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
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對高校的經濟活動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對會計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促進高校財務工作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重要影響。文章從新政府會計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會計核算發(fā)生的變化出發(fā),分析了新舊制度銜接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針對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希望能有效促進高校財務工作的穩(wěn)定發(fā)展。
2019年1月1日起,高校將新政府會計制度運用到會計核算中,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核算體系,對高校財務核算有著重要的政策支撐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對預算執(zhí)行效果和財務狀況進行清晰了解,但新的核算模式也是一種挑戰(zhàn),核算的難度不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都在增加,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阻礙了改革的推進。那么,從新舊制度銜接中,如何積極適應不同核算機制帶來的變化,并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積極進行改進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新政府會計制度下高校會計核算的變化及影響
(一)會計核算模式發(fā)生變化
一直以來,高校經費主要來自財政性撥款,按照要求以預算管理為主,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執(zhí)行的是單獨的預算會計體系,即是通過預算收入、預算支出以及預算結余三個要素反映收支情況,對資產、負債情況重視度不夠,如一些高校購入資產時一次性按照初始成本入賬,后期的折舊、攤銷未能及時核算,導致賬面價值虛增,資產的實際價值未能如實反映。同時在該體系下,管理層容易忽視成本控制,對往來款項不夠重視,對壞賬的評估和風險識別有可能產生錯誤判斷,增加壞賬核算難度,成本核算質量也難以保障。新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后,高校需實行雙報告體系,需編制預算會計報表和財務會計報表,財務在進行核算時同時要按照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進行核算,會計核算由“3”模式變成“5+3”模式,在全面、充分反映高校財務信息和預算信息的同時,采用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機制,即滿足了編制政府財報的要求,又能及時反映財務狀況和辦學成本。
(二)會計核算基礎以雙基礎并行
執(zhí)行新制度之前,大部分高校依照傳統會計制度,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即以現金收到或付出為標準來記錄收入的實現和費用的發(fā)生,而對未收到的款項及潛在的債務不予核算。該核算基礎雖能滿足當前高校預算會計核算需求,對當年的預算收支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反映,也便于資金的調度和統籌使用,資金的社會效益需求也能較好滿足,但隨著財務工作形式的轉變,預算管理工作中對資金使用效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負債情況也需要有清晰了解。新政府會計制度引入權責發(fā)生制,將所有經濟活動納入會計核算,會計科目的處理與企業(yè)類似,如強化折舊、攤銷、減值等概念,符合高校經濟活動需要,更有利于反映各期財務狀況。
(三)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發(fā)生變化
在改革之前,高校僅需編制預算會計報表,又稱決算報告,包括預算收入支出表、預算結轉結余變動表、財政撥款預算收入支出表,重點關注的是預算執(zhí)行情況,只為主管部門和內部管理者提供相關信息。在執(zhí)行新政府會計制度后,需進行“雙報告”,不僅需提供預算會計報表,還需提供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凈資產變動表和附注,而現金流量表可選擇編制。信息披露內容的增加,信息使用者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也進一步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在為經營決策提供有效依據的同時,也進一步規(guī)范了各項經濟活動,對高校的履職盡責情況能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督。
二、高校在執(zhí)行新政府會計制度中的問題分析
(一)會計核算復雜性增加
在執(zhí)行新政府會計制度之前,高校會計按照收付實現制對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及預算結余進行核算,會計科目設置相對簡單,這種粗放式的核算方式導致部分重要經濟活動的計量和核算滯后。在按照政府會計制度引進財務會計后,運用權責發(fā)生制雖能準確的反映財務狀況,但會計核算的范圍和內容都大大增加。以固定資產為例,各高校固定資產種類種類繁多,數量較大,且分布情況又較復雜。按照新的核算要求,對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要由“虛提”改為“實提”,進行精細化管理。但是在此之前,需要國資部門摸清實際資產情況,并與相關會計做好對接,特別是以前期間未提折舊資產進行補提,而折舊的計提與資產的類別、使用年限和初始價值息息相關,但這依賴于前期資產管理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是長期以來資產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不高,增加了會計核算的復雜性和難度。
(二)財務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按照“雙核算”體系進行會計核算時,高校的信息處理需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效率,現存的高校信息化處理機制難以完全滿足這一要求。部分高校各個系統平臺并沒有進行信息共享,如科技處科研系統、教務處系統、國資處系統都以各自的版塊為中心,在與財務數據共享時都存在信息壁壘,會計人員處理基礎數據的時間較長,且部分都是重復性的工作,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會計核算軟件的功能制約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按照新制度要求進行核算時,會觸發(fā)平行記賬機制,但在前期基礎科目設置時如果這一功能沒有定義好,在進行實務處理時就有可能該生成雙分錄的只生成了單分錄,則需要重新對該科目進行設置。同時對部分項目進行核算時,年末項目余額不能成功結轉至下年初,導致下期初項目余額為零甚至出現負數,導致師生在查詢相關項目時產生誤解。而高校財務軟件的部分功能,如銀?;ヂ撃K、微信提醒等功能并沒有啟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務信息化建設。
(三)會計核算人員綜合素質亟待提升
高校財務核算多年來以收付實現制為核心,財務系統和賬務處理相對簡單,對會計人員的專業(yè)素質要求也不高。新的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后,對會計人員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財務軟件升級后,財務人員對于各功能模塊能否及時熟悉并運用,如設置分錄時,如何判斷該生成雙分錄還是單分錄,實務核算時對于科目差錯能否及時發(fā)現,特別是編制合并報表時對于一些內部交易,能否有效識別并編制抵消分錄,會計人員對內部往來業(yè)務的專業(yè)判斷能力要求進一步較高,目前的現實狀況是,會計人員專業(yè)水平欠缺,要適應新的核算要求需進行培訓,但從參加培訓的內容來看偏理論化,雖有助于宏觀認知,但在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方面可操作性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