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雪妍
劉天進老師在北京長安大戲院留影 1995年5月
2021年元月6日,農歷庚子年冬月廿三,剛過小寒節(jié)氣。我來到位于安慶市錫麟街天主堂對面的老地區(qū)黃梅戲劇團宿舍,拜訪了原安慶市黃梅戲二團黨支部書記劉天進,對劉老進行了一次專訪。美其名曰是“專訪”,其實就是聽劉老講講那過去的故事。
劉天進, 193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陽,父母都是醫(yī)生。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上面有四個哥哥,下面有一個弟弟,弟弟在還不到一歲時因為麻疹早早夭折。那時候一家人的生活雖說談不上多寬裕,但也勉勉強強過得去??刹恍业氖牵趧⑻爝M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染上血吸蟲病去世了,父親的離世對這個家的打擊太大。母親為了照顧五個男孩,無奈只能辭去工作,這下子一家人徹底沒了經濟來源。為了尋一條活路,母親帶著他們兄弟五個投奔當時在蕪湖從事航運工作的舅舅,就這樣一家人在蕪湖落下了腳。
由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帶來的持續(xù)動亂,直到解放后1950年劉天進12歲時才正經上學讀書,一入學就直接上三年級。劉老說,他這一生之所以能走上音樂這條道路,最要感謝的就是在這個時候遇到的一位好老師 —— 江佳鳳老師。江老師當時是一名部隊文工團的小提琴演奏員,又是大學生,經組織抽調派來支援地方的,教音樂和語文。劉天進當時是班長,負責每天收齊同學們的作業(yè)送到老師辦公室。每次去江老師辦公室他都眼巴巴地望著掛在辦公室墻上的兩把小提琴,細心的江老師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她見劉天進對小提琴這么感興趣,于是就開始利用業(yè)余時間教他識譜和練琴。就這樣,少年劉天進第一次接觸到了音樂,接觸到了演奏,找到了一把屬于他自己的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說到這里的時候,劉老臉上滿是笑意,很多細節(jié)至今都記得清清楚楚,話語間滿滿的都是對江佳鳳老師的感激之情。
小學畢業(yè)后,劉天進升入蕪湖二中,在班上還是班長,再加上有文藝特長,又被推選為學生會文體委員。初三下學期一個周六的晚上,班上一位同學硬拉他陪自己一塊去看黃梅戲,劉天進后來才知道明面上說是看戲,暗地里其實是那位同學想去考黃梅戲劇團。那天剛好是安慶勝利黃梅戲劇團去蕪湖和平大劇院演出,同學的父親是劇院的經理,演出前同學拉著他來到經理辦公室,勝利劇團當時的團長嚴忠在里面坐著??吹剿麄儊砹耍瑖缊F長找來團里一位拉琴的老師和兩個主要演員來做“考官”。結果,那位同學五音不全,一唱就跑調,剛唱了幾句,考官們就聽得直搖頭。見劉天進形象挺好,站在旁邊一直沒出聲,考官們提出讓他也唱一段試試。劉天進急得直擺手,連聲說“我不行我不行,我就是陪他來的?!笨脊賯冃χf,你別緊張,會唱你就唱一段。于是劉天進就壯著膽子唱了一段《天仙配》里的“家住丹陽姓董名永……”選段,老師們聽了都覺得這個小孩唱得不錯,有潛力,可以培養(yǎng)。還仔仔細細問清了劉天進的方方面面,在哪個學校讀書,家住哪里等等,想把他立馬就招進團里來。那時候的劉天進一門心思都在讀書上,壓根兒沒把這個提議放在心上。沒想到的是,就在這之后沒多久,安慶就派人來接劉天進,說他被安慶市黃梅戲團演員訓練班錄取了。劉天進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我都沒有報考,怎么就被錄取了呢?原來當時劇團老師對他印象很好,就提前把他“內定”了。雖然劉天進內心里還是想繼續(xù)讀書的,但是訓練班提供的學習待遇讓他動心了 —— 學費伙食費全免,每月還有四塊錢的零花錢,這對劉天進來說可以大大地減輕家里的負擔,而且考慮到自己年紀也不小了,于是他決定來安慶上黃梅戲團演員訓練班。但是這一決定卻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還好劉天進的二哥耐心地勸說母親,現在不是舊社會了,如今這是為新中國培養(yǎng)文藝工作者,不再是過去的“戲子”了!母親這才答應放劉天進走。劉天進當時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完成畢業(yè)考拿到初中畢業(yè)證書后再去安慶報到,因為在那個年代,能上到初中實屬不易,安慶來的劇團領導答應了他的請求。陪同學考試,結果自己考上了劇團,這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1957年參加完初中畢業(yè)考試之后,劉天進正式進入安慶市黃梅戲團演員訓練班學習黃梅戲藝術。至此,他才真正意義上踏上黃梅戲的藝術道路。1958年8月,安慶市藝術學校建校后,他又轉入藝校繼續(xù)學習,主修黃梅戲音樂和器樂(板鼓、二胡、小提琴、揚琴)。在藝校學習期間,于1958年5月,被學校選派到江蘇省戲曲學校(校址南京)戲曲專修班第六期,專修戲曲音樂知識。這期間,劉天進有幸多次聆聽了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馬可,司徒漢、賀綠汀等教授的課程,在民族戲曲音樂知識上收獲頗豐,給后來的工作和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那時候的劉天進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在知識的海洋里拼命吸收養(yǎng)分,充實自身。由于學習成績突出,他被評為江蘇省戲曲學?!拔搴脤W員”。1958年12月,當選為安慶市藝術學校學生會主席。1959年3月獲“安慶市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榮譽稱號。
1959年12月,在藝校學習期滿畢業(yè),劉天進回到安慶市黃梅戲劇團工作,擔任劇團司鼓和小提琴、揚琴演奏員,同時自修作曲。1960年8月,調到安慶市文藝工作團工作,擔任該團黃梅戲隊隊長(安慶市文藝工作團設四個隊:話劇隊、歌舞隊、黃梅戲隊和舞美隊),戲曲司鼓、指揮、作曲等工作。1961年9月,調入安慶市藝術學校(今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任教并擔任音樂訓乙班班主任,主要教授戲曲鑼鼓和器樂,帶學生實習和排練,同時教授黃梅戲、音樂基本理論知識。由于當時學校師資力量有限,除了完成本班的教學任務以外,他還兼教歌舞班舞蹈課。像現如今圈內著名的黃梅戲作曲家陳儒天、陳精根,黃梅戲優(yōu)秀音樂器樂演奏家、高級教師劉先康、田軍、余潤生、李修倫、張敏、李俊文、代學松、張光長,劇作家王自誠等,都是他曾經的學生。作為班主任,劉天進為能有這樣一批優(yōu)秀學生,感到十分高興。
1962年8月,劉天進調入安慶地區(qū)黃梅戲劇團,擔任樂隊司鼓、作曲、樂隊隊長。1972年9月,調入安慶地區(qū)雜技團,擔任劇團業(yè)務組副組長和樂隊指揮、作曲,擔任78屆雜技班班主任。
1978年12月,文革結束后,黨中央撥亂反正。由于劉天進是黃梅戲音樂領域的專業(yè)人才,文化局黨組決定,調他回安慶地區(qū)黃梅戲劇團工作,擔任司鼓、作曲、指揮。在地區(qū)黃梅戲劇團(后地市合并改為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工作期間,他先后擔任劇團秘書、黨支部副書記、黨支部書記(法人代表),1999年12月退休。
從事黃梅戲工作四十余載,劉天進對自己始終是高標準嚴要求,緊抓專業(yè)不放松,潛心鉆研,逐步成長成為一個“多面手”。先后在劇團樂隊中擔任小提琴、中提琴、二胡、中胡、揚琴等器樂的演奏員,樂隊司鼓和作曲。擔任了《天仙配》《女駙馬》《天河配》《白蛇傳》《莫愁女》《皮秀英四告》《竇娥冤》《羅帕記》《二龍山》《孔雀東南飛》《小辭店》《白兔記》《三請樊梨花》《瀟湘夜雨》等數十部劇目的司鼓,其中不少劇目為首任司鼓。擔任譜曲的大小劇目也有幾十出,如《玉蜻蜓》《雙鳳冤》《一夜皇后》《井尸案》《雙血衣》《皮秀英四告》《雞毛飛上天》《白兔記》《彩虹》《長山火?!贰稄埶嫉轮琛贰而Q鳳辭店》《二龍山》(合作)、《梅香》(合作)。另外,還錄制黃梅戲盒式磁帶《皮秀英四告》全劇,擔任作曲和指揮,由安徽黃山音像出版社發(fā)行;灌制黃梅戲唱片《莫愁女》擔任樂隊指揮,由上海唱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黃梅戲精選唱段85首,共七盒,任樂隊指揮之一,由四川成都太空音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在由著名黃梅戲演員吳瓊和劉國平擔綱主演的黃梅戲電視藝術片《皮秀英四告》里擔任作曲。
除此之外,劉天進還為數十本不同體裁的黃梅戲傳統(tǒng)戲、移植劇目和現代戲進行了鑼鼓設計和唱腔音樂設計。特別是對現代戲《赤道戰(zhàn)鼓》《霓虹燈下的哨兵》《奪印》《豐收之后》《年輕一代》《海防線上》《紅燈記》《彩虹》《張思德之歌》《風雷渡》等劇目的鑼鼓進行創(chuàng)新改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將傳統(tǒng)的京劇鑼鼓和黃梅戲的傳統(tǒng)鑼鼓有機融合在一起,運用到黃梅戲的表演中,發(fā)揮了極佳的效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擔任院團領導后,劉天進一方面帶領班子成員和全團演職人員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積極爭取機會組織演出,增加劇團和演職人員的收入;另一方面抓好演職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fā)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裝臺、拆臺、裝車、卸車都是黨員帶頭,劇團不管到哪里演出,都受到當地劇場員工的一致稱贊。
1990年,劉天進當時剛剛被任命為黃梅戲二團的黨支部副書記,正值中共安慶市委召開第六次黨代會,大會秘書處指示市委宣傳部準備一臺文藝節(jié)目為黨代會演出。市委宣傳部經過討論和研究,決定排演黃梅戲《焦裕祿》。大會籌委會主任,當時的市委書記方兆祥同志批準了這個方案,指示市委宣傳部抓緊實施。市委宣傳部就把這個重要的排演任務下達到劉老所在的黃梅戲二團,并且直接點名要劉天進來領導完成這部戲的排演任務。當時二團有兩臺大戲馬上要赴京參加中國戲劇節(jié)調演,一臺是《血狐帕》,一臺是《楊玉環(huán)》。這兩臺戲都是二團創(chuàng)作改編的,而且是安徽省唯一的兩臺赴京參演的劇目,都是韓再芬主演。幾乎全團的演職人員都在參加這兩本戲的排練,真的找不出多余的人員來參加《焦裕祿》的排練了??墒鞘形麄鞑肯碌氖且坏馈八烂睢?,必須按質按量地完成好。在這種要演員沒演員,要樂隊沒樂隊,要舞美沒舞美的情況下,劉天進想到了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人民迎難而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他頂住壓力,打開困局,在市文化局和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先是把自己團里沒有到北京演出的演員集合起來,再又到黃梅戲三團(當時三團也在外地巡演)找到方忠偉同志請求支援,把二團和三團的部分演員集中起來,組建了《焦裕祿》劇組,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劉天進當時提出一個口號:“以‘焦裕祿精神’排演好《焦裕祿》,向市委第六次黨代會獻禮!”劇組里的黨員同志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在排演經費奇缺的情況下,大家齊心協(xié)力,沒有服裝自己借,沒有道具自己找,把僅有伍仟元的經費全部用在制作布景上。經過全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大型現代黃梅戲《焦裕祿》在市委第六次黨代會開幕式上成功演出,受到時任市委書記方兆祥同志和全體與會代表的一致稱贊!
我問劉老,當團里的一員跟當團里的領導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劉老說:“那恐怕就是‘小我’和‘大我’的區(qū)別吧!當團里的一員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完成團里的演出任務,更多的是‘自顧自’;當領導就不一樣了,就像一個家的‘家長’,團里的演職人員就是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工作生活當家長的全都要操心,更多的是‘顧大局’”。劉老回憶:“當年韓再芬準備排《徽州女人》的時候,已經成名許久了,但她不滿足于已有的成績,想尋求自我突破,更上一層樓,于是通過到徽州地區(qū)的走訪采風,最后醞釀出了《徽州女人》這部戲。排這個戲很不容易,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坎坷波折,后來為了排除萬難保證這個戲順利排演,專門成立了《徽州女人》劇組,我這個‘家長’就是‘后勤部長’,專門為劇組成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劉老心中,當領導的更應該有這種“服務”意識,不計較名利。一個團出一部戲不容易,只要戲能順順利利地排演,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戲比天大!
談到黃梅戲未來的發(fā)展,劉老語重心長地說,還是要培養(yǎng)人才啊,尤其是要培養(yǎng)“全方位”的人才,像“草原上的烏蘭牧騎”一樣,把黃梅戲帶到廣大百姓身邊,真正讓黃梅戲藝術扎根到人民當中去。
一歲枯榮一歲寒 ,且待新春花開暖。劉老在黃梅戲藝術道路上經歷了風風雨雨幾十個春秋,親歷了黃梅戲的發(fā)展繁榮,也目睹了傳統(tǒng)戲曲的蕭條衰落。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從前的青澀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劉天進老師對黃梅戲藝術事業(yè)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他堅信黃梅戲的未來一定會更好!
師兄弟搞笑(左:劉天進 右:萬迪漢)馬自宗拍攝于196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