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莉萍,陳美玲,王悅,尹劍梅,卞月蕙,王芳
(上海市楊浦區(qū)中心醫(yī)院外科手術室,上海 200082)
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各類中晚期關節(jié)病及嚴重髖部骨折的安全、有效手段,能夠糾正關節(jié)畸形,重構關節(jié)穩(wěn)定性[1]。 但該手術切口較大,圍術期存在一定安全風險,若護理不當,可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加上疾病、手術操作、麻醉等刺激,患者易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影響術后康復進程[2-3]。 加速康復外科是指對圍術期患者實施具有循證醫(yī)學證據的護理措施,以減少應激創(chuàng)傷,加快術后康復[4]。 在骨折治療中,術后康復是決定患者能否恢復正常關節(jié)功能的關鍵,加速康復外科則能夠為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提供有利條件。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9 月于該院行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84 例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探討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策略的手術室護理的應用效果。 報道如下。
選取于該院行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84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需手術治療;均行單側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系統(tǒng)功能障礙;有其他影響自主活動的疾?。恍g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有嚴重精神疾病。 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同意,且研究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42 例。 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6 例; 體重指數 19.22~30.63 kg/m2, 平均體重指數(23.94±1.75)kg/m2;年齡 32~74 歲,平均年齡(57.43±5.27)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11 例,骨性關節(jié)炎15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0 例,其他6 例。 觀察組中男25 例,女 17 例;體重指數 18.73~30.89 kg/m2,平均體重指數(24.21±2.09)kg/m2;年齡 35~71 歲,平均年齡(58.06±4.67)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 13 例,骨性關節(jié)炎15 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2 例,其他3 例。比較兩組的各項一般資料,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具體如下:(1)術前。 術前1 d,協(xié)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全面評估其身體狀況,建立病例檔案;告知患者手術基本流程,做好術前準備; 術前 24 h 禁刺激性飲食, 術前 8 h 禁食,4 h 禁水,做好腸道準備;術前10 min 對患者進行簡單心理疏導。(2)術中。常規(guī)靜脈全麻,對術中輸液溫度、輸液量不做特殊要求,全程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范。 (3)術后。術后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協(xié)助患者取合適體位,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給予患者口服藥物鎮(zhèn)痛,24 h 后遵醫(yī)囑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根據患者主觀要求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
采用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策略的手術室護理,具體如下:(1)術前。 術前1 d,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狀況及基本情況,與患者溝通并了解其護理需求,從而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向患者詳細介紹術前準備、手術經過、術后恢復等內容,耐心解答其問題及疑惑,疏導患者情緒,改善其術前緊張、恐慌、焦慮等;術前24 h,評估患者營養(yǎng)狀況,進行營養(yǎng)干預,術前6 h 禁食,2 h 禁飲,術前2 h 給予患者葡萄糖口服,為其提供營養(yǎng)支持,不行腸道準備;術前30 min開始輸注抗生素, 術前10 min, 設置手術室溫度在27℃,術中手術室溫度維持在22~24℃,應用加溫設備烘烤手術床單、被子。 (2)術中。 采用靜脈全麻聯(lián)合硬腰外麻醉,不行胃腸減壓;以目標導向性原則控制術中補液量[補液量=80 mL×禁食時間(h)],補液、沖洗液均加溫至37℃左右, 維持患者體溫不低于36℃。(3)術后。術中出血量多、創(chuàng)傷應激大者需留置引流管;采取硬化外持續(xù)自主鎮(zhèn)痛, 手術切口局部浸潤麻醉,聯(lián)合音樂、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患者可耐受疼痛后停止藥物鎮(zhèn)痛;創(chuàng)口采用冰敷、加壓包扎等,減少出血量;指導患者盡早飲水及經口進食,術后24 h給予其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鼓勵患者進行腹部自主活動,促進腸蠕動;患者麻醉未消失前,對其患肢進行向心性按摩,麻醉完全清醒后,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訓練,術后24 h 內進行簡單的關節(jié)活動,24 h 后在護士或家屬協(xié)助下進行下床活動,48 h 后可進行拄拐行走。
兩組均術后隨訪1 個月。
(1)手術情況:記錄兩組術中體溫(記錄手術開始30 min、60 min、術畢時體溫,計算平均值)、圍術期總失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應激指標:術前、術后1 d,檢測患者的血清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血管緊張素(angiotensin Ⅱ, AngⅡ)水平。(3)患者出院前,采用牛洪艷等[5]制定的護理滿意度評價量表調查患者滿意度,共25 個條目,采用4 級(1~4分)評分法,包括護患溝通(6 個條目)、病房環(huán)境(2 個條目)、健康教育(5 個條目)、護理技術(12 個條目)4個維度,量表 Cronbach’sα 系數為0.984,評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4)統(tǒng)計兩組術后肺部感染、傷口延遲愈合、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如年齡、體質量指數、手術情況指標等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如性別、疾病類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中體溫高于對照組,圍術期總失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術中體溫(℃)36.05±0.77 36.72±0.68 3.762 0.000圍術期總失血量(mL)1219.35±262.04 955.34±176.47 5.416 0.000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2.85±0.62 1.41±0.36 13.017 0.000 10.47±1.89 7.64±0.75 9.020 0.000
術前,兩組的 NE、SOD、AngⅡ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的各項應激指標均優(yōu)于術前,且觀察組的NE、AngⅡ均低于對照組,SOD 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應激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應激指標對比()
組別 t 值 P 值 t 值 P 值 t 值 P 值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NE(ng/mL)術前 術后1 d SOD(U/L)術前 術后1 d AngⅡ(mmol/L)術前 術后1 d 45.65±5.38 46.71±4.96 0.939 0.351 129.13±14.25 97.44±11.34 11.277 0.000 35.519 26.562 0.00 0.000 61.85±7.35 63.30±8.63 0.829 0.410 106.83±11.68 131.59±10.45 10.239 0.000 21.123 32.655 0.000 0.000 110.46±13.71 112.24±15.02 0.567 0.572 254.30±24.65 194.12±20.78 12.097 0.000 33.049 20.696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中的護患溝通、 病房環(huán)境、健康教育、護理技術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對比[(),分]
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護患溝通16.58±2.96 20.47±1.68 7.407 0.000病房環(huán)境5.46±0.74 6.83±0.52 9.817 0.000健康教育12.32±2.82 16.57±2.33 7.530 0.000護理技術 總分9.06±1.41 11.39±0.15 10.649 0.000 43.42±4.54 55.26±4.30 12.271 0.000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髖部是機體進行一系列運動的中心,其承受壓力較大,易發(fā)生潛在勞損及關節(jié)疾病。 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是用髖部假體替換人體受損骨骼,以恢復髖部關節(jié)的結構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從而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6]。但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會加重患者應激反應,影響手術效果及預后[7]。
加速康復外科策略是通過各種途徑使圍術期患者器官功能趨于正常, 包括術前健康教育和營養(yǎng)干預、術中更好的麻醉和液體管理、術后早期康復等內容,能夠降低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應激及并發(fā)癥,達到加速康復目的[8]。血清NE 是一種神經遞質,具有自主神經系統(tǒng)介導作用,當交感神經系統(tǒng)感知到危險情況時,會大量釋放NE,導致皮膚血管收縮,增加心臟收縮力和速度;Ang Ⅱ是寡肽類激素, 參與血壓及體液的調節(jié),還可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兩者均為機體在手術、 創(chuàng)傷應激刺激下釋放的血液激素和因子。 SOD 是廣泛存在于生物體內的含金屬酶,其特殊的生理活性可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在維持機體氧化與抗氧化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大量合成可反映機體內環(huán)境狀態(tài)的穩(wěn)定。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中體溫高于對照組, 圍術期總失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下床活動、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NE、Ang 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SOD 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中的護患溝通、病房環(huán)境、健康教育、護理技術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術后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加速康復外科策略能減輕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應激反應,加快術后康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诩铀倏祻屯饪撇呗缘氖中g室護理通過術前全方位糾正患者不良認知,可減少其負面情緒的滋生,配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進一步緩解負面情緒,利于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9]。 常規(guī)護理中術前禁食水時間較長,患者易產生饑餓、口渴感,加劇應激反應,還可引起內環(huán)境失衡[10]。 而加速康復外科策略不主張術前徹夜禁食,通過縮短術前術后禁食水時間,并給予適當的營養(yǎng)支持,可防止饑餓引起的應激代謝?;颊咝g中體溫降低會影響體內藥物代謝速度, 延長術后麻醉恢復時間[11]。 加速康復外科策略提倡術中保溫和控制輸液量,可預防冷刺激,減少體溫喪失,進一步減輕應激反應。 圍術期采取靜脈全麻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鎮(zhèn)靜效果好、術后恢復快,可減輕患者心肺負擔和腸道麻痹,利于術后恢復[12]。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促進恢復的重要方法,可提高患肢肌力,避免關節(jié)粘連,降低并發(fā)癥率。但患者術后活動會受疼痛的影響,加速康復外科策略在術后不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 可避免導管所致的疼痛、出血,配合術后多模式鎮(zhèn)痛,增強鎮(zhèn)痛效果,進一步減輕手術及疼痛應激,促進傷口愈合及早期活動,改善預后[13-14]。加速康復外科策略考慮到患者情緒變化、生理功能等多方面的恢復,為其提供全面且針對性護理服務,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因此能夠獲得較高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策略的手術護理能夠降低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應激反應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其滿意度,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