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著名作家莫言曾經說過:“我們可以往語言方面努力,怎么樣努力?個人必定找到自己的方式。無非離不開,第一是閱讀,第二生活,加一條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條就是反復地磨煉,如果再加一條就是從模仿開始?!笨梢娏曌髦心7碌闹匾?,也可以看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主題閱讀生成習作智慧的可行性。
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課文為依托,找到可用的例子,捕捉適合學生寫作的延伸點,引導學生向課本學習,先入格再出格,讓學生練筆有章可依、習作有法可循。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一下,我是如何捕捉寫作的延伸點,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的。
一、學習課文情節(jié)設置方法,讓故事波瀾起伏
課文《橋》的情節(jié)設置懸念迭出,結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充滿悲劇力量,營造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对诎亓帧穭t以反常的環(huán)境、人物言行和情節(jié)開頭,層層蓄勢和鋪墊,最后結尾出人意料,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很值得學生借鑒。
學習了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寫作“筆尖流淌的故事”,給學生提供了三組情境,要求學生圍繞一組環(huán)境和人物,構思一個完整的故事。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寫出情節(jié)的曲折起伏。有的孩子寫“月光下的村莊”,少年鐵蛋為了照顧重病的爺爺,小小的肩膀承擔了超出年齡的重量,送爺爺去醫(yī)院救治的時候可以說歷盡艱辛,情節(jié)設置符合實際又有一定波瀾,寫作效果不錯。還有的孩子在“少年與流浪狗”中寫到了少年陸天為了收養(yǎng)流浪狗朵朵,也是波瀾起伏。
但是還有一些孩子的情節(jié)設置缺乏波瀾,或者不符合生活實際。為了讓孩子學會設置合理又有波折的故事情節(jié),我為學生設置了一份學案,以少年陸天與流浪狗的故事為例,對情節(jié)進行了部分設置,讓學生補充描寫來推動情節(jié)的展開。孩子先在學案中完成內容填充,再進行修改,最后三次作文,很多故事就飽滿了、生動了、感人了。
以課文為例,在教師的引導下,加上反復的修改再創(chuàng)作,學生有了謀篇布局的意識,有了設置情節(jié)的技巧,作文情節(jié)更巧妙了,故事更耐讀了。
二、學習課文人物描寫技法,讓故事生動感人
學習《窮人》這一課,我有意識地跟學生一起對文中的人物心理描寫進行了多遍朗讀和深入的分析,讓學生體會課文用詞的生動,體會人物心理跟人物境遇的關系。同樣善良的一對夫婦,遇到同樣的事,心理描寫卻是不一樣的,桑娜柔軟猶豫,但善良的本能讓她做出收養(yǎng)孩子的決定,漁夫則更為堅定,明知生活會陷入更多的艱難,仍愿意收養(yǎng)兩個孤兒。經過多遍品析之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很多學生在寫人物心理、動作、語言的時候就有了更細致的揣摩,用詞生動多了。
在接下來的習作中,有些孩子能恰到好處地運用人物描寫技法了。當然,在初次習作中也出現(xiàn)了平鋪直敘,描寫不夠生動的情況,我在接下來的作文學案設置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補充人物描寫。
有課文做例子,孩子們的寫作更用心了,筆法更老道了,人物更豐滿了。
三、學習課文景物渲染方法,讓故事情景交融
學習《在柏林》這一課,我引導學生反復體會文中的兩個“靜”字,我讓學生在閱讀后思考第一節(jié)最后一句“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與文末“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兩處“靜” 字有何區(qū)別 。通過品析合作,學生明確了第一處“靜”字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結尾處的“靜”是攝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結尾句的這處環(huán)境描寫,一方面以“靜得可怕”渲染了人們極其沉重的心情與車廂內悲哀的氣氛;另一方面也激發(fā)讀者去思考。
在接下來的習作中,有些孩子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景物描寫了。有的孩子用“夕陽下,雪被照得透亮,透亮的雪花上印著黑乎乎的身影”這樣的景物來引出人物,推動情節(jié)。有的孩子用“冬日的黃昏,一個少年背著沉重的書包走在街上”這樣的景物來烘托有些蕭索的氣氛。學生筆下的景物開始和故事融為一體了。
當然,在第一次習作中,也出現(xiàn)了缺乏景物渲染或者景物與故事脫節(jié)的情況。針對這個問題,我在二次作文的學案設計中,給學生設置好了景物描寫開頭:“黃昏。車水馬龍的街頭。綠化帶的縫隙里,一雙可憐巴巴的眼睛怯生生地注視著過往的行人。許久,一只骨瘦如柴的小狗抖落身上的樹葉,艱難地爬了出來,向過路的行人搖動尾巴,或許它想討一點食物吧!”之后讓學生結尾也要寫景,且要呼應開頭,烘托人情之暖。第二次作文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課本是最好的范例,有很多可以捕捉的寫作延伸點,教師和學生一起找到這些延伸點,引導學生閱讀、背誦、積累、寫作,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會慢慢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