作的重要方案,對推動世界和平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新冠肺炎病毒重創(chuàng)全球衛(wèi)生安全體系,在多國蔓延發(fā)展,人類生命安全受到重大威脅,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體系建設亟需推進。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著解決全球抗疫現實問題的鮮明意識,進一步探析和思考這一理念對當前的全球抗疫現實和中國實踐指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全球抗疫現實問題解決的鮮明指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科學理論。當前全球發(fā)展進入新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都呈現不同于以往任何階段的特點,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結合發(fā)展,社會信息化促進文化多樣化的發(fā)展,各種文明交織融合共同發(fā)展,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全球正處于動態(tài)的和平發(fā)展過程中。但是由于全球各種傳統(tǒng)非安全因素的增加,人類文明的進步面臨著不小的挑戰(zhàn)。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應對人類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思想基石。新冠疫情發(fā)生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不同重大場合多次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20年3月12日同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的時候,習總書記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重大突發(fā)事件不會是最后一次,各種傳統(tǒng)安全和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還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zhàn),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在2021年4月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總書記再次發(fā)出時代之問,他認為亞洲和世界各國要攜起手來,共同面對疫情,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確保全球公共衛(wèi)生得到治理。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體現中國解決重大安全危機的方式方法的國家方案。自從發(fā)現新冠病毒疫情,中國政府牢牢把維護好國民的生命安全當做一切工作的目標,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有效措施下,舉全國之力,開啟戰(zhàn)時模式,全面抗擊新冠病毒。通過二個多月的抗疫狙擊戰(zhàn),終于把病毒擴散的局勢控制住,保護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當前,中國的防控形勢已經由應急超常規(guī)防控轉變?yōu)槌B(tài)化防控,經濟活動開始全面復蘇,本次重大安全危機中國政府向全體國民和世界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通過這次抗疫斗爭,向全球各個國家清晰地表明,不同國家在面臨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危機時,不僅僅是對國家經濟實力,政治制度、管理模式的挑戰(zhàn),更重要的是要有全球聯(lián)防聯(lián)控的理念共識,通過信息共享,物資互通,經驗同傳等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動疾病監(jiān)測方法手段公開、疫苗研制共同參與等相關措施,加強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家之間的合作,維護全球人類共同命運,守望相助攜手抗疫。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解決當前全球抗疫的有效策略。疫情不分種族,不分國界,如果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疫情完全失控乃至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徹底崩潰,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國都將面臨嚴重威脅。當前疫情嚴峻形勢下,世界各國必須聯(lián)起手來共同抗疫,形成一個唇齒相依、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只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國別和種族之間的歷史性矛盾、經濟文化觀念差異及地緣矛盾沖突才有解決的可能性,因此全球各國都需要積極對話,求同存異,共同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首的國際組織的權威,通過協(xié)商共同抗疫,解決好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威脅。
二、中國新型外交合作關系的重要表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我國推動建立全球新型外交關系的最高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把和平與發(fā)展作為我國外交工作的方針,勇于推進建立全球新型合作關系,因此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產生。這是我國外交合作對話理念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我國長期外交政策的最終目的和最高目標。在當前疫情全球蔓延之時,我們對外交往強調全球攜手抗疫、合作共贏,就是中國外交政策在實踐上的生動體現。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把握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內涵的理論基礎。在面臨全球性的威脅和挑戰(zhàn)中,中國向來主張攜手共進、權責共擔,同舟共濟推動問題解決。其中全球主要大國應該做出表率,積極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在解決全球突發(fā)公共危機時刻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既能保障好本國國民生命安全,同時也可以維護好世界公共衛(wèi)生安全。中國長期以來在國際交往中,不斷增加同世界各國的政治互信,積極展示特色大國外交,堅定支持各國采取適合本國的制度和措施,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理論。當前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病毒侵襲,人類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中國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手段控制好本國的疫情,同時積極跟世界各國分析疫情數據,分享抗疫經驗,提供抗疫物資,用中國力量為全球抗疫斗爭做出了重大貢獻,這種責任與擔當再一次向世界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展現了中國秉持人類公利大義、與世界共同應對疫情的天下情懷。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我國外交實踐的重要成果。“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本次疫情發(fā)展的嚴峻形勢下,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全人類必須協(xié)同抗疫,構建全球防控抗疫協(xié)作機制,同舟共濟地度過本次疫情。王毅外長說過,當前已經是全球化時代,全球各個國家都應從冷戰(zhàn)時候的舊思想解脫出來,摒棄之前東西方世界的劃分,淡化各個區(qū)域和民族之間的矛盾,把地球看做是所有人的家園,把各個國家利益和全球利益對接在一起,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夠解決爭端,化解矛盾,真正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而這次中國和全球各國“共同抗疫”,在疫情初期實現了各國支援中國、當前中國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中國支援全球的往來交流,是新時代中國外交實踐的重要成果,成為“休戚與共”的典型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西方社會消解對中國的誤解與偏見。
三、全球多邊主義實現的關鍵著力點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全球多邊關系運作的基礎。多邊主義是當前國際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全球國際關系多樣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構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在當前疫情全球爆發(fā)之際,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力推動世界多邊機制運作和發(fā)展,有利于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然而當前全世界抗疫的關鍵時刻,西方媒體和政客總是發(fā)出一些不利于團結的聲音,阻撓國際社會攜手抗疫。特別是在世衛(wèi)組織統(tǒng)一抗疫的組織上,世界各國要認識到世衛(wèi)組織協(xié)調推進全球抗擊疫情的核心力量,在幫助全球應對疫情方面更是不可或缺。在世衛(wèi)組織問題上,世界各國應該超越意識形態(tài)、超越社會制度、超越集團陣營、超越各自國內政治考慮,充分發(fā)揮多邊關系的機制,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全人類衛(wèi)生健康角度上支持世衛(wèi)組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全球多邊關系發(fā)展的指引。多邊主義不僅僅是面對共同威脅的問題,同時也在于抓住共同的機遇,從而實現包容且可持續(xù)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面對本次前所未有的全球疫情危機,全球各國都必須秉持開放、合作和多邊主義精神,共同應對疫情給公共衛(wèi)生和世界經濟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國際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有責任為戰(zhàn)勝疫情和擺脫危機作出貢獻。各個國家在安全得到保障的情況下,經濟措施也應該恢復,避免采取過度的經濟保護策略,維護好全球經濟貿易流通機制,促進全球多邊關系正常持續(xù)發(fā)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全球多邊關系實現的關鍵?!皣辉谟诿裣嘤H,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在變動不居的時代,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休戚相關、命運與共。從聯(lián)合反恐,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再到全球攜手抗疫,應對和解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全球攜手合作來實現。維護好發(fā)展好全球多邊主義,構建全新世界治理體系,大力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能改善全球治理、實現共同發(fā)展。因此世界主要大國更應該率先垂范,勇于承擔國家責任,展現負責的大國擔當,遵守國際準則,積極支援各國的防疫物資,攜手世界抗擊疫情。經過此次全球攜手抗疫,特別是被援助的國家人民會意識到對方國家與民眾的善意,緩解世界長期的不穩(wěn)定因素和經濟文化沖突,攜手贏得全球疫情防控戰(zhàn)的最終勝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02(02).
[2]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58.
[3]胡鞍鋼,李萍.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方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3.
責任編輯? 黃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