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蘭
摘要:始于明朝萬歷年間的高州木偶戲是一種融雕刻、表演、戲劇、音樂等諸多藝術元素為一體的戲劇表演藝術,具有展示高州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傳播高州木偶戲的藝術知識、傳播歷史文化和道德知識、增強高州地區(qū)乃至其他地區(qū)人們交流等眾多文化價值。但是當前高州木偶戲的發(fā)展面臨困境,要讓高州木偶戲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必須做到:推陳出新,培育更多觀眾;多措并舉,培育傳承人;加強教習,提高藝術水準;與時俱進,豐富保護手段。
關鍵詞:高州木偶戲 ?文化價值 ?傳承人 ?藝術水準 ?保護手段
中圖分類號:J805
從非遺視角來看,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本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對于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歷史感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必須要加以保護,確保其有足夠的生命力可以在歷史長河中綿延不絕地發(fā)展。高州木偶戲從誕生到今天,已經有400余年的歷史。在這400年中,高州木偶戲的生存境遇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它曾有過一枝獨秀的高光時刻,民眾喜聞樂見、街頭巷尾津津樂道,木偶戲班繁榮壯大、演出絡繹不斷、甚至遠渡重洋赴國外演出;也曾經歷過無人問津的黑暗時刻,演出團隊不斷縮減、觀眾大量流失、傳承難以為繼。如何避免這樣一個獨具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向消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一、高州木偶戲發(fā)展軌跡
(一)高州木偶戲簡介
高州地處廣東省的西南部,明朝嘉靖十四年,高州建成了當地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冼太廟。建成不久,就迎來了福建布袋木偶戲演出,木偶戲與高州在此一經相遇便擦出了花火。自此以后,木偶戲開始廣泛流傳于高州的各個村寨,高州也出現(xiàn)了專門演出木偶戲的藝人,他們對來自福建的木偶戲改編創(chuàng)造,將其與杖頭木偶結合,用一擔戲箱挑起表演所要用的布架子、鑼鼓、木偶等工具,走街串巷,進行表演,這就是獨具粵西特色的高州木偶戲。
“尺布蒙頭號女巫,搖鈴撾鼓唱偶于”描述的就是高州木偶戲的演出樣式。高州木偶戲分單人、多人等不同形式,其中,單人木偶戲是最初的表演形態(tài),通常在每年的新年、年例、廟會等節(jié)日表演,一般在廟堂演出,其最初作用是祭神,為了娛神使神高興以便滿足人們的心愿。無論是單人木偶戲還是多人木偶戲都離不開杖頭木偶這個基本工具,木偶共包括四個部分:木偶的頭像部分,包括眼耳口鼻;命竿,用于連接頭像;身軀,包括上下兩部分身軀以及手、腳;簽子,用于連接木偶的雙手。而杖頭木偶戲之所以得名,便是源于竹竿與頭像連接,外形看起來極似老人的拐杖。在木偶制作完成后,還需要通過彩繪和裝潢對其進行夸張變形處理,使之神采奕奕、形象逼真。在表演木偶戲的過程中,木偶藝人通過操控木偶的頭、手臂、腰腿、眼睛和口等,使之做出諸如穿衣、戴帽、噴火、開弓射箭、眨眼睛等各種動作,動作與真人極為相似,令人嘆為觀止。
(二)高州木偶戲發(fā)展軌跡
解放后,高州木偶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保護。1954年,茂名縣(即今高州)成立了木偶戲劇團,并組織一群木偶老藝人加入,使他們成為木偶戲傳承發(fā)展的主要力量。這些老藝人通過整理傳統(tǒng)木偶戲劇目、親身授藝,培養(yǎng)了一批木偶戲從藝人員,促進了高州木偶戲的發(fā)展。1957年,高州木偶戲老藝人吳德文帶著木偶戲《白蛇傳》進京演出,使木偶戲在眾多民間藝術表演中脫穎而出,揚名全國。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木偶戲也難逃厄運,因為被打上“四舊”的標簽而遭到禁演,木偶戲在這一時期幾乎進入停滯狀態(tài)。改革開放之后,高州木偶戲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出現(xiàn)了專門表演木偶戲的高州木偶粵劇團。劇團為了創(chuàng)新木偶戲,采用“粵曲腔”代替“木偶腔”,同時,將廣東的曲牌、唱腔等移植到木偶戲中,運用現(xiàn)代的舞臺布景手段代替了原本簡陋的木偶戲舞臺,豐富了木偶戲的表現(xiàn)形式,提升了木偶戲的審美境界,賦予木偶戲新的生命力。該劇團的木偶戲演出廣受歡迎,曾先后五次應邀到港澳演出,還曾到德國、法國等地演出,日、德等國家的木偶戲劇家也慕名前來高州觀摩、交流。這一時期,木偶戲進入了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高州木偶戲班一度發(fā)展到兩千多班,演出規(guī)模達到年演出一萬多場,在廣東各文藝團體中冠絕群雄、盛極一時。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高州木偶戲的發(fā)展又陷入困境,觀眾少、演出場次少、收入有限,使得高州木偶戲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高州文化部門為了緩解木偶戲發(fā)展的困境,對木偶戲班進行精編,將其縮減整合為兩百多班,并給予扶持,積極為其開拓演出市場。在當地文化部門的扶持和指導下,高州木偶戲的發(fā)展?jié)u漸邁入正軌,并在民間藝術舞臺上大放異彩,獲得不少殊榮。2003年,國家文化部門將高州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xiāng),2006年,高州木偶戲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高州木偶戲作為當地乃至廣東的一張文化名片,陸續(xù)出現(xiàn)在不同的場合。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廣東活動周”展演活動、2011年“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jié)”演出、2016年廣東省文化廳組織的臺灣文化交流演出、2017年“魅力中國城”競演節(jié)目等。這些演出活動,使木偶戲在時代發(fā)展的軌道中仍然保留一席之地,但影響力已難以與巔峰時期相提并論,加之傳承模式的缺陷、藝術水準的衰退等,高州木偶戲的前景令人擔憂。
二、高州木偶戲的獨特性與文化價值
木偶戲是以木偶為媒介、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根據木偶在形體上的差別,可以將其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和杖頭木偶等。木偶戲包含了“木偶”和木偶操縱藝人雙重演員,木偶由人操作完成戲劇內容的呈現(xiàn)和戲劇角色的塑造。高州木偶戲屬于杖頭木偶,它是高州地區(qū)歷史的真實見證,是高州、廣東乃至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展示高州地區(qū)的民俗文化
在高州地區(qū),木偶戲是一種民俗習慣,它與高州地區(qū)的祭神習俗是緊密聯(lián)系的,百姓希望可以獲得神靈庇佑,所以他們會用各種方式表現(xiàn)對神的敬意,木偶戲便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多種神靈,高州木偶戲所請之神皆來自于這些神靈。高州木偶戲通常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演出,每年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是高州木偶戲演出的黃金時節(jié),主要演出祈福的木偶戲。高州木偶戲也會在七夕節(jié)演出,這個時期主要演出感情戲,如《天仙配》?;浳鞯貐^(qū)有自己特有的民俗活動——年例和冼太誕,粵西地區(qū)的年例因村鎮(zhèn)不同,日期也會有差異。高州的年例活動通常在正月十五、十六舉行,白天游神、宴客,表演木偶戲,晚上表演戲曲雜技。年例期間舉辦的木偶戲有多重作用,如娛神、表達人們希望愿望成真的期待、為節(jié)日增加濃郁的氣氛。冼太誕是為了紀念對高州地區(qū)人民極為重要的巾幗英雄高涼郡而誕生的節(jié)日,這位民族女英雄懲奸除惡,保衛(wèi)了高州及周邊人民的安全,所以每年農歷的11月24日,高州人民都會自發(fā)地在寺廟舉行慶典活動,表達對冼太夫人的敬意,木偶戲是慶典不可缺少的內容。這一天演出的木偶戲多是歷史演義中的忠義類小說,如《穆桂英掛帥》,既向冼夫人表達了敬意,又寄托了高州地區(qū)人民希望永遠獲得英雄庇佑的美好愿望。對高州地區(qū)的人民來說,木偶戲不但是一種古老有趣的藝術表演形式,還是他們了解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口。在非遺視角下,保護高州木偶戲,就是在保護極具高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傳播高州木偶戲的藝術知識
1.讓更多人了解高州木偶戲的表演結構
高州木偶戲在演出劇目時并不是照搬原有故事,而是會根據表演需要予以適度改編,整個表演集唱、念、打、演為一體,極具觀賞性。高州木偶戲演出前后通常會有法事儀式。如開場前會有“請神詞”,內容主要包含幾方面:介紹演出的故事,介紹演出的地點和出資人,說明演出的目的是為出資人祈福、請神。如“今天講的是《白蛇傳》的故事……今天是廣東省高州市某某村某某老板的贈禮,請大神前來一看,保佑其生意興隆……現(xiàn)在開始各方大神前來此看戲暢飲,保佑主家身體安康、幸福美滿”?!罢埳裨~”之后繼續(xù)演內容,結束有“祈福詞”,有自己獨特的結構順序,即先為長輩身體安康長壽祈福,再為年輕人愛情婚姻美滿祈福,為家庭和睦事業(yè)有成祈福,最后為嬰孩平安成長祈福。
2.讓更多人了解高州木偶戲的唱腔、唱詞
高州木偶戲在唱腔方面,采用說唱結合的方式,有先說后唱或先唱后說,也有邊說邊唱、說唱交替的。這種唱腔極為生動,為了保證說與唱可以渾然一體,“說”的時候不是平鋪直敘,而是講究語言的語調,抑揚頓挫,“唱”則要求用夸張且自然的語調。此外,還有一種介于說唱之間似說似唱的,這種唱腔主要通過字調、語氣、節(jié)奏上的變化,配合情緒的表達,使得說唱極富生活氣息。唱詞方面,高州木偶戲的唱詞中經常會通過插科打諢的方式插入高州方言白話,使得木偶戲唱腔充分表現(xiàn)出地方特色。木偶戲藝人在表演到興頭時,如表達對奸惡現(xiàn)象的痛斥厭惡和對高大英雄形象的敬仰時,會就地取材,利用夸張、諷刺的手法進行即興編唱,這樣的即興創(chuàng)作通常會被稱為“爆肚”,看起來詼諧滑稽,讓觀眾感覺妙趣橫生。
(三)傳播歷史文化和道德知識
高州木偶戲的劇目內容多以民間流傳的故事、神話、歷史演義等為原型,劇目類型多樣、涉及面較廣。如《岳飛傳》講的是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岳飛雖出生于貧寒之家,但一生精忠報國,為了保衛(wèi)大宋河山,使百姓免受荼毒,他馳騁沙場,多次擊退金軍,打造出了讓金軍聞風喪膽的“岳家軍”。但最后卻被奸人陷害,毒死于臨安的風波亭。古往今來,岳飛的事跡不斷被傳唱,岳飛精神也成為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岳飛傳》這樣的英雄傳說還有很多,如《楊家將》《薛仁貴》等。這些英雄文化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內生力量,對于凝聚民族感情,增強歷史認同、價值認同有重要作用。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有英雄卻不懂得尊重愛戴英雄、傳承英雄精神的民族也是悲哀的。高州木偶戲的演出對高州地區(qū)的民眾和其他地區(qū)的觀眾而言,是傳播英雄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有趣的觀演活動中,人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故事,并了解與英雄人物相關的歷史知識。此外,高州木偶戲中還有很多關于愛情的劇目,如《嫦娥奔月》《白蛇傳》等,這些劇目中動人的愛情故事可以起到陶冶觀眾情操的作用??傊?,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與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相比,其滲透力和影響力更強、更深遠。高州木偶戲劇目宣揚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即仁、義、孝、廉等思想,這些思想可以起到滋潤觀眾心靈的作用,可以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影響。
(四)增強高州地區(qū)乃至其他地區(qū)人們的交流
高州木偶戲是在高州人民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反映了高州的民俗和高州民眾的日常生活,它的形成受特定自然、人文環(huán)境等的影響。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高州木偶戲已經成為高州地區(qū)人民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高州人民對木偶戲所宣揚的懲惡揚善、忠孝仁義、謙讓禮遇、相敬如賓等思想是極為認同的,這種認同感是他們可以進行交流的堅實基礎。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減少,人們之間的交往意識和互助意識也有淡薄之勢。通過高州木偶戲這樣的民俗活動,可以為人們創(chuàng)造交往空間,讓人們有機會齊聚一堂。如此一來,既愉悅了人們的身心,又可以促進人際交往,有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氣氛。
三、高州木偶戲面臨的傳承困境
(一)觀眾不斷流失
現(xiàn)代生活為人們提供了多種娛樂方式,對觀眾來說,他們有很多選擇。有的觀眾選擇觀看木偶戲純屬一時新鮮,一旦開始觀看,通常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很少有人能耐心地從頭觀看到尾,體味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相比較成年人,小孩子更喜歡觀看木偶戲,但他們更熱衷于打鬧玩耍,喜歡模仿木偶的動作,很少有孩子能認真坐下來靜靜地聽戲。與卡通人物、動畫片相比,木偶戲的吸引力還是要遜色許多。觀眾對木偶戲普遍興趣不高造成的結果是演出經常遇冷,一場精心準備的木偶戲演出,幾千人的觀眾舞臺,往往只有幾十人或數百人觀看。這樣的觀演氛圍不但會挫傷木偶戲藝人的演出積極性,也會讓觀眾對這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戲劇的藝術魅力產生懷疑,最終,會導致高州木偶戲傳承環(huán)境的惡化。
(二)傳承斷層嚴重
無論對哪種藝術而言,傳承人都是關鍵問題。沒有傳承人,一門藝術很難經久不息地代代相傳,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無數的傳承人在默默地接過傳承的“接力棒”。但當下,高州木偶戲的傳承斷層問題比較突出。高州木偶戲的傳承模式較為松散,有師傳、家傳兩種主要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點在于一旦下一代不愿意接過“接力棒”,隨著老一代木偶戲表演藝人的老去、逝去,木偶戲藝術將陷入無人問津、漸漸被歷史遺忘的尷尬境地。而這種缺點已經變成當下的現(xiàn)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子承父業(yè)”,越來越多的老藝人收不到徒弟。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年輕人對木偶戲的認同感不強,對木偶戲未來的發(fā)展前景沒有信心,他們不愿意把青春和時間投注在看不到未來的事業(yè)上,更愿意另謀生路。還有一些年輕的木偶戲藝人,懷著滿腔熱忱投入到木偶戲事業(yè)中,但由于演出收入低、觀影人數少,他們會漸漸喪失信心,轉而改行從事其他工作。
(三)藝術水準不高
高州木偶戲演出水準不高,原有藝術水準衰退。高州傳統(tǒng)木偶戲表演中藝人是需要一人多技的,既要手腳并用操縱木偶,讓木偶做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動作,還要自己配樂伴奏。但現(xiàn)在,高州很多木偶戲班的表演都大打折扣,很少有年輕藝人能真正掌握木偶戲的精髓和全部技藝,這是因為高州木偶戲技藝中一些舞劍、開扇等武打動作沒有幾年的勤學苦練是很難掌握的,并很難在表演中做到行云流云。同時,高州木偶戲多取材于神話故事和歷史演義小說等,要表演好木偶戲必須要熟悉這些小說的內容,對不同人物角色的特點要相當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表演中讓木偶與人物合二為一,使其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但由于老木偶戲藝人漸漸老去,年輕的木偶戲藝人不注重技藝的錘煉,所以很難呈現(xiàn)高水平的表演,為觀眾所詬病。
(四)保護手段單一
廣東省政府及高州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木偶戲,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成立高州木偶協(xié)會(現(xiàn)已改為高州木偶傳習所),并為其提供財政撥款;為了保護優(yōu)秀的木偶戲藝人,還專門深入各鄉(xiāng)鎮(zhèn),組織針對高州木偶戲劇團、藝人的評級工作,頒發(fā)演出證給優(yōu)秀藝人;對演出技藝優(yōu)秀的木偶戲劇團還給予免交演出稅費等優(yōu)惠;組織木偶戲劇團參與對外交流。但顯然這種保護手段過于單一,不足以為高州木偶戲提供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加之,政府財力、精力有限,很難為高州木偶戲創(chuàng)造更多的演出機會。
四、非遺視角下高州木偶戲的多元傳承路徑
(一)推陳出新,培育更多觀眾
高州木偶戲的生命力在于觀眾,沒有觀眾,再好的藝術也只能枯竭。要吸引觀眾,就要投其所好,了解現(xiàn)代觀眾的口味。對高州木偶戲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保留傳統(tǒng)木偶戲藝術精髓的同時,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如可以進行劇本創(chuàng)新,在古代歷史演義劇本中穿插進一些當下流行的話題,使之與歷史演義中的人物、事件或情節(jié)相互勾連,通過貫通古今,勾連天人,讓歷史與現(xiàn)實相通,增強觀眾觀看時的共鳴,使其可以共情。同時,可以考慮創(chuàng)編一些適合兒童口味的動畫木偶戲,將動畫元素融入到木偶戲創(chuàng)作中,使之巧妙結合,培育兒童觀眾。此外,現(xiàn)代年輕人酷愛游戲,可以以高州木偶戲劇本內容、表演形式為原型,融入游戲要素,開發(fā)出年輕人喜愛的手游。通過這些方式推陳出現(xiàn),可以賦予高州木偶戲更多的現(xiàn)代元素,使其更好地與時代接軌,迎合現(xiàn)代觀眾的口味變化。
(二)多措并舉,培育傳承人
木偶戲藝人是傳承木偶戲的“主力軍”,只要有人愿意接棒,木偶戲就不會銷聲匿跡。針對木偶戲傳承人越來越少的困境,政府應當采取鼓勵和保護措施。如從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中劃撥專項資金,為木偶戲藝人提供演出待遇保障,無論是龍頭劇團的木偶戲藝人,還是鄉(xiāng)村木偶戲班藝人都應當被納入保障之列,確保他們事務演出收入;也可以在文化館編制中劃出一定的份額,用來招聘資深優(yōu)秀的木偶戲藝人,對這些藝人采取購買養(yǎng)老保險、演出獎勵和補貼等保障措施。通過這些措施,解決木偶戲藝人的后顧之憂,保證始終有相當數量的木偶戲傳承藝人。除了專業(yè)的木偶戲藝人,地方政府還可以考慮與學校教育接軌,在學校的課外活動或某些學科教育中融入木偶戲教學,讓學生了解高州木偶戲的基本知識。這些學生可以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通過不同的移動載體,宣傳自己所知道的木偶戲知識。這樣一來,學生作為傳播者也成為了間接的傳承者。如此,有利于在社會上營造出保護高州木偶戲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教習,提高藝術水準
藝術水準是高州木偶戲的看點所在,藝術水準越高,其吸引力就越高,如果僅憑三招兩式就想糊弄觀眾,最終將會讓高州木偶戲陷入無人問津的絕境。然而,藝術水準的提升是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的?!八问┓且蝗罩Α?,要想提高高州木偶戲的藝術水準,還是要加強木偶戲藝人的操練,可以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木偶戲教習場所的監(jiān)管力度,督促木偶戲教習場所、教習藝人加大對木偶戲藝人的訓練力度,將高州木偶戲演出劇目、演出需要的武打技藝、音樂伴奏技藝等作為日常教學內容進行傳授,所有藝人都應當接受考核,考核通過頒發(fā)相應的演出證書,只有擁有演出證書的人才可以參與高州木偶戲的演出活動。另一方面,高州木偶戲藝人要有自律意識、傳承意識和對精湛藝術的追求,要自覺將自己作為木偶戲藝術傳承中的關鍵一環(huán),加強木偶戲技藝訓練,提升自身木偶戲演出水準,力爭將最好的演出呈現(xiàn)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木偶戲的獨特魅力,為木偶戲的發(fā)展營造健康良好的環(huán)境。
(四)與時俱進,豐富保護手段
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高州木偶戲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也應當與時俱進,采用數字化技術創(chuàng)新和豐富保護手段。第一,可以探索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影像數據庫,將高州木偶戲相關數據納入其中;可以用數字媒體記錄高州木偶戲傳承人的口述資料和現(xiàn)場表演活動,從地方志或其他文獻資料中收集整理與高州木偶戲相關的文字、影像資料,形成數字化影像。這樣的一個數字化影像數據庫可以確保高州木偶戲相關資料的長久保存。第二,可以在地方數字博物館或圖書館中開設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將高州木偶戲納入其中。年輕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登陸查看,參觀與高州木偶戲相關的文物展或演出活動。這些多樣化的手段,可以拉近高州木偶戲與現(xiàn)代人的距離,能夠引導他們用多種方式體驗木偶戲非遺文化。
五、結語
“兩竿青竹歌前賢,方丈舞臺礪后人”。高州木偶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值得保護傳承。為了保護高州木偶戲,從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斷地探索相應的保護辦法。但是高州木偶戲要傳承發(fā)展,不能僅僅“向外求”,只依靠政府扶持,還需要“向內求”,在保持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還需要高州木偶戲的民間藝人們深挖木偶戲的內在底蘊,主動與時代接軌,與現(xiàn)代藝術、現(xiàn)代審美融合,使其煥發(fā)持久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易云.廣東的木偶戲和皮影戲[J].廣東藝術,1997(02).
[2]黨勁.粵西高州單人木偶戲考述[J].民族藝術,2011(20):126-127+125.
[3]周漢杰,馮碧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高州木偶戲班傳承發(fā)展研究[J].南方論刊,2020(12):82-86.
[4]王梓承,吳苗.卸甲肩擔木偶戲的歷史淵源與現(xiàn)代傳承[J].中國戲劇,2020(04):92-93.
[5]林瑋.廣東木偶戲研究簡述[J].戲劇之家,2015(17):9-10.
[6]林云鋒,曹章玲.淺談高州木偶戲的藝術特點和傳承發(fā)展——以高州市木偶戲傳習所為例[J].大學教育,2018(09):153-155.
[7]朱亞云.淺談木偶戲操作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9(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