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
伊莎白·柯魯克(Isabel Crook),加拿大人,1915年出生于中國成都,著名人類學家、國際共產(chǎn)主義者,新中國英語教學的拓荒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專家。她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土地革命和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時期,著有《興隆場—抗戰(zhàn)時期四川農(nóng)民生活調(diào)查(1940—1942)》(與俞錫璣合著)、《十里店—一個中國村莊的革命》和《十里店—一個中國村莊的群眾運動》{與丈夫大衛(wèi)·柯魯克(David Crook)合著}等作品,以樸實清新的文筆向世界介紹中國。1948年,伊莎白夫婦受中國共產(chǎn)黨邀請,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為中國培養(yǎng)外語外事人才。從此,半世風華,投入中國英語教育事業(yè)。200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伊莎白教授“終身榮譽教授”。2008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授予伊莎白教授“名譽博士學位”。2014年,伊莎白教授榮獲中國“十大功勛外教”。2018年,伊莎白教授被授予“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稱號。2019年,伊莎白教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
世紀選擇,情種華夏
一百多年前,兩位年輕的加拿大傳教士不遠萬里、遠渡重洋來到四川,他們就是伊莎白的父母。1912年,父親饒和美任華西協(xié)和大學教育系主任;母親饒珍芳在四川傾盡全力辦教育,幫助創(chuàng)建蒙臺梭利幼兒園和成都弟維小學。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成都四圣祠教堂對面的房子里,父母為她取了個中文名字—饒淑梅,希望她善良淑美,頑強如梅。1928年,為了使她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將她送回加拿大上學。1938年,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碩士畢業(yè)后,重返成都。
回到中國,伊莎白就去四川雅安地區(qū)漢源縣彝族山村、阿壩理縣嘉絨藏羌山村做人類學社會調(diào)查,成為最早走向藏區(qū)的西方女人類學者之一。她攀蜀道、蕩溜索,在陡峭的山路間行走,一路充滿艱險。她和農(nóng)民一起吃飯、勞動,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感受到被信任的幸福。抗戰(zhàn)時期,伊莎白和同伴俞錫璣一起投入了四川省璧山縣鄉(xiāng)村建設(shè)項目。1940年—1942年,她們對興隆場村的1,500戶人家進行挨家挨戶的田野調(diào)查,用日記的形式,客觀記錄了有關(guān)當?shù)貧v史沿革、政治、經(jīng)濟、婚姻、婦女、法律訴訟、民間信仰等方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鮮活事例。
1942年,伊莎白與1935年加入英國共產(chǎn)黨的英國皇家空軍的大衛(wèi)·柯魯克結(jié)婚。隨后,他們投身于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1946年,退伍后的伊莎白,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攻讀人類學博士,但她心中所想依然是那時積貧積弱的中國。
1947年,柯魯克和伊莎白持英國共產(chǎn)黨介紹信,以國際觀察員的身份來到中國晉冀魯豫解放區(qū)武安縣的十里店村,觀察和記錄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土改復查的整個過程。他們與村民們熱情交談,一起勞動、一起生活,聽不懂的時候,就連說帶比畫。他們用筆、打字機和照相機對一個中國村莊土改全過程做了生動、翔實、完整的記錄。他們傾注大量心血,用這些材料共同寫成了《十里店—一個中國村莊的革命》(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記述了1937年—1947年的村史,于1959年在英國倫敦出版。20年后,詳實記述1948年土地改革全過程的《十里店—一個中國村莊的群眾運動》(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在美國紐約問世。這兩部著作,在海外引起了強烈關(guān)注,使西方人真實了解了中國的土改運動。
1948年,當十里店的調(diào)查接近尾聲時,王炳南同志代表中共中央邀請柯魯克和伊莎白留下來幫助新中國培養(yǎng)外語人才,他們欣然接受了邀請。那年夏天,柯魯克和伊莎白到石家莊西邊南海山的小村子,開始在葉劍英、王炳南直接領(lǐng)導的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即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自此之后的半個多世紀,他們教書育人,在新中國英語教育園地開拓和耕耘,與中國人民甘苦與共,結(jié)下世紀情緣。
扎根教育,風華時代
“別怕出錯,要有信心”,伊莎白老師的很多學生雖然已是耄耋老人,但仍然清晰記得老師的鼓勵。辦學之初,教材嚴重缺乏,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上課不敢開口。伊莎白就對同一年級的學生,按照聽說讀寫的不同水平進行編班教學,組織少數(shù)口語較差的學生單獨補課,循循善誘。她上課非常有耐心,既嚴肅認真又和藹可親,對答不出問題或答錯的學生從沒有不高興的表示。除了課堂教學,學習最活潑的時刻是晚飯后的散步時光,伊莎白帶著幾個學生邊走邊談話,討論最近看過的書,談論對某事的看法,邊走邊練習口語,每次約一個多小時。每每有學生面紅耳赤、語無倫次時,伊莎白總是溫柔而堅定地對他們說:“別怕出錯,要有信心。”在操場、在食堂、在昆明湖邊、在秋收勞動時,“試試,我會幫助你的”“不錯,說得很好,在學習方面該有點兒自信”“只有大膽講、多講,才能學會外語”,這些鼓勵的話語激勵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當他們走上講臺做教師后,也傳承著“讓學生樹立自信”的信條。
伊莎白關(guān)心學生,常常為他們解答思想、情緒上的困惑。據(jù)她的學生林?回憶:1954年初夏的一個傍晚,在紫竹院公園的一條小溪旁,有近十位同學即將赴羅馬尼亞、瑞典、丹麥、芬蘭等國轉(zhuǎn)學小語種,有些同學想不通“半路出家”去學小語種。伊莎白講了許多學小語種的重要性。她說:“……正是因為你們有了英語基礎(chǔ),國家才把你們送去學駐在國語言,為的是更快培養(yǎng)外事干部。中國的國際地位一日千里,同中國建交的國家越來越多,這樣就理解你們?nèi)W習小語種的重要意義了,一個外事干部如能當‘雙槍手該多好呀!”一段簡短又語重心長的講話讓大家頓時開竅了,全場情緒沸騰起來。伊莎白讓班干部帶大家唱校歌,“人民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歌聲在月光下劃破了長空。
“她時刻關(guān)心、幫助別人,把全組團結(jié)得像一個人?!币辽桌蠋煹暮脦孜粚W生,后來成為她的同事,都這樣由衷贊賞她。伊莎白是口語教學的主要設(shè)計者、組織者和帶頭人,表現(xiàn)出充分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她對教學全心全意的投入贏得了全組的信任和擁戴。原本口語課以“情景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學生上課前已經(jīng)拿到對話材料。但伊莎白一開始就堅定反對預發(fā)口語材料,她認為這會讓學生形成死摳生詞和語法的不良學習習慣。為此,她引導教師們討論,統(tǒng)一認識,決定上課之前不預發(fā)材料,使學生在上課時集中精力觀察和傾聽教師示范的情景對話。在沒有任何電教器材的情況下,在整個年級100多名學生面前重復示范表演這些對話,伊莎白用她那輕美柔和的嗓音,投入地一遍一遍演示,慢慢地學生的口語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她的投入精神、探索精神,是對青年教師最有力的榜樣示范。有的老師說:“伊莎白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學生耐心教導,她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對著這面鏡子我們總感到自己的不足,總想著應該做得更好一些。”
伊莎白和柯魯克把全部的知識和才華、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無私地獻給了新中國的外語教育事業(yè)。他們教過的學生分布在中國外交、文化教育、新聞出版、金融法律等領(lǐng)域,遍布世界五大洲,是名副其實的“桃李滿天下”。
赤忱情誼,苦樂與共
“你們怎么樣,我們也怎么樣”,伊莎白和柯魯克一直這樣堅持著、實踐著。他們和參加土改工作隊的同志一樣,穿著解放軍的土布軍裝,在農(nóng)民家中睡土炕,端著碗蹲在村里門外的“飯場”上,和老鄉(xiāng)們吃著、談著,津津有味。十里店村的婦女做軍鞋支前是拿手活,伊莎白也跟她們學做軍鞋。她對農(nóng)民的針線活兒很感興趣,還細心觀察婦女織的方格花布,詢問有幾道工序。十里店人也不把柯魯克夫婦當“外國人”,而是親如兄弟姐妹。
1956年,伊莎白和柯魯克被教育部正式確立專家身份,可是他們認為這會損害外國教師和中國教師的關(guān)系,不符合國際主義精神,反對拿高于一般教師幾倍的專家工資,反對設(shè)立專家餐廳,要求天天去學生餐廳。五十年后的21世紀,還常聽我們的教師說起上學時和伊莎白老師一邊吃飯,一邊練口語的故事。三年困難時期,為和中國人民同甘共苦,他們提出把自己的專家工資減半,國家外專局和學校起初堅決不同意,但他們一再堅持,最后才確定將工資下調(diào)30%。這一調(diào),就是近二十年。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才重新恢復。
2008年5月15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授予伊莎白教授“名譽博士學位”。同年5月12日,伊莎白和筆者等一行四人出發(fā)從北京飛往多倫多,登機之前聽地勤人員說四川發(fā)生地震,成都雙流機場暫時關(guān)閉,伊莎白非常關(guān)切。當我們一落地多倫多,她對前來接機的國家外專局駐多倫多總代表劉永志先生道謝后,第一句話就問:“四川地震嚴重嗎?”得知當時傷亡人數(shù)已有8,000多人,伊莎白很震驚、傷心。期間,她每天關(guān)注態(tài)勢發(fā)展和救援情況,還去中國駐多倫多總領(lǐng)館進行悼念和捐款。
深情厚誼,守望相助
“我們的友誼要子孫萬代傳下去,世世代代保留這種友情”,柯魯克夫婦握著十里店村支書和村長的手說。從1947年來到十里店,他們工作生活在這片土地,與這里的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認為真摯的友情是坦誠相待、互相信任、堅貞不渝。柯魯克夫婦多次重訪十里店村,看望當年的老朋友。他們到學校的操場、教室走走看看,還聽了初中英語課和小學三年級語文課,表達了一定要辦好教育的期望。了解到當?shù)仫嬎€有困難,他們向河北省和邯鄲地區(qū)人民政府反映具體情況,后來村里有了一眼深水井??卖斂朔驄D在北京工作幾十年,始終沒有忘記與十里店農(nóng)民之前的深情厚誼,平時信件往來從未間斷。1986年,他們的小兒子柯鴻崗代父母訪問十里店村。村里的干部、鄉(xiāng)親到北京出差、辦事也來看望他們。2005年12月,伊莎白九十壽辰時,十里店村的干部和村民代表特意來北京送上全體鄉(xiāng)親們的祝福。2010年10月,“柯魯克同志誕辰百年紀念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fā)布廳舉辦,時任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長劉常珍也帶來了十里店鄉(xiāng)親的問候,對柯魯克同志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和無限的追思,并向伊莎白同志及其家人表示真摯的問候。
從教學崗位退下來后,伊莎白有時間繼續(xù)從事人類學研究,她多次返回西南重訪故人,補充調(diào)研材料。那里的發(fā)展變化一直牽動著伊莎白的心,她還設(shè)立了專門基金,用于資助當?shù)刎毨Ъ彝サ暮⒆由蠈W,并常年和這些孩子保持通信聯(lián)系。筆者在學校國際處工作時,每當收到這些孩子的信,伊莎白總是高興地和筆者分享。他們在信中匯報自己的成績,分析自己的進步原因、探討失敗的教訓,完全不是客套而疏遠,而是親切而溫暖;他們分享生活中的高興與苦惱,就如孫輩寫給祖父母的信件一樣。伊莎白看到這些信的時候格外喜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外國語大學“柯魯克夫婦獎學金”已經(jīng)資助了300多名學習成績優(yōu)秀、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
伊莎白的青春在中國農(nóng)村開始,她始終深情地關(guān)注著這片土地。在了解到一些地方村小學被撤銷合并到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的情況后,伊莎白表示了她的擔憂。她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寫信,呼吁保留村小學。十幾年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大量勞動力走進城市,鄉(xiāng)村建設(shè)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等民生問題上,資源不夠、人才不足、資金缺少問題更加突出。伊莎白擔心城市化進程太快,對鄉(xiāng)村發(fā)展關(guān)注不夠,認為城市和鄉(xiāng)村應該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后來,“城市化”的提法被“城鎮(zhèn)化”的提法取代,伊莎白對此非常高興。在2010年的新春佳節(jié)前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了長期參與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的外國老專家,并與他們親切交談。伊莎白在會見中就農(nóng)村社區(qū)建設(shè)和中國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發(fā)表看法、提出建議。溫家寶總理對伊莎白的發(fā)言表示了肯定,指出城鎮(zhèn)化加快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定會研究好、解決好。在回程的車上,伊莎白格外興奮,非常高興,溫總理對農(nóng)村的了解和發(fā)展的關(guān)心,也讓她十分感動。
人性光輝,成長達觀
因工作關(guān)系,筆者有幸經(jīng)常和伊莎白及其家人保持聯(lián)系,時常折服于其人格魅力。她說:人要一直保持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好奇心。所以,93歲時她還在整理資料,學習發(fā)送E-mail、使用MSN。她說:每天至少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閱讀、烘焙等都可以。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退休后整理當年手稿,仍筆耕不輟。2018年12月,在103歲高壽時,她的新作《戰(zhàn)時中國農(nóng)村的風習、改造與抵拒—興隆場(1940-1941)》出版,這體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者、建設(shè)者、教育者全心全意投身事業(yè)的實干、開創(chuàng)精神。
伊莎白說:“一個人要總想著自己擁有什么,別總計較自己失去什么,這樣就總覺得自己很幸福?!彼f:“要堅持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運動”。八十多歲時,她依然喜歡冬天在頤和園的冰場滑冰;九十多歲時,她加入廣場健身操的行列,動作節(jié)奏上絲毫不落下風。她經(jīng)常和北外的鄰居們寒暄問候、家長里短,過著一個中國社會平凡老人簡單平常的晚年生活。就像她的妹妹笑著說的: “這里(多倫多)哪里是姐姐的家,她的家一直在中國?!彪m說是一句玩笑話,但她的家人早早就理解并尊重她扎根中國的選擇。
當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伊莎白的故事,好奇又感動,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預約采訪。伊莎白讓二兒子柯馬凱和筆者來選擇和婉拒。她說:“我沒有那么偉大,就是每次都選擇了中國,選擇留在自己喜歡的地方,選擇和喜歡的人民在一起?!笨墒?,我們知道,每一次選擇是那么不同尋常、勇氣十足。1938年,她選擇回到戰(zhàn)火紛飛的中國;1948年,她選擇留在無比艱苦的外事學校;1957年,他們拿著英國利茲大學的教職邀請,選擇留在中國;1966年,柯魯克先生已年近花甲,有了落葉歸根的想法,但他知道妻子更愛中國,他們再次留在了中國。
百年滄桑,當年亭亭少女如今已成為世紀老人,成為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伊莎白的選擇寫在中國發(fā)展的大地上,執(zhí)著、堅定、誠懇、仁愛。她在中國走過了自己一百多年的人生,這里,有她的家人,有她的事業(yè),有她的夢想,有她的鄉(xiāng)親。衷心祝福老人家繼續(xù)走下去,在中國,在家里,福壽安康。
參考文獻:
[1]李正凌,寧均維,應曼蓉.柯魯克夫婦在中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管貞.伊莎白與中國的百年情緣[J].國際人才交流,
2019(1):16-19.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