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軍輝
[摘要] “共生語文課堂”以母語浸潤塑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為課程追求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年齡心理,在教師、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中,相互浸潤、共生共贏,達到生命的成長?;诠采砟睿瑯嫿ā罢f寫引領,讀寫共生”單元教學下的“問題探究式共生語文”課堂模式,旨在打造有張力、有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
[關鍵詞] 共生語文;單元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模式
共生閱讀教學強調(diào)站在學生立場,提倡閱讀教學的生長性、靈活性、和諧性、交往性,以文本理解為基礎、以問題探討為引導、以語言活動為主體,旨在實現(xiàn)師生、生生、言意、形式與內(nèi)容等多種教學要素共生。共生課堂追求共生共長,以活激活,諸元和諧。只有學生和教師處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使課堂更加精彩。
一、共生語文課堂的內(nèi)涵
共生語文課堂,遵循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在語言實踐中形成語言運用能力。我們理解的共生語文課堂有三個維度。首先是高度,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的互惠相長;著眼于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其次是廣度,課堂內(nèi)容涵蓋識寫、閱讀、表達、實踐。最后是深度,該課堂直指人的精神世界,關系到人的精神成長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建立。我們認為共生的本質(zhì)是互惠、共贏、相長。
1.言意共生,讀寫相長?!白衷~句篇”“聽說讀寫”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相輔相成,相生相長。識字寫字是基礎,為閱讀和習作做準備;聽說讀寫既為識字寫字提供具體語境,又提供了實操的訓練場。聽讀是語言的輸入,說寫則是語言的輸出,聽讀的質(zhì)和量直接影響著說寫的品質(zhì)。
2.主體共生,單元共生。單元共生包括教學活動主體(師、生)和文本之間的共生。首先是活動主體與文本的共生:教師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的解讀,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產(chǎn)生多樣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與文本建立多樣的聯(lián)系。其次是教學活動中各主體之間的共生: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利共生。教師的素養(yǎng)和能力決定教學的設計和形式,影響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學生的反饋又促進教師的反思和成長。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交流、思維相互碰撞、相互激勵著成長。
3.資源共生,延伸拓展。共生語文課堂是學校課程資源與校外課程資源共生的場。校內(nèi)的課程資源是有限的,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進度,大班的人數(shù),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而校外課程資源可以彌補以上缺憾。校內(nèi)習得方法,校外運用實踐,形成能力。在課程的延伸拓展中,教師、學生成長之樹變得更加豐盈。
4.環(huán)境共生,以“場”促生。共生單元(教師、學生及文本)以外所有因素綜合起來形成共生環(huán)境。共生單元在交流互動中形成一個學習的“場”,以這個“場”為中心,師生、生生之間互利共生。比如,班級文化的布置、師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積極主動小組討論等。
二、“說寫引領,讀寫共生”單元教學模式
單篇課文的碎片化教學容易導致語文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孩子們長期在窄小的語言框框里打轉使得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難以大步提升。因此,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組織單元內(nèi)容,采用雙線按單元組織課程內(nèi)容,即以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形成一條顯性的、貫穿全套教材的線索。它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地分布在各個單元,形成另外一條教材線索。這種雙線索的編排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亮點與特色,解決了一線教師面對教材時應該教什么和學生應該學什么的難題。對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整體意識,從單元整體出發(fā),厘清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在教材中呈現(xiàn)的情況,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既使語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實,又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在單元教學模式設計上,我們回歸教育原點:回歸母語,回歸兒童,以“用”促“學”,以“說”“寫”引領“聽”“讀”,構建“說寫引領,讀寫共生”的單元教學模式。該模式以“用”為目的,以廣泛的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延伸閱讀為途徑,打破篇章壁壘,重構教材文本順序,整合課外資源,綜合運用各種閱讀策略和教學方式。我們以教材單元為載體,以文帶文,以文帶整本書,以文帶實踐活動,進行一個階段的系列性教學活動。以“閱讀方法”“寫作要求”“口語表達”和“詞句運用積累”作為單元的說寫目標,在教學閱讀中注重“讀中悟法”“讀中學法”“讀中用法”和“讀中積累”,達到讀寫共生的效果。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訓練,扎實落實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
三、構建問題探究式共生語文課堂
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以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為依托,嘗試構建一個“共建”“共鳴”“共長”的語文課堂模式——“說寫引領,讀寫共生”單元教學模式下的“問題探究式共生語文課堂”。在教學設計上,我們從問題開始,因為“問”讓學習更有目的性,“問”能讓教學更有效率。而自主學習,提出問題,目標共建則作為每一堂課的“導”;以合作學習,探究問題,過程共鳴作為每一堂課的“習”;最后從分享實踐,延伸拓展,互助共長角度構建每一堂課的“創(chuàng)”,達到用“導”引“習”,借“習”推“創(chuàng)”。
導——在自主學習中提出問題,實現(xiàn)目標共建。教師充分利用課前預習、微課學習、課堂研討,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教師根據(jù)學情與學生一起有針對性地設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的目標“共建”,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習——在合作學習中探究問題,達到過程共鳴。采用交互式共生合作學習法,在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綜合運用互查法、接力法、組際評價法、圍圈傳、情境表演、切塊拼接法等交互式學習策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共鳴”的學習過程主要從如下方面著手。
“師生共鳴”。堅持激勵性教學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愛學、樂學、會學、善學,樂于師生之間的分享和交流。在互動生成的前提下,努力促進學生思維自主,促進學生思維真實,促進學生思維活躍。同時,學生的思維又激發(fā)教師思維創(chuàng)新,師生共鳴建構生成性共生課堂。
“生生共鳴”。教師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交流互動的課堂氛圍,讓課堂縈繞著輕松愉悅的氛圍,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可以有創(chuàng)新地加以嘗試,他們充滿個性的表達在這里都會得到尊重和掌聲。在這種交流互動中形成的學習的“場”,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孩子的思維,實現(xiàn)生生共鳴。
“生本共鳴”。結合單元主題進行延伸拓展,豐富課堂內(nèi)容,既兼顧課本內(nèi)容,又不拘泥于課本。教師努力在課堂40分鐘內(nèi)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興趣,既深入體會作者表達的觀點和情感,又超越文本,既“讀進去”,又“想開去”;逐步培養(yǎng)學生“生本共鳴”能力,即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創(chuàng)——分享實踐中延伸拓展,實現(xiàn)互助共長。根據(jù)教師的關鍵問題引導,學生在朗讀、思考、批注、小組討論的活動中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在語言實踐中獲得語感,在分享交流中實現(xiàn)共長,包括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生生之間的平等互助。在課堂評價標準方面,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建立起學習語文的能力,并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學生的潛質(zhì)和閃光點,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用開放的評價機制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