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離婚率的居高不下,部分學生的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巨變。父母離異給學生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觀察到了班內(nèi)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學習狀態(tài),號召班級同學對該生提供了幫助,讓該學生找到自信,更好地融入集體,并以此增加了班級凝聚力,在班內(nèi)形成了一股向上向善的合力。
關鍵詞:班級管理;特殊生轉化;離異家庭;互助成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9-0066-03
初入工作崗位,從“讀書不覺已春深”的學子成為“三尺講臺展芳華”的教師,我內(nèi)心常常惴惴不安,特別是得知自己要擔任班主任時,更少了幾分底氣。于我而言,班主任應該既能陪伴兒童細聽鳥語、醉聞花香;也能引領學子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我雖深知自己功力遠不及此,但工作三年,我以此為目標不斷努力著,在班主任工作中積累了點滴隨想,由此生發(fā)此文。
一、初遇,與眾不同那棵竹
從剛開始工作時,我便接手了現(xiàn)在這個班級,如今已是第三個年頭了。最早接觸學生們時,一個與眾不同的身影就吸引住了我的視線,他就像竹林里最細小的那棵竹子,孤獨地立在林子的一隅:胖乎乎的小陶子長相憨厚可愛,但是他的行為舉止卻與同學們格格不入,他太安靜了,同學們不欺負他、不幫助他,甚至都看不見他,他就這樣在班級里“隱身”了。面對這樣一個學生,如何讓他融入這個集體,如何讓他獲得快樂與進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針對這個問題,我思考過,也嘗試過:我在課上點他名回答問題,課間找他談心,課后陪他做作業(yè)……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將他帶回了家,那天,我才終于走近了他,真正認識了他。
那是四年級時的一個傍晚,小陶子又如往常一樣不愿意寫作業(yè),我又氣又惱,將他帶回了家。當他好不容易完成了作業(yè)之后,我爸爸給他盛了滿滿一碗飯,夾了一個大大的雞腿。這時,我分明捕捉到了他眼里的淚花。平時情感很少波動的他,究竟為什么會突然落淚呢?我想,了解了這個問題,也許就能叩開他的心門了。于是那天晚上,我把他送回了家。在和他外婆的交流過程中,我開始了解這個孩子,也慢慢地心疼起他來:他的母親在年少不懂事時生下他,不久就和他的父親分開了。他的父母都沒有選擇他,各自重新組建了家庭,于是他和年邁的外婆住在一起,一年也見不了父母幾次。
如果可以選擇,誰愿意讓自己成為一棵這樣的“竹子”呢?他從來沒有得到過,自然談不上付出;他從來沒有被需要過,自然談不上奉獻。他把自己封閉在陰暗的角落,不被注意。想到這里,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他的班主任,我能為他做些什么呢?我想,我或許可以變成陽光,灑進他灰暗的生活;又或許可以化身雨露,滋潤他的心田。
二、相伴,悄然拔節(jié)傲寒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用心靈育心靈,在被愛中學會愛,正是小陶子此刻最需要的。于是,我努力著……
(一)心手相牽,滋潤心田
要想打開小陶子的心門,先要解開他的心結。我首先聯(lián)系了他的父母雙方,將那天在我家發(fā)生的一切告訴他們。幾次促膝長談之后,孩子的父母也感受到了孩子內(nèi)心的不易以及自己對孩子的虧欠。于是,我建議他們每周至少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問問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讓我欣喜的是,在我和孩子的父母溝通后的兩天,孩子的外婆給我打來電話,語氣中是抑制不住的開心,她說今天小陶子的爸爸來看他了,給他帶了好些書,還承諾會經(jīng)常來看他。爸爸走了以后,小陶子別提有多開心了,手捧爸爸買的書,睡覺都放在床邊。電話這頭的我,也是心潮澎湃,這是一個內(nèi)心多么柔軟的孩子啊,用愛灌溉,他的心田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二)心意相連,生根關愛
叩開孩子的心門過后,我便更進一步地想要幫助他。于是,我尋著一個小陶子不在的時機,將他的一些事告訴了班里的孩子們。天真純潔的孩子不會以成人的什么“觀”、什么“法”來衡量世界,而是用他們最真實的情感、直覺來體味真、善、美,去播撒善意、幫助弱小。漸漸地,班里和小陶子玩耍的身影多了起來,小陶子的眼睛也亮了起來。我見時機差不多了,便在班里開了“介紹我的好朋友”班會,多么聰明善良的孩子們啊。大家高舉自己的小手,迫不及待地選擇與小陶子成為朋友。孩子們臉上洋溢的微笑,對小陶子的贊美,都是送給他最好的禮物。那節(jié)課,小陶子哭了,孩子們哭了,我也哭了。我想,被愛的幸福感一定在小陶子心中深深地扎根了吧!
(三)心靈相約,助力拔節(jié)
面對小陶子的改變,我一面欣喜,一面擔憂。我欣喜于他眼里有光,卻依然擔心他心中有傷。我想,此時我應該給予他充分的愛。于是,90后的我,便擁有了一個“兒子”:當他表現(xiàn)進步時,一定會有“媽媽”準備的熱騰騰的漢堡;當他參加活動時,一定會受到“媽媽”的表揚和鼓勵;同樣,當他犯錯時,也會受到“媽媽”特別嚴厲的批評。這些“特殊照顧”,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當有一次聽到他脫口而出的一句“媽媽”時,我內(nèi)心的激動實在無法言表,覺得一切都很值得。與此同時,我也努力保護他的被需要感:下課愛發(fā)呆的小陶子太適合幫我發(fā)本子啦,就做“班級作業(yè)收發(fā)員”吧;大掃除沒有勞動任務的小陶子,幫愛偷懶的張老師扔辦公室垃圾最好啦?,F(xiàn)在,小陶子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他也都是開開心心的。
小陶子是不幸的,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他同樣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許許多多愛他的人,并且學會了愛別人。此時的他,已不再是角落里孤單的那棵竹,而是即使迎風傲雪,也能勇敢拔節(jié)的翠竹。
三、成長,綠意滿園關不住
作為一名年輕班主任,在面對這樣一名特殊的學生時,我努力地改變他,幫助他融入班集體,希望給予他更多的溫暖。與此同時,我更欣喜于我和我們的班集體,在這件事情中得到的成長。
(一)以情動情,生發(fā)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