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萍
【摘要】學生數學學習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練習。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習等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本研究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動手實踐相結合,探索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并提出值得更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給其他教育者提供借鑒,進而能繼續(xù)深入研究。
【關鍵詞】動手實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動手實踐是在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人們希望通過動手實踐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閱讀自學以及傳統(tǒng)數學學習方式的有效融合,來營造豐富的學習情境,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一、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施情況調查
本次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對深圳市龍崗區(qū)五和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態(tài)度,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對動手實踐的認同感,教學方式與知識掌握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查。以便于了解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tài)度及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況和作用;通過數據分析來闡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改變的必要性及動手實踐運用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問卷調查
1. 你對數學課(? ?)? ?[單選題]
2. 你在數學課上經常(? ? )? [單選題]
3.你現(xiàn)在的數學老師上課(? ? )? [單選題]
4. 你認為哪種方式的數學學習效果最好(? ? )? ?[單選題]
5.老師講哪個教學內容時會進行多媒體展示或動手操作(? ? ) [單選題]
6. 你在動手操作時(? ? )? [單選題]
7. 在動手做時你知道操作的目的嗎?(? ? )? ?[單選題]
8. 在學生動手做時教師會指導嗎(? ? )? ?[單選題]
9. 在動手做時你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嗎(? ? )? ?[單選題]
10. 你認為動手做能幫你學好數學嗎(? ? )? ?[單選題]
11.你喜歡上課時動手做嗎(? ? )? ?[單選題]
12. 通過動手做你能解決問題或掌握所學知識嗎(? ? )[單選題]
13.你最喜歡的學習方式(? ? )? ?[單選題]
14.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你體驗過成功嗎(? ? )? [單選題]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選“上課認真聽講,緊跟教師思路”的有 68人,占 37.16%;選“大量做題,熟能生巧”的有 33 人,占 18.03%;選“先預習再上課”的有40人,占 21.86%,而選“運用多媒體或者動手實踐”的只有 42人,占 22.95%,說明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應用,這和我們重視考試成績有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削弱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從第 6-9個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并積極參與動手操作。但是,對于動手操作的的目,很多學生不是很清楚。這說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動手實踐方面還有一些不足。還有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指導,說明教師對動手實踐有一定的了解。
從第10-14個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75.96%的學生認為動手操作有利于數學學習,還有 72.68%的學生很喜歡通過動手操作來進行數學學習,說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采用動手實踐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獲得體驗成功的樂趣,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動手操作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和掌握所學知識。
二、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一)動手實踐有利于課堂教學
通過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教師主要還是以講授的方式進行授課,而學生們更喜歡教師采用動手實踐的教學方式來授課。72.68%的學生很喜歡通過動手操作來進行數學學習,他們認為,這樣更容易掌握知識,學習變得輕松了,從而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有75.96%的學生認為,動手操作有利于數學學習,通過動手操作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和掌握所學知識。還有88.4%的學生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這說明課堂教學效果好。
(二)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通過課堂上動手實踐和布置動手做作業(yè),讓學生運用動手操作來探索和發(fā)現(xiàn)數學規(guī)律,用更科學的方法來學習數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精彩的作品。
三、動手實踐的教學建議
1.動手實踐的局限性
第一,在動手實踐活動中容易依靠個人經驗,導致實踐者動手而不動腦,而動手實踐活動實際上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構建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規(guī)律。
第二,不是所有知識的學習都適合動手實踐。因為動手實踐實際上是一個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所以適用于發(fā)現(xiàn)性知識的學習,如認識圖形、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內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勾股定理等,不適用于構造性知識的學習,如數學概念、幾何證明等。
2.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數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種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遵循問題情境——動手操作——探索新知——交流合作——總結反思的過程
動手實踐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求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交流合作、總結反思,使課堂變得非常生動;二是教師要把握好指令與線索的關系。指令就是按照教師的命令進行操作,學生并不會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而線索就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問題情境,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使學生經歷一個猜測 、驗證、總結、反思的過程。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而不是讓學生操作的指令。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美)貝爾.中學數學的教與學[M].許振聲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張軍榮,羅新兵.動手實踐的教育要義與實踐反思[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8(6):6-8.
[5]潘小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促進主體發(fā)展的關鍵[J].小學數學教師,2002 (4) .
[6]劉占蘭.法國“動手做”科學教學實驗計劃[J].幼兒教育,2003 (Z1 ) .
[6]皮鳳英.“動手做”—法國科學教育計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 (4) .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