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國
【摘要】對于處于身心發(fā)展關鍵期的初中生而言,在這段時間內接觸到什么、受到什么熏陶,會對其“三觀”形成重要的影響。從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課程內容安排上來說,諸多學科的教師已經深刻意識到德育的突出價值及關鍵作用,努力思考德育與學科教學的常態(tài)化結合,而《道德與法治》可謂是德育的專項課程,在新型的德育時代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應著力尋求自身突破,不斷延伸內容、豐富內涵,以助力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本文就對黨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交融、滲透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旨在尋找出適合中學生成長特性需求的新內容、新方法,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黨史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青少年;教師
一、初中生學習黨史的意義研究
(一)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
當下,不少青少年沒有辦法在物質充裕、社會安定的和平年代下感知到革命的意義所在,理解不了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征程,他們也無法體會安逸生活的背后是多少人用苦難與艱辛換來的。鄧小平曾表示,我國革命能有所成就和黨的堅定意志是分不開的,而新中國前進的步伐永不停歇,需要無數(shù)的后輩人才前仆后繼,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新生代們遠達不到成為中流砥柱的標準。所以,學習、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及改革、建設的歷史就顯得格外關鍵,只有這樣青少年才能在外部敵對勢力妄圖文化入侵、國內輿論環(huán)境復雜的大環(huán)境下形成健全的“三觀”,提高自身政治鑒別力與敏銳性,這樣他們才能在堅定立場下完全相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愿意為黨和國家奉獻終生。由此可見,將黨的發(fā)展歷史相關問題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小覷的重要意義。
(二)有助于抵制不良思想
初中生處于價值觀養(yǎng)成的初期階段,有雛形卻尚未定型,可塑性極強,身邊周遭事物所帶來的信息都有可能在其身上產生深遠影響?,F(xiàn)階段,我國社會正處于變革時期,各類社會問題接踵而至,經濟層面上的、教育層面上的、文化層面上的等等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再加之新媒體對我國輿論環(huán)境的沖擊與影響,中學生很容易在龐大的信息海中迷失自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可取的、可學的、可做的,攀比心理、求異心理在學生腦海中作怪,會導致集體意識甚至是愛國意識淡薄。在這個時間段中,學生心理防線脆弱、不能分辨是非,容易被不良思想同化、腐蝕。通過黨史學習,可以讓學生們清楚地意識到中國共產黨現(xiàn)在所取得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所取得的成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黨的領導是全國各族人民在求同存異中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而社會主義道路更是在特殊時期的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黨史滲透研究
(一)貼合教材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黨史滲透,其主心骨還是道德與法治,從大的方面來說,黨史扮演的是凝練、升華課程核心內容的角色,其本質作用就是畫龍點睛、內容升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以教材為主要研究方向,努力去尋找適合的黨史內容并加以巧妙利用,以起到幫助學生升華情感、增進理解的教學效果。從部編版教材中,我們不難看出,九年級上冊的內容簡直就是黨史的縮影,《富強與創(chuàng)新》《民主與法制》《文明與家園》《和諧與夢想》所述說的正是黨史中光輝燦爛的關鍵節(jié)點,就拿第一課中的《堅持改革開放》來說,可謂是精簡版的改革開放史,那么,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此為基礎點來拓展相關內容,嘗試融入更多相關的黨史內容,讓學生們去深入了解改革開放這一重大決定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壯舉,去體會那個年代,找到過去與現(xiàn)在、現(xiàn)在與未來交融的時間殿堂,在其中感受黨的無窮智慧與堅定決心,銘記歷史、牢記課程內容的同時,促進學生升華個人情感,產生情緒波動與內心觸動,進而有效促進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與理解,以更全面地去了解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以及當前的社會。
(二)有效運用多媒體設備
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往往存在教師過度關注課本知識內容的講述,以教材為上、以教材為真理的觀念,導致其在講授過程中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以制度化的控制、莊嚴肅穆的講課態(tài)度將理論性內容直接強壓給學生們,再加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有著較高要求,枯燥乏味的平鋪直述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群體的共性要求,教學效率低、質量差等嚴重問題自然會出現(xiàn)。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們來說掌握基礎知識已成問題,更別提黨史滲透了。教師想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黨史內容,除了要結合教材內容外,就是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以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例如,多媒體設備有著視覺、聽覺刺激的功效,教師可在上課前搜索相關內容,尋找相關的紀錄片、文藝片等,在課上播放節(jié)選片段,讓精彩的內容、撼心的樂曲、感人的畫面刺激學生的大腦神經,像《我和我的祖國》里面中節(jié)選故事,每一個都飽含深意,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密切關聯(lián),可促進學生在感人、憾人的情節(jié)中產生精神共振,將其有效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可有效促進學生們對相關信息的接收效率,進而更深刻地認知到我們現(xiàn)代的安逸生活來之不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黨史滲透的重要價值,相關工作者應從實際出發(fā),在思考融入內容、融入策略的過程中,對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劉文川.凸顯學科價值 提升教學品味:部編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建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7):9-11.
[2]王有鵬.研讀部編教材 轉變教學觀念:以初中《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為例[J].遼寧教育,2018(3):48-50.
[3]周瑤.實施互動教學 ?開啟學生樂學之旅——互動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探究[J].名師在線,2021(18):46-47.
[4]鄭藝萍.時政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復習中的運用及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25):64-65.
[5]汪萍.將問題貫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談問題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6):35-38.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