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屹堃 劉柏君
摘? ?要: 2019年11月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圍繞思想政治引領、歷史使命、時代特征和價值導向,明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強調堅持“三全育人”,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中牢牢扎根。新時代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年輕主力軍。引導學生在厚植愛國情懷上下功夫,心懷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前途相統(tǒng)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愛國主義? ?大學生? ?教育路徑? ?新時代
一、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愛國主義是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支持態(tài)度,是對家園、民族和文化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的統(tǒng)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當代青年學生,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歷史時期,價值觀念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
(一)模糊化問題。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边@一重要論述,鮮明地闡釋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為新時代大學生厚植愛國情懷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保證。當前,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全球化的實質,對一些發(fā)達國家利用科技優(yōu)勢和經(jīng)濟全球化中的優(yōu)勢地位進行文化擴張和價值觀輸出的現(xiàn)象認識不足,導致國家意識不強;部分大學生受新自由主義等普世價值觀的影響,對部分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普世價值觀消解其他國家民族性的實質認識不清,過于強調自我價值,導致國家意識淡化。帶領學生真正把握當前偉大祖國取得的成就與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付出艱辛實踐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盲目化問題。
“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1]。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情感表達需求,愛國情感的表達力量強大,能夠激發(fā)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能付諸實踐,則是偉大的動力。若在表達愛國行為時,缺少對行為后果的考慮,就容易產(chǎn)生非理性行為。激發(fā)當代大學生的愛國內(nèi)在動力,將其愛國情轉化為行動動力,同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愛國本質,深刻理解國家政策及內(nèi)在的深刻意蘊,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任務。
(三)虛無化問題。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廣泛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只有正確地看待歷史,才能深刻認識歷史,才能真正認識到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定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否定黨的領導。歷史是教科書,也是清醒劑。只有深刻認識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堅定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與一切試圖從思想上破壞當代青年對制度認同的敵對思想作斗爭,才能保證愛國主義情感不走向虛無。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結合新時代特點,站穩(wěn)民族立場,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一些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總體上,可分為社會因素、教育因素、大學生因素。
(一)多種社會因素給目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沖擊。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家、民族之間的關系愈發(fā)錯綜復雜,部分學生對目前的社會問題存在模糊認識。。隨著網(wǎng)絡新媒體的發(fā)展,一些大學生由于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堅定,對網(wǎng)上傳播的內(nèi)容不能有效甄別。
(二)愛國主義教育的欠深入、欠生動。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要內(nèi)容之一,在部分大學生心目中有片面理解。原因包括: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nèi)容單一,教學手段過老舊,與新時代特色和生活實際結合不太緊密。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廣泛開展的主題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教育氛圍。但是,在調動當代大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部分學生的認識只滯留于活動形式,未能充分發(fā)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潤作用。
(三)大學生自身的問題。
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這一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發(fā)展易出現(xiàn)不穩(wěn)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都在成長成熟,部分大學生易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出現(xiàn)認識的搖擺。
三、探索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方法
引導當代大學生深刻地認識愛國主義的本質,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堅持愛國主義理論教育與國情教育相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校內(nèi)生活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共同探索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愛國主義理論教育與國情教育相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難免會讓人感到枯燥,加之學習內(nèi)容與社會現(xiàn)狀和熱點問題的結合較少,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基本國情結合教育較困難,導致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堅持課堂理論教育與國情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真正激勵和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可以有效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二)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原則。
歷史和現(xiàn)實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不同階段,不能將任何一方孤立看待。歷史事件發(fā)生年代久遠,當時的社會情況與現(xiàn)代社會情況相差極大,往往難以與當代大學生產(chǎn)生共鳴,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必須堅持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習近平同志在給復旦大學《共產(chǎn)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的回信中,希望廣大青年黨員們能學好“四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有尊重和傳承歷史,才能更看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和升華愛國主義情懷,自覺肩負起時代使命。
(三)校內(nèi)生活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在長期的實踐中進行?!缎聲r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載體。運用好校內(nèi)的活動,通過主題活動全面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利用好校外實踐平臺,在形式多樣的實踐中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祖國,更好地理解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進一步加深對祖國、對人民的感情。同時,在實踐中助力大學生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和國家、世界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
四、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路徑
在持續(xù)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應不斷豐富載體、創(chuàng)新舉措、有效引導,使大學生圍繞家國情懷,將個人小我融入愛國擔當中,體現(xiàn)愛國作為。
(一)結合時代主題,牢牢把握愛國主義教育本質。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有其鮮明特征,既是國家對公民成員的一種政治與道德原則要求,又是公民或民族共同體成員的一種道德品質”[2]。熱愛祖國是一個人最根本的事情。在新時代大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緊緊把握好時代主題,幫助大學生克服愛國主義抽象化問題。通過講中華民族的偉大飛越、講黨領導人民偉大革命的寶貴成果、講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引導學生真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例如,結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黨領導全國上下“戰(zhàn)疫”的重要實踐緊密結合,使面向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更生動、溫情、深刻。抓住特殊時期涌現(xiàn)的人物事跡,抓住剛經(jīng)歷“戰(zhàn)疫”的特殊時期,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并能親身踐行愛國主義,讓愛國主義深入內(nèi)心。
(二)持續(xù)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戰(zhàn)場。習近平同志指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盵3]開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著眼于凝心鑄魂,理直氣壯地開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當代大學生牢固樹立愛國意識、提高愛國認同。開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要用科學的理論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武裝學生,用歷史和發(fā)展的眼光啟發(fā)學生,用偉大的目標和使命感召學生,用光明的未來和前途激勵學生,確保新時代大學生自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高校開好思政課的理論支撐,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既符合中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邏輯,又堅持時俱進的理論和實踐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的重要底氣和有力支撐。守正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是高校開好思政課的重要方法,用改革創(chuàng)新的眼光看待思政理論課,需要教師善于挖掘教學方式中蘊含的廣泛教育資源,將政治性和科學性、理論性和實踐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深入理解精髓要義和科學方法,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程的教育功能,構建“三全育人”格局。
(三)不斷加強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教育。
理解和認同偉大祖國悠久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基礎,是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偉大祖國認同的重要支撐。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找準切入角度,優(yōu)化教育內(nèi)容,使學生更深刻地建立愛國主義情感。在教育角度上,應更注重解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廣泛開展偉大斗爭、深入推進偉大事業(yè)、全面建設偉大工程、堅定實現(xiàn)偉大夢想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力,幫助學生進一步堅定信念、站穩(wěn)立場、明辨是非。
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應該從歷史中了解以追求真理為核心的現(xiàn)代科學精神的基礎,懂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趨勢,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社會,更辯證地看待中國與世界發(fā)展,“從外對比,從內(nèi)深化”,以此增強文化認同和自信,自覺抵制各種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眼于國際和國內(nèi)社會的不斷變化,愛國主義教育應該針對新形勢新任務不斷完善。通過以上探索,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的核心要義、精神內(nèi)涵、實踐要求,清醒地認識到愛國主義從來都不是口頭的、抽象的,而是具體實踐的,使他們不斷感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魅力,讓愛國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2]肖群忠,霍艷云.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基本特征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6).
[3]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樹德育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