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海,韓志弘
(北京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各類突發(fā)、新發(fā)事件給人們的健康和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將生物安全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要全面提升國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突發(fā)事件,不僅涉及范圍廣、發(fā)展速度快,而且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對各類資源的消耗與需求極大,首當其沖的就是疫情防控所必須的防疫物資。可以說,防疫物資的供給速度(即單位時間內的供給數(shù)量)對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成敗至關重要。
國民經濟動員承擔著疫情之下關鍵防疫物資的超常供給任務。具體來說,國民經濟動員是國家為應急應戰(zhàn)和保障國家安全的需要,有計劃、有組織地調配各種經濟資源,使國民經濟由平時狀態(tài)轉為戰(zhàn)時狀態(tài)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動[1]。超常供給理論則是在敏捷動員、系統(tǒng)集成等理論基礎上,積極響應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在常態(tài)化市場調控手段和供給機制難以應對急時戰(zhàn)時的危態(tài)狀況需求時,依托國民經濟動員體系解決經濟體嚴重供需失衡問題的思想和方法[2]。
目前,有關于國民經濟動員的研究大多圍繞動員鏈的理論和應用展開,學者們先后提出了敏捷動員、動員聯(lián)盟、動員鏈、動員網、集成動員、資源供給機理、資源需求估測、動員潛力評估、應急動員策略等一系列的概念與方法[3]。但鮮有從國民經濟動員具體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果角度進行探討的文獻,尤其缺少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在應對現(xiàn)實威脅挑戰(zhàn)時所發(fā)揮作用的相關實證研究。本文嘗試利用系統(tǒng)動力學方法建立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影響防疫物資供給速度的模型,并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具體情況進行實證分析,以總結應對疫情相關政策措施的得失,為后續(xù)應對類似場景的其他問題提供借鑒。
所謂超常供給指的是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危機狀況時,國家通過運用市場、行政、法律等手段調節(jié)儲備能力、生產能力、運輸能力等驅動經濟體釋放潛能,形成穩(wěn)定的、超越常規(guī)的供給能力的過程[2]。其最終目標是用供給能力的大幅度波動區(qū)應對千變萬化的需求,突破供給側瓶頸。敏捷動員[3]、區(qū)域協(xié)同動員[4]等諸多前沿理論通過集成動員的方法相互共同組成超常供給理論體系。
在國民經濟動員政策的作用過程中,政策文本扮演著解釋政策內涵、描述政策目標的作用;政策工具則是實現(xiàn)政策目標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績效的影響,體現(xiàn)為其所包含的不同類型政策工具對防疫物資績效所產生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了解政策工具的內涵和分類方法。
政策工具是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方式和實現(xiàn)機制,即以政府為代表的各類主體為實現(xiàn)和滿足公眾的公共需求所采取的各種方法、手段、制度及實現(xiàn)機制[5]。政策工具研究領域,國外學者分別從政府權力直接接入程度、工具合法強制程度、政府引導目標群體行為方式、政策工具自身活動功能等標準出發(fā),對政策工具進行分類[6]。
國內學者有的沿襲加拿大學者邁克爾·豪利特和M·拉米什的政策工具三分法思路,按照政府介入程度不同加以分類[7]:有從交易成本角度進行更加本土化的劃分[8],有的結合現(xiàn)代管理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提出“市場化工具”“工商管理技術”和“社會化手段”的劃分方法[9],還有的以政策工具的強制性程度和政策治理交易關系的貨幣化程度兩個維度進行矩陣分類[5]。
國內鮮有針對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專門進行的分類研究,但我們可以借鑒學者們在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綠色技術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思路。其中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工具理論,將政策劃分為起推動作用的供給型政策、起拉動作用的需求型政策和起輻射作用的環(huán)境型政策3個類別展開研究。
本文認為,國民經濟動員作為一個復雜的合作系統(tǒng),政策對其發(fā)展同時具備推動、拉動和輻射作用,因此基于政策工具的作用維度,可以將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工具劃分為供給型、需求型和環(huán)境型。供給導向型國民經濟動員政策是指政府從各方面增加對生產主體的資源供給,完善要素供給的相關政策;需求導向型國民經濟動員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相關保護性政策減少市場風險,從而增加防疫物資生產主體效率的相關政策;環(huán)境性國民經濟動員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各類政策組合為防疫物資生產主體提供更為有利的生產環(huán)境的相關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所需的防疫物資主要包括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消毒藥水等物資。我們對危機狀態(tài)下超常供給的要求可分為五點:一是時間快,二是數(shù)量多,三是質量好,四是成本低,五是復員易[10]。由于傳染病傳播與防治規(guī)律的特殊性,前兩點要求的權重占比尤其高[11-12]。因此,本文以口罩供給速度(即單位時間內的生產數(shù)量)為研究對象來分析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產生的影響。
要分析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影響,首先必須明晰國民經濟動員作用的具體內容與形式。我國國民經濟動員工作在抗擊疫情物資的動員潛力主要來源于儲備、生產、增產、進口、壓縮民用5個方面,通過形成動員鏈實現(xiàn)應急物資的超常供給[13]。其中儲備是指調用中央和地方相關物資儲備的制度,以保證第一時間供給抗擊疫情物資;生產是指在防疫物資生產鏈各環(huán)節(jié)的企業(yè)中建立疫情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和問題協(xié)助解決制度,保證疫情下正常生產,為相關企業(yè)復工復產保駕護航;增產是動員相關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牽頭形成動員鏈,實現(xiàn)增產擴能或轉產擴能,并承諾對疫情過后的富裕產能進行收儲與補償;進口是由商務部動員國內主要電商企業(yè),利用全球供應鏈網,對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緊缺防疫物資實行跨境采購;壓縮民用是引導普通民眾對抗疫物資按需使用、按功能場景使用,避免普通民眾過度使用擠占醫(yī)用資源,避免部分地區(qū)過度使用擠占重災物資資源。
由此可知,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在工具類別維度可以分為供給型、需求型、環(huán)境型三類[6],在政策作用的潛力來源維度可以分為儲備、生產、增產、進口、壓縮民用5方面[1]。其影響機理如圖1所示。
圖1 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影響機理
通過研究國民經濟動員政策與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相互作用,分析國民經濟動員政策的結構、內容、強度以及不同方式對不同動員潛力來源下的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產生的影響[7],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整體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影響。所以研究采用了防疫物資儲備供給速度、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進口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壓縮民用供給速度5個子系統(tǒng)[13]。這5個子系統(tǒng)共同構成了國民經濟動員政策作用于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大系統(tǒng),共同促進大系統(tǒng)的發(fā)展。政策結構組成角度的系統(tǒng)邊界如圖2所示,政策內容組成角度的系統(tǒng)邊界,如表1所示。
圖2 結構構成角度的系統(tǒng)邊界
表1 不同類型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工具對防疫物資供給速度影響的指標分解(1)不同政策作用環(huán)節(jié)的指標分解維度,由作者與研究中心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總結而得。
考慮到新冠疫情爆發(fā)和動員政策反應作用時間,分析政策和防疫物資供給速度的時間邊界設定為2020年2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共計1個月,時間分析單位為日;分析的空間邊界,設定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qū)域,包括22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不包含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
系統(tǒng)動力學方法是分析政策對預期影響目標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維度?,F(xiàn)有分析較多集中于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通過梳理創(chuàng)新政策對不同種類創(chuàng)新要素的直接和間接作用路徑,構建因果關系圖[14-15]。本文的分析對象是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具有應急性和指向性特征[16],因此不同于創(chuàng)新政策,因果回路種類相對清晰和單一?;谇拔膶τ谙到y(tǒng)結構及關系的分析,運用VENSIM軟件構建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因果關系圖,如圖3所示,主要反饋環(huán)如下:
圖3 因果回路
1.綠色通道型進口支持政策→+防疫物資進口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2.稅費減免型進口支持政策→+防疫物資進口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3.問題解決型生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4.成本減免型生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5.資金補貼型增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6.專項資金型增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7.產量引導型增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8.承諾兜底型增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9.項目審批型增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10.榮譽表彰型增產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11.使用引導型壓縮民用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壓縮民用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12.運輸效率型支持政策→+防疫物資儲備供給速度,+防疫物資進口供給速度,+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壓縮民用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
按照存量(level variable,L)、流量(rate variable,R)、輔助變量(auxiliary variable)和常量(constant)的分類及規(guī)定,運用系統(tǒng)動力學VENSIM專業(yè)軟件繪制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影響的流量存量圖,如圖4所示。在已有的系統(tǒng)動力學政策仿真模擬研究中,基于政策的作用路徑和績效考核指標分解水平變量、流量變量與輔助變量,取得了良好效果[17-18],本文也遵循這一思路。圖4中以防疫物資進口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儲備供給速度、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縮減民用供給速度、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作為存量(水平變量);以防疫物資進口供給速度增長速率、防疫物資儲備供給速度增長速率、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增長速率、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增長速率、防疫物資縮減民用供給速度增長速率作為相應的流量變量;以綠色通道型進口支持政策強度、稅費減免型進口支持政策強度、資金補貼型增產支持政策強度等12個變量作為輔助變量。模型中涉及的主要參數(shù)及方程如表2所示。
圖4 流量存量
表2 主要參數(shù)變量及方程
續(xù)表(表2)
考慮到危機狀態(tài)下國民經濟動員的首要目標是實現(xiàn)極短時間內的極大化超常供給,因此其仿真的作用時間不應過長,結合傳染病防治規(guī)律和應急管理問題特點,選取一個月的時間作為分析范圍。因此,雖然從持續(xù)性角度可調配利用的資源數(shù)量存在上限,決定相應的物資供給速度應有臨界值,但是在短時間內可以不考慮這個上限和臨界值。我們在表2中設置的主要參數(shù)方程即遵循這一理念。
1.系統(tǒng)邊界檢驗
本文在確定系統(tǒng)邊界之前,查閱了眾多國民經濟動員超常供給和政策工具方面的文獻[2-4,10,13]和資料[5,19],篩選了不同維度的評價指標,從而初步確定了模型邊界,并構建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通過對國民經濟動員超常供給相關研究中指出的動員潛力來源與路徑進行對比[10,13],確定穩(wěn)重的變量是系統(tǒng)的重要變量。此外,該系統(tǒng)模型影響路徑闡述明晰,說明邊界界定合理。
2.量綱一致性及積分誤差檢驗
本文利用VENSIM軟件自帶的檢驗模型量綱一致性功能,對所構建模型中的16個水平變量和12個輔助變量的量綱進行檢驗,均顯示“Model is OK”,說明量綱一致。模型中步長間隔的長短對模擬曲線的顯示非常重要,積分誤差檢驗可以用來分析模型中步長間隔設置是否合理。本文所構建的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將時間跨度設置為2020年2月,共計1年,時間間隔為0.031 25月,結果如圖5所示,模擬曲線平滑,模型時間間隔合適。
圖5 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模擬仿真
3.歷史性檢驗
歷史性檢驗是指將模型運行得到的仿真數(shù)據(jù)與歷史實際數(shù)值進行比較,分析偏差度。由于其他渠道物資供給速度數(shù)據(jù)不易得,本文考慮生產供給速度模擬值和實際值的差距。按照相關度檢驗方法,0.7~0.9之間代表高相關,計算可得國民經濟動員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的相關度大于0.7,考慮到生產供給統(tǒng)計口徑包含一定程度增產數(shù)據(jù),實際值必定大于模擬值,可認定本文構建的SD模型有效且擬合效果較好。
表3 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的模型檢驗
本文的控制變量大類可劃分為進口供給支持政策力度、儲備供給支持政策力度、生產供給支持政策力度、增產供給支持政策力度、壓縮民用供給支持政策力度五類,每一類下的細分控制變量如表4所示。其中,每一類支持政策力度代號中的第二個字母是按照供給型(supply)、需求型(demand)和環(huán)境型(environment)工具類型維度進行劃分的結果。
表4 控制變量參數(shù)分類
本文以2020年2月1日為起始時間進行模擬,在模型初始時,將防疫物資進口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儲備供給速度、防疫物資生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增產供給速度、防疫物資壓縮民用供給速度的初始值分別設置為30萬只/天、30萬只/天、966.6萬只/天、468萬只/天、10萬只/天(2)生產、增產數(shù)據(jù)為國務院、發(fā)改委公布的官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進口、儲備、壓縮民用數(shù)據(jù)為咨詢相關領域專家的預估數(shù)據(jù)。。本文所選取的政策文本是2020年2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層級公開發(fā)布的政策文件,使用“疫情防控”AND(“綠色通道”O(jiān)R“項目審批”O(jiān)R“減免”O(jiān)R“補貼”O(jiān)R“專項資金”O(jiān)R“政府回購”O(jiān)R“政府兜底”O(jiān)R“運輸”O(jiān)R“使用指南”O(jiān)R“合理使用”O(jiān)R“監(jiān)督”O(jiān)R“企業(yè)派駐代表”O(jiān)R“企業(yè)派駐員”O(jiān)R“復工復產”O(jiān)R“轉產”O(jiān)R“擴大”)的檢索策略,從北大法寶數(shù)據(jù)庫檢索已公開的政策文本,再根據(jù)文本涉及內容進行篩選分類,檢索時間范圍分別為2020年2月1日—2020年2月15日和2020年2月1日—2020年2月29日。表5為兩次檢索結果的具體情況。由此,仿真參數(shù)標量的current值分別取JS1=1.27,JE2=1.25,WS1=1.3,WS2=1.33,ZE1=1.38,ZE2=2.08,ZS3=1.42,ZD4=1.26,ZD5=1.3,ZD6=1.21,YD1=3.2,AS1=1.46。
表5 細分政策類型檢索結果
1.不同政策強度模擬仿真
在現(xiàn)有控制變量取值作為初始組的前提下,分別加大政策強度至原來的2倍、3倍,得到兩組實驗數(shù)據(jù)與初始組進行對照??芍煌邚姸人鶎膭訂T潛力(防疫物資供給速度)不同,政策強度越高,動員潛力越大。由仿真數(shù)據(jù)計算可得,不同類型的動員潛力來源受政策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壓縮民用供給>儲備供給>增產供給>生產供給>進口供給,如圖6所示。
圖6 不同政策強度模擬仿真結果
在既有的國民經濟動員鏈與動員潛力研究中,學者們從動員鏈彈性和動員潛力評估兩個方面對導致動員潛力來源受政策影響程度不同的決定因素展開研究[10,20],從而探尋動員鏈的資源供給機理。由仿真結果可以初步推測,在防疫應急初期,壓縮民用供給、儲備供給和增產供給3個渠道的動員鏈彈性,相比與生產供給和進口供給更高。
由此可知,一方面,政府在擬采取特定動員政策挖掘動員潛力時,應綜合考慮特定類型供給速度受政策影響難易程度的大小,如進口供給渠道需要配備的動員政策力度高于生產供給渠道,儲備供給渠道需要配備的動員政策力度高于壓縮民用供給渠道等;另一方面,政府在危機管理早期,尤其是應對傳染病防治規(guī)律對響應速度的超高要求[11-12],在制定政策時可以從政策響應程度高的供給渠道發(fā)力,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2.不同供給來源模擬仿真
按照初始組的仿真數(shù)據(jù)進行細分,在動員開始初期,各供給渠道重要性占比順序為:生產供給(64.16%)>增產供給(31.15%)>儲備供給(2.00%)>進口供給(1.99%)>壓縮民用供給(0.70%),隨著政府不斷采取動員政策和手段,到動員成熟期,各供給渠道的重要性占比順序已經調整為:生產供給(61.58%)>增產供給(32.39%)>壓縮民用供給(2.72%)>儲備供給(2.15%)>進口供給(1.16%),如表6所示。
表6 初始組仿真數(shù)據(jù)基本情況
由此可知,在整個防疫物資的超常供給中,生產供給和增產供給是兩個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動員政策的重中之重。依據(jù)危機管理和國民經濟動員經典理論,對重點動員潛力來源不僅需要明晰機理、挖掘潛力,而且需要針對可能導致其動員鏈中斷的特殊事件制定應急預案,必要時開展演訓演練[4,21]。此外,結合疫情防控規(guī)律,初期的動員政策兼顧發(fā)揮儲備供給和進口供給渠道的重要作用。隨著防疫和動員時間的推進,需要對壓縮民用動員政策給予更高關注度。
3.不同政策類型模擬仿真
這里在現(xiàn)有控制變量取值作為初始組的前提下,分別加大供給型政策工具整體強度、需求型政策工具強度、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強度至原來的2倍,得到3組實驗數(shù)據(jù)與初始組進行對照,如圖7所示。
圖7 不同政策類型模擬仿真結果
與創(chuàng)新政策、環(huán)境政策等其他類型政策不同[14-15,22-24],在國民經濟動員政策領域,供給型政策工具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影響更顯著,環(huán)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影響幾乎相同。由此,為了在更短時間內取得更大效果,國民經濟動員政策應首先從保障運輸效率、設立綠色通道、解決企業(yè)問題、提供資金補貼、減免企業(yè)成本等容易產生直接影響的方面入手。
本文在研究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影響時,采用了系統(tǒng)動力學方法,首先進行影響機理的分析,其次通過因果關系圖明晰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繪制流量存量圖和設置主要參數(shù)方程,建立相應模型,最后通過VENSIM軟件進行仿真模擬。
實證研究結果證明,現(xiàn)有的國民經濟動員手段對于提升防疫物資的超常供給速度具有顯著作用,且在現(xiàn)有的動員潛力來源中,生產供給渠道和增產供給渠道最為重要,其次是壓縮民用供給渠道、儲備供給渠道和進口供給渠道。
對于針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而制定和采取的國民經濟動員政策,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第一,政府在擬采取特定動員政策挖掘動員潛力時,應綜合考慮特定類型供給速度受政策影響難易程度的大小(即壓縮民用供給>儲備供給>增產供給>生產供給>進口供給),越是不容易受政策影響的供給渠道,越要配備更高強度的支持政策;第二,生產供給和增產供給是兩個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動員政策需要持續(xù)關注的方向。同時,結合疫情防控規(guī)律,初期的動員政策更應注意兼顧發(fā)揮儲備供給和進口供給渠道的重要作用。隨著防疫和動員的時間推進,需要對壓縮民用動員政策給予更高關注度;第三,供給型政策工具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速度的影響更顯著,環(huán)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影響幾乎相同。由此,為了在更短時間內取得更大效果,國民經濟動員政策應首先從保障運輸效率、設立綠色通道、解決企業(yè)問題、提供資金補貼、減免企業(yè)成本等容易產生直接影響的方面入手。
國民經濟動員政策對防疫物資超常供給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合作系統(tǒng)過程,由于數(shù)據(jù)可得性原因的限制,本文僅選取了供給速度這一最主要的效果指標進行衡量。事實上,防疫物資超常供給的整體績效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對象,這里不僅僅包括速度,還包括質量(合格比率)、成本(供給單位資源所需投入的成本),以及復員難度(由危態(tài)下的超常供給恢復到常態(tài)下的正常供給所額外耗費的成本與時間)。以上將是我們今后深化研究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