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惜春,王 慧,賴鈺琪
(東莞康華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廣東 東莞 523000)
大多數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需要接受長時間的康復治療,無形之中誘發(fā)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1]。因此,在對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為其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我院實施了系統(tǒng)性康復護理,現對其方法和效果進行介紹。
選擇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我院康復科收治的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14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0例。對照組中男性38例,女性32 例,年齡42 ~78 歲,平均年齡(64.5±1.2)歲,病程8 ~35 個月,平均(22.3±1.0)個月;實驗組中男性40 例,女性30 例,年齡43 ~78 歲,平均年齡(64.8±1.3)歲,病程10~35個月,平均(22.6±1.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通過腦CT 或MRI 影像學進行檢查后得到確診,并滿足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愿意參與康復護理,且治療自信心和依從性高,能夠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準確表達;(3)患者發(fā)病時間大于6 個月,且病情相對穩(wěn)定;(4)所有患者均對護理方法有所了解,且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腫瘤、腦外傷等相關疾病誘發(fā)的偏癱現象;(2)確診為腦卒中,但是不存在后遺癥現象;(3)存在情緒、行為、認知和語言功能障礙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內容如下:(1)加強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并通過多媒體、圖片等形式來告知患者康復護理的基本知識,既能夠得到患者及家屬的信任,還可以提高其治療和護理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2)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治療和護理環(huán)境,合理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并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和身體指標;(3)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和身體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搭配,引導和鼓勵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降低糖和脂肪的攝入,而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最好為其提供半流食,防止便秘的發(fā)生;(4)出院前康復指導。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要按照要求對患者開展康復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要按時、按質、按量做保健操,同時告知患者家屬做好監(jiān)督,引導和鼓勵患者結合自身和家庭情況盡可能參加有意義的社交活動,可以為患者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還促進患者的身心康復,告知患者做好身體監(jiān)測工作,一旦發(fā)現異常要及時就院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又實施了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康復護理:(1)日常生活活動訓練。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對殘留的肢體功能進行鍛煉,告知患者盡可能開展如廁、進食、穿衣等鍛煉,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2)肢體功能鍛煉。對于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早期患者,一般為其開展被動訓練,主要是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進行兩端關節(jié)的活動,一般控制3 ~4 次/d 即可,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時間,被動訓練一段時間后,告知患者開展主動運動,如仰臥抬腳、伸手等,逐漸過渡到站立、行走、坐起、下蹲等鍛煉,同時引導和鼓勵患者進行夾菜、扣紐扣等精細動作的訓練;(3)手掌微震動訓練。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關節(jié)及附近的筋膜和肌肉特點,并以自己的手掌實施微振動,從而使患者的關節(jié)攣縮和肌肉萎縮癥狀得到改善。同時,手掌微震動訓練側重于上半身,主要是以肩胛骨中央、兩肩、三角肌及下端關節(jié)為主,而對于腰臀部,則主要是以股骨大轉子附近、臀大肌中部及下端、腰。最開始訓練時間控制為1 min,隨后循序漸進的延長即可;(4)運動康復訓練。借助健身球來對患者開展運動康復輔助訓練,不同體位所開展的訓練方法不同[2]。
(1)借助Berg 平衡量表對兩組患者的平衡能力進行評判,內容涵蓋了從坐位站起、從站立位坐下、從地面拾物、閉目站立、轉移、無支持坐位、無支持站立、站立位上肢前伸、雙腳并攏站立、站立轉身后看、轉身360°、單腿站立、站立位-腳踩凳、雙腳交替站立等14 個項目,總分為56 分,每個項目評分為0 ~4 分,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具有比較好的平衡功能;(2)借助Fugl Meyer 運功功能量表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上肢運動能力和下肢運動能力進行評分,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運功功能越好;(3)借助FIM 功能獨立性測定量表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給予評分,每個項目總分為50 分,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獨立性越好;(4)對康復護理過程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平衡能力、上肢運動能力和下肢運動能力進行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平衡能力、上肢和下肢運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衡能力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x- ± s,分)
實驗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功能獨立性評分比較(x- ± s,分)
實驗組中有3 例(4.29%)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而對照組中有14 例(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叱霈F不良反應,通過對上述不良反應采取有效措施給予處理后得到明顯改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階段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腦卒中屬于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其主要是以腦內動脈出血、狹窄、閉塞為主要臨床癥狀,極易誘發(fā)血液循環(huán)障礙,致殘率比較高,而失語、偏癱是常見的臨床表現[3]。近些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雖然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但是其偏癱風險比較高,需要長時間進行恢復,無形之中增加了患者的身心折磨,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需要給予系統(tǒng)性的康復護理。實際上,系統(tǒng)性康復護理既要對雙側肢體功能協(xié)調訓練給予綜合考慮,并借助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主動訓練來實現重組腦皮質損傷功能,進而促進偏癱側功能的恢復[4]。而手掌微震動訓練主要是對攣縮關節(jié)和肌肉施以震動和舒緩,從而達到放松關節(jié)和肌肉的目的,同時,這樣的反復主動訓練還可以加快運動技能的修復,促進腦皮質重組[5]。此外,在手掌微震動訓練過程中,要對患、健兩側協(xié)調性給予重視,并均衡改善,以此來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運動康復訓練主要是借助健身球來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要注重平衡功能訓練,其既能夠協(xié)調肌群配合、緩解肌肉痙攣,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技能。同時,運動康復訓練還能夠使患者的上、下肢運動功能得到改善,并擴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改善患者膝關節(jié)、足關節(jié)和腰臀部肌肉攣縮現象。
綜上所述,在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為其實施系統(tǒng)性康復護理既能夠使患者的平衡能力得到改善,提高其上下肢運動能力,進而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及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