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jié)烧?/p>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小學,安徽 合肥 230032)
超重/肥胖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青少年時期超重/肥胖可增加心血管病風險。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超重/肥胖也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2013 年我國城市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1.3%和8.7%,比2002年上升32.9%和97.7%。身體素質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青少年的學業(yè)表現和社會適應能力,但不同地區(qū)、年級的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存在一定的差異。7~12歲是青少年全身各系統(tǒng)發(fā)育的敏感期,超重/肥胖是該年齡段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身體質量指數(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項重要身體形態(tài)指標。研究表明,青少年的BMI與體質健康存在較強的關聯性?;诖?,本文于2017年9月10日對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小學3年級小學生進行BMI和身體素質監(jiān)測,并在2018年和2019年9月10日對該部分小學生進行隨訪觀察,為掌握青少年肥胖及身體素質指標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提供參考。
以2017年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小學3年級小學生為例,對2017—2018年該部分小學生身體形態(tài)與身體素質指標的縱向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研究。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相關文獻,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1.2.2 測試法(1)測試對象。2017年9月10日選取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小學3年級4個班級146名小學生作為測試對象,對其身體質量指數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監(jiān)測,并以學號為標識符建立固定隊列,于2018年和2019年9月10日分別對固定隊列人群進行隨訪觀察。研究測試納入隊列142人,其中男生68人(占47.9%)、女生74人(占52.1%),2017年其平均年齡為9.3±0.3歲。(2)測試指標。測試對象各項指標的測量方法均按《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研究工作手冊》進行:身體素質指標包括50 m跑(s)、握力(kg)、1 min仰臥起坐(次)、立定跳遠(cm)、1 min跳繩(次)和選擇反應時(ms),同時測量測試對象的身高(m)和體重(kg)。青少年肥胖的判定標準為超重/肥胖判斷標準:超重為BMI≥分性別-年齡組的(中位數+ 1倍標準差);肥胖為BMI≥分性別-年齡組的(中位數+2倍標準差);消瘦判斷標準為BMI≤分性別-年齡組的(中位數-2倍標準差)。其中,BMI=體重(kg)/身高2(m2)。(3)測試質量控制。測試前對所有測試人員進行測試流程和測試方法培訓,現場設置醫(yī)學專業(yè)人員對測試工作進行全程把握,確保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1.2.3 數理統(tǒng)計法采用 Epi Date 3.1建立數據庫,雙錄入并及時糾錯。使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進行描述,定量資料在不同性別間比較采用獨立兩樣本t檢驗,3個年份間比較使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資料方差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絕對數和構成比進行描述,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和Fisher’s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7—2019年該小學生BMI最小值分別為12.40、13.40和14.10,最大值分別為25.50、28.10和29.10。經方差分析,3年間小學生身高、體重和BMI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且隨年級增高,3項指標均有上升趨勢(P<0.001)。另外,3年間該部分小學當中男生的BMI得分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非參數檢驗顯示,3年間該小學生體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6,P=0.550)。將超重/肥胖合并,分析每個年級的性別間超重/肥胖率的差異,χ2檢驗顯示,3年間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但只有2019年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21,P=0.051;χ2= 3.814,P= 0.051;χ2=6.971,P= 0.008;)。(表1)
表1 3年間小學生身高、體重、BMI情況 N=142
除50 m跑以外,3年間該部分小學生握力、1 min仰臥起坐、立定跳遠、跳繩和選擇反應時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年級增長,握力和跳繩呈上升趨勢,選擇反應時間呈下降趨勢(P<0.05),但50 m跑、1 min仰臥起坐和立定跳遠并未隨年級增長呈上升變化趨勢。(表2)
表2 3年間小學生身體素質指標變化情況 N=142
2017年該部分小學生除握力和選擇反應時在4種體形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余4個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0 m跑、立定跳遠和跳繩的成績從消瘦到肥胖呈下降趨勢(Contrast趨勢P<0.05);2018年,除選擇反應時,其余5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從消瘦到肥胖,50 m跑、握力呈上升趨勢,1min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和跳繩成績均呈下降趨勢;2019年,50 m跑、1min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和跳繩在4種體形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從消瘦到肥胖,50 m跑用時呈上升趨勢,1min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和跳繩呈下降趨勢。(表3)
表3 3年間不同體形小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
參照測試對象2017年的體形,將其在2019年時體形變化分為保持消瘦和正常、持續(xù)超重或肥胖、進展為超重或肥胖、下降為正常或消瘦4組,來比較不同體形變化的小學生2019年身體素質指標低于當年平均水平的比例。結果顯示,在4種體型變化分組中,50 m跑和立定跳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持續(xù)超重/肥胖的小學生50 m跑、1 min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和跳繩成績低于2019年均值的比例最高,而進展為超重或肥胖的小學生中,其握力和選擇反應時低于2019年均值的比例最高。(表4)
表4 2019年小學生體形變化情況及其與身體素質指標的關系
本文研究顯示,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小學學生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和BMI均隨著年級增長呈逐步上升趨勢,與全國青少年發(fā)育規(guī)律一致。其在2017—2019年3年間身高均高于四川?。?018年)和寶雞市(2017年)9~12歲小學生,其發(fā)育水平與經濟較為發(fā)達的上海市平均水平較為接近,說明測試對象身高發(fā)育較好,基本達到了發(fā)達城市的平均水平。
本文研究中身體消瘦的小學生占3.5%~6.3%,有近40%的小學生為超重/肥胖。超重/肥胖的比例明顯高于石河子市(2018年)和上海市郊區(qū)小學生(2018年),這可能與生活方式有關。3年間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但3個年份中性別間超重/肥胖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身體素質是體質健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發(fā)揮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礎,身體素質的衡量指標有力量、耐力、柔韌性。本文研究中該部分小學生3年間身體素質指標比較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握力和跳繩呈上升趨勢、選擇反應時間呈下降趨勢。進一步按照年級分組對比不同體型小學生身體素質指標結果顯示,超重/肥胖的小學生50 m跑、握力呈上升趨勢,1 min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和跳繩成績均較差。對比測試對象2017年和2019年時體形變化與身體素質指標較低的關系,持續(xù)超重或肥胖的小學生50 m跑、1 min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和跳繩成績低于2019年均值的比例最高,而進展為超重或肥胖的小學生中,其握力和選擇反應時低于2019年均值的比例最高。可見,無論是持續(xù)性肥胖還是進展為超重或肥胖的小學生,其身體素質指標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其原因可歸結于過量的體脂,過量堆積的脂肪使小學生體重負荷增加,影響運動協調性和靈敏性;由于過多的皮下脂肪,使小學生肌肉收縮時摩擦力增加,運動速度減慢,爆發(fā)力減弱。
建議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擔負起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防控責任。學校應加強健康宣傳教育、減輕課業(yè)負擔、鼓勵和督促小學生多參加體育鍛煉;家長應在家庭生活中起表率作用,與小學生一起鍛煉身體,培養(yǎng)小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改善小學生飲食結構,減少甜食、西式快餐和含糖飲料的攝入,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