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華
[摘? ?要]為了培養(yǎng)能適應國際化發(fā)展的未來公民,日本從2002年開始將綜合學習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制定并完善了學習指南綱要。綜合學習聚焦于生存力,內容貼近兒童生活,主題豐富,頗具特色,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日本的探索經驗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即要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注重跨學科融合學習,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持,實施發(fā)展性多元評價。
[關鍵詞]綜合學習;生存力;跨學科;多元評價
2017年,我國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不僅強調綜合實踐的必修課程屬性,還將課程起始年級從三年級調整為一年級,體現了國家層面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日漸重視[1]。而日本早在1998年就設置了“綜合學習時間”,并于2002年將其納入正式的教育課程,在小學三年級以上開設綜合學習課程,平均每周兩課時,每學年約70課時[2]。經過二十余年的發(fā)展,日本目前已形成了完備且富有特色的綜合學習課程,其目標、內容和特色均值得研究與借鑒。
一、 日本小學綜合學習的目標與內容
1.日本小學綜合學習的目標:生存力、發(fā)展力
日本小學綜合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力”,包括主動與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習得學習方法與思考習慣、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日本文部科學省希望學校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綜合學習,打造和發(fā)展自己的特色。
2.日本小學綜合學習的內容:生活化、兒童化
日本文部科學省雖然將綜合學習納入正式課程,卻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學習內容和教材,在實施路徑和方式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學校擁有綜合學習課程開發(fā)的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特點編寫教材。其課程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主題。
(1)現代社會的四大主題
一是國際理解教育。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國際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國內外文化的差異,以促進學生對世界各國不同歷史傳統的理解和尊重,培養(yǎng)“多元文化”價值觀。
二是信息教育。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除了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理解、選擇、整理、創(chuàng)造、發(fā)表等基礎能力外,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使用信息設備的能力。
三是環(huán)境教育。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注重學生與自然、與社區(qū)的各種體驗活動。學校通過開展跨學科的環(huán)境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理解,引導學生自覺保護自然環(huán)境,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麗環(huán)境的實踐能力。
四是健康教育。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飲食觀念、體育鍛煉習慣、安全防護技能等,重視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指導。學校將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安全、有活力的生活習慣。
(2)基于學生興趣的主題
一是義工教育。日本小學結合學情和本地區(qū)實際狀況,在綜合學習中開展義工教育,以知識理解為前提,以活動體驗為核心,包括教育義工、環(huán)境義工、地區(qū)義工、國際義工等。
二是自然體驗活動。日本小學注重在自然體驗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岡山縣的津山農業(yè)小學校通過帶領學生親身體驗農田種植和野外活動,促進學生與所處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親密融合,從而提高環(huán)保意識,同時磨練意志,訓練生活技能。
三是學生自選主題。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鼓勵學生研究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主題。學生可以自由確定研究主題和研究動機,自己探索具體的研究方法,并將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學生要與家人或同伴分享研究感想,并列明研究過程中參考的文獻和致謝。如暑假的自由研究,手工制作類包括制作手工皂、刺繡等;歷史文化類包括研究中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和同時代日本歷史對比等;物理科學類包括美食機器人、垃圾發(fā)電的利用等;日常觀察類包括觀察雞蛋孵化過程、手繪天空的星座等;社會責任類包括探討環(huán)境問題導致氣候變化、對新冠肺炎的研究等。
(3)結合地域特色的主題
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通常結合地域特色,將自然、文化、產業(yè)、社區(qū)生活等作為研究主題。例如,京都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xiāng),也是日本的文化象征之地,“古都京都的文化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京都的小學結合京都文化特色,將綜合學習主題定為“京都文化與京都隨筆”,以古城的過去與現在作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京都為什么被稱為“平安京”,其中“平安”反映的是城市風貌還是傳統禮儀,促使學生思考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碰撞之下發(fā)生了什么,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日本地域文化的自信。
二、日本小學綜合學習的特色:
問題式、跨學科、多樣化
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不是一種課外活動,而是利用教學時間實施的正式課程,是聚焦生存力,注重問題式的體驗學習、跨學科學習、多樣化評價的綜合課程。
1.聚焦生存力的學習
“生存力”是日本教育的核心理念[3]。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善于立足現實問題,聚焦生存力,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能力。例如,日本為適應日益國際化發(fā)展的需要,提出了“國際理解教育”,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適應未來國際社會的生存力;為緊跟國際社會發(fā)展的潮流與趨向,適應信息化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出了“信息教育”;針對資源貧乏、國土面積狹小的國情,為保護好環(huán)境,保證未來有足夠的生存空間,提出了“環(huán)境教育”,以增強學生關心環(huán)境、奉獻社會的意愿;針對日漸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兒童缺乏運動等問題,提出了“健康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體魄,加深其對老齡化社會的理解。
2.注重問題式的體驗學習
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進行細致觀察與深入思考。例如,日本的小學每天中午會給學生發(fā)一盒牛奶,學生在喝完之后將牛奶盒洗干凈,然后將其整齊地放入回收箱,這種現象已司空見慣。而教師會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一習以為常的舉動,比如:為什么要回收牛奶盒?回收的牛奶盒去了哪里?我們怎樣通過回收來保護環(huán)境?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開始主動尋找答案,開展獨特的“研究牛奶盒的綜合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確定研究課題并制定研究計劃;開展問卷調查,進行實地采訪;整理收集到的有關回收牛奶盒的資料,并進行數據處理,撰寫研究報告;在班級展示成果,將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與成果編輯成小冊子。
3.超越學科框架學習
日本的綜合學習鼓勵學校打破各學科間的壁壘,綜合各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開展實踐活動。以“未來都市”主題活動為例,各學科共拿出19課時合作開展“綜合專題研討”。例如,語文學科利用一節(jié)寫作課,讓學生書寫“體驗老年人生活”后的感受;綜合學科利用三節(jié)課,分別引導學生進行關于退休年金、保障制度、健康制度的探討。各學科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通力協作,在熟悉的情境、快樂的氛圍中,激勵學生發(fā)現問題,主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調查能力、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日本文部科學省很重視綜合學習,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各個政府部門為綜合學習提供支持的內容和聯系方式。例如,外務省提供有關國際理解教育的教材和講師派遣服務;法務省提供有關人權等課題資料和防止藥物濫用等講座服務;公園綠地管理中心提供動植物管理工作體驗、清掃工作體驗和小賣部工作體驗等服務[4]。國家層面在對綜合學習的重視以及使之制度化方面,為地方政府做了表率,日本各地方政府也將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公共資源投入支持服務[5],共同助力學??鐚W科、跨領域開展綜合學習。
4.多樣化的評價
日本小學綜合學習的評價方式豐富多樣,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互評,還有活動作品的量化評價,能客觀評估學生參與活動的狀況。如日本愛知縣的“綠色作戰(zhàn)計劃”和“波斯菊戰(zhàn)略”[6],讓學生走上街頭,在綠色作戰(zhàn)活動中,張貼廣告500張,發(fā)放垃圾袋2000個;在波斯菊環(huán)?;顒又?,種植波斯菊50株,修復民俗柵欄20家。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為美化家鄉(xiāng)環(huán)境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類似這樣的綜合學習活動,將日本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細分為具體的研究主題,教師通過量化的目標,開展多維度評價,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大大提高了活動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日本文部科學省則對教師在綜合學習活動中的組織、管理、策劃、跟蹤、指導能力進行評價,以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保證綜合學習真正發(fā)生,同時也根據“全國學力·學習狀況調查”情況,督促學校不斷提升實施綜合學習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三、思考與啟示
與日本相似,我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沒有統一的教材,各地各校的課程開發(fā)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日本小學綜合學習的有效經驗和做法,能給我國行進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帶來思考和啟發(fā)。
1.學習目標: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近年來,我國各地各校在課程開發(fā)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但很多教師在編寫教材時感覺難度較大,不知如何下手。對此,教師可借鑒日本學校的做法,注重綜合學習教材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基于學生的生活世界設計教材,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實際問題,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例如,結合疫情防控的現實情境,學??梢越M織開展以“戰(zhàn)勝疫情”為主題的綜合實踐研究,設計創(chuàng)意任務群,引導學生編寫抗疫歌曲、畫宣傳畫、擬寫標語、撰寫接種疫苗宣傳詞、制作公益廣告短片等,以加深學生對疫情及其防控的認識。這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研究,更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思考與行動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2.教學內容:注重跨學科融合學習
要基于校情與學情,合理整合并有效利用課程所需要的多種資源。以“垃圾分類”主題活動為例,教師首先和學生一起設計了研究問題。
(1)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標準是什么?中山市的生活垃圾是怎樣分類的?
(2)垃圾填埋和垃圾發(fā)電等不同的處理方式對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怎樣才能使生活垃圾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3)中國的其他城市或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是怎樣處理垃圾的?你從他們的垃圾分類案例中獲得了什么啟示?
圍繞上述問題,綜合實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中山市垃圾發(fā)電廠,對環(huán)衛(wèi)工人、發(fā)電廠進行實地采訪,深入了解垃圾的“前世今生”;數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尋找其他城市和國家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數據的對比分析;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設計校園的垃圾分類箱和標語表現形式;勞動技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校園和家庭的垃圾進行分類;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為垃圾分類設計方案和標語內容。如此,學生融合應用各學科知識,使“垃圾分類”變得清晰可見。如學生給當地環(huán)保局寫信,陳述其設計方案,并建議在每類垃圾桶上都貼有明顯易懂的標記,以方便市民分類。當學生心懷社會,萌發(fā)服務社會的美好愿望,并付諸實際行動時,綜合實踐學習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3.活動指導:提供適時的學習支持
綜合實踐活動雖然強調教師要隱身幕后,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正中央,但學生研究的每一步進展,背后都應有教師教育智慧的參與。以“了解種植文化”綜合實踐活動為例,教師以明代詩人高啟的《韭》“芽抽冒余濕,掩冉煙中縷。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導入,融合文學和農學知識,讓學生在詩意中體會古人對于植物培育的用心和諳熟,思考人類與糧食的關系。學生在農田中收割稻谷,灑下汗水,親身體驗“粒粒皆辛苦”以后,主動拍攝節(jié)約糧食的小視頻,制作有關節(jié)約主題的海報,創(chuàng)作有關節(jié)約的標語,撰寫學習強國的“節(jié)約糧食”征文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節(jié)約。而當學生在拍攝和剪輯視頻中遇到技術難題時,信息技術教師及時提供技術支持;當學生苦惱于如何圖文并茂地呈現標語時,美術教師適時提供優(yōu)秀作品啟發(fā)創(chuàng)作……不同學科的教師充分發(fā)揮了各自學科的特色,達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4.教學評價:實施發(fā)展性多元評價
日本小學的綜合學習將目標具體化、評價指標量化,使學習目標和評價指標相對應,從而有效促進學習的真正發(fā)生。相比較而言,我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規(guī)定了總目標和學段目標,需要教師在活動實施中對其進行細化和具體化。例如,教師結合中山市小欖鎮(zhèn)被譽為“中國菊花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了設計“走近欖菊”綜合實踐活動,以“欖菊與環(huán)境”“欖菊與詩歌”“欖菊與藝術”“欖菊與科技”為子課題開展研究,并對應學習目標,創(chuàng)建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電子檔案袋等發(fā)展性多元評價,具體包括學生的參與態(tài)度、發(fā)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資料搜集與整理的能力、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評價示例如下。
學生A:這次菊花嫁接實驗失敗了,我感到非常遺憾。為了避免下次失敗,我要更加努力。
教師:找到失敗的原因了嗎?請認真思考為什么實驗結果與期待有差距,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我們可以去請教專業(yè)人士,學習正確的嫁接方法。希望下次實踐成功,思考的內容更出色。
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仍處于改革的初期,日本綜合學習所經歷的變革與發(fā)展很多也是當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難點所在。因此,有必要結合國情和各地各校的學情,有選擇地借鑒日本的經驗,由政府主導搭建平臺,跨越社會資源和學校課程對接的鴻溝,打破各學科間的壁壘,打造專職的綜合實踐教師隊伍,構建合理的綜合實踐學科評價體系,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2]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コード[EB/OL].https://www.mext.go.jp/a_menu/other/data_00002.htm.
[3]秦東興.體驗活動:日本中小學生“生存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17,39(11):76-80.
[4]文部科學省初等中等教育局教育課程課.「総合的な學習の時間」応援団のページ.[EB/0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sougou/syokatsu.htm#a13.
[5]李昱輝.日本綜合學習嬗變、特征與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19,41(1):61-68.
[6]李偉.日本學校鄉(xiāng)土德育的特色及經驗借鑒[J].教學與管理,2019(18):122-124.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