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怡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理論家,在從事學校教學工作的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教育著作。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學生觀,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感悟,那就是學會將教育的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新時代;師德修養(yǎng)
一、教師師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及當前存在的問題
教師是一種具有特殊社會作用的職業(yè),教師職業(yè)對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貢獻是其他職業(yè)不可代替的,教師對學生個人的成長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近代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漢代學者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毙聲r代,新的教育形式對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有關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世界經濟舞臺的地位逐漸提升,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市場經濟對精神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帶來的負面影響:片面強調個人物質利益,商業(yè)化傾向日趨明顯,教育領域中一些教師產生了只認報酬的思想。在處理個人利益同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時,一味追求個人利益,過分計較個人得失,個別人為謀私利,做出了許多有負教師聲望的不當行為,甚至觸犯法律。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教師的價值觀、世界觀正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拜金主義者有之、自私自利者有之、自我中心者有之、厚顏無恥者亦有之!種種現象表明,當前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形勢越來越嚴峻,加強師德修養(yǎng)越來越重要。教師是教育之引領者,師德師風是教育之魂。
二、如何提高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
(一)有理想信念——“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
在有關基礎、高等教育的相關座談以及全國性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的關鍵;明確理想信念對培養(yǎng)青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起著固本培元的作用;提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理念。
對于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理想信念就像是給自己指明教書育人道路方向的指明燈。教師這個職業(yè)不僅是要研究學問,更主要的是研究人,尤其是研究成長過程中的人,每個學生都是有個性有特色的獨立個體,教育者需要關注和感知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哲學上有句話叫作“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人也是如此,沒有人是改變不了的。這就讓我意識到,無論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感受到的是欣慰還是苦惱,如果真的決定將全身心獻給教育事業(yè),那么我們心中就應對學生給予充分的信心。無可救藥的學生是不存在的,對于剛開始學習接觸社會接觸世界的他們,我們應該要給予更多的耐心。所以教育者要學會包容學生的弱點,面對他們的錯誤不是生氣,不是憤怒,而是嘗試理解和教育。當然,蘇霍姆林斯基也不是一味地強調容忍,而是說教育者要有處理沖突的能力,要學會判斷學生犯錯的原因,不要將自己與學生放到同樣的標準上看待問題。
(二)有道德情操——“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
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就像是嬌嫩的花,它是美好的、無條件的,也是經不起摧殘和傷害的。任何對學生漠不關心或出言諷刺挖苦的行為都會摧毀學生這份寶貴的信任。
“因為沒收到花就口出粗鄙之語、否定學生前途、朝學生吐口水……”近日,網傳視頻“某學校教師謾罵學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經調查,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山西教育局依法對該教師做出撤銷教師資格證、降低崗位等級等處理,并在全區(qū)教育系統(tǒng)中深入開展師德師風整頓。這一處理結果,讓公眾信服,同時也讓教育者們重新去思考師風師德的意義。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職業(yè)特性決定了教師自身一定不能出現道德上的紕漏和問題,教育一定是先教做人做事而后傳授知識技能,作為培養(yǎng)人、塑造人格和靈魂的教育工作者,自身不能辨別是非善惡,整日趨名逐利,又怎么能擔起和踐行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想要培養(yǎng)學生好的品格和素質,光依靠思想品德課的理論教授,或讓學生背熟青少年行為規(guī)范是遠遠不夠的。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煈米约旱娜烁聍攘θジ谢瘜W生,用自身高標準和高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去影響學生,只有以自身為范,持之以恒地言傳身教,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有扎實學識——“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很多教師都會有的困惑就是工作的時間不夠用。對此,蘇霍姆林斯基用一個故事來解惑。在一次優(yōu)秀的歷史公開課后,同行們紛紛請教主講教師花了多長時間來準備這樣一節(jié)有感染力的課,這位教師說:“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樣的答案讓我很是觸動,優(yōu)秀的教師很少會抱怨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備課,因為每一刻的學習都是為上課而準備的,那怎樣做到終身學習呢?答案就是讀書。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教師學習不只是為教某一節(jié)課而學,更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探索。所教的教科書中的基礎知識應該只是教師知識量中的一小部分,閱讀和學習更多的書,才能在備課時游刃有余,而不是枯燥重復地死摳教科書。教育技巧的獲得也是得益于知識量的增加,量變達到質變,基于教科書內容的知識背景板越來越大,才能打下扎實的教育技巧和教學能力基礎,教師在課堂中才能更自如地分配注意力,多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思維邏輯和表達方式,這樣不僅能實現知識目標的培養(yǎng),還能實現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培養(yǎng)。
(四)有仁愛之心——“教育的意圖應隱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圍中”
熱愛兒童是做一名好教師必不可少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質。愛心是連接老師與學生的紐帶,是建立平等相容、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的橋梁。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愛和情感,自然愿意打開心扉,從而接受一些善意的批評和建議,更有意愿并且能更努力地去改正缺點,達到教師的要求。這能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達到理想效果。
記得全國模范教師竇桂梅這樣說過:“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學生,做教師的也要眼含熱淚欣賞、擁抱、贊美他?!苯處煹膼坌膽瞧降群蜕詈竦?,用寬闊的胸懷去認同、信任、激勵學生,用愛的光芒照耀和每一位學生。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教師在對待后進生的問題中,缺乏耐心,不愿意去仔細分析和發(fā)現原因,找到對癥下藥的方法,而是一味地板著臉呵斥和說教,表達對后進生的失望和厭棄;在管理班級的問題上,對于紀律較差、難以管教的學生,更多的是用條條框框去約束和機械地教訓。這種教育模式長期下去,導致學生與老師成了割裂的兩個派別,使學生要么自暴自棄,要么桀驁不馴,讓老師無從下手去管教。出現這種教育模式,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沒有付出情感和愛。
“要使陽光到別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苯處煹膼凼瞧椒捕鴤ゴ蟮?,是發(fā)自內心的深厚的感情,是一種自我犧牲卻又樂在其中的感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呵護兒童。”或許這就是對師愛最好的闡釋。
參考文獻
[1]徐楓.從習近平教育思想“立德樹人”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11):1-3.
[2]邵夫紅.談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0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