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男
“綜合與實踐”活動是小學數(shù)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它是由“知識中心”走向“經驗中心”的必然選擇,是從“分科學習”走向“綜合學習”的必然選擇。“綜合與實踐”活動有“問題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征。當下的“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存在著課程性質定位不準、課程價值認識不夠、課程資源不足、課程評價不當?shù)戎T多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課程內容仍然沒有脫離學科藩籬,課程組織仍然沒有突破課堂限制,課程實施仍然停留在問問答答、講講練練等層面上。農村小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必須在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學法指導上下功夫?!疤骄俊薄巴卣埂薄皯谩睉敵蔀楦吣昙墶熬C合與實踐”活動實踐的新常態(tài)。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的實施,不斷拓展數(shù)學學科的育人價值。
一、探究:創(chuàng)新課程的活動方式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指尖跳躍?!薄熬C合與實踐”活動首先是實踐的,其次是綜合的。作為數(shù)學教師,在“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探究需要時間,也需要空間。作為教師,要靈活安排教學時間,多方開發(fā)活動資源,建立健全的活動保障機制。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讓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有意義、有價值。探究式的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是一種回歸人本性的學習方式。
在“綜合與實踐”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把脈學生具體學情,包括了解學生現(xiàn)實需要、已有知識基礎等。要努力使“綜合與實踐”活動內容貼合學生經驗、生活,從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猜想、探究。借助探究,讓學生深入參與“綜合與實踐”活動。比如,“樹葉中的比”是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安排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比的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的,同時這部分內容也較為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需要從兩個方面著眼:其一,激發(fā)學生產生測量、計算、比較樹葉的內在需求,萌發(fā)積極猜想;其二,引導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展開自主性的分析、比較活動。比如,筆者在教學中,從學生采集的多種多樣的樹葉中,讓學生分小組選擇樹葉進行測量操作,在操作的基礎上,學生萌發(fā)初步的猜想。有的學生認為,樹葉的形狀與光照、施肥等外在的物理、化學因素有關,這是一種非數(shù)學的猜想;有的學生認為,樹葉的形狀與長、寬有關,這是一種直接的但沒有切入本質的猜想;有的學生認為,樹葉的形狀與長、寬的比值有關。圍繞數(shù)學猜想,學生以香樟樹葉長與寬的比值為參照,展開了“看樹葉猜長和寬的比值”及“看比值猜樹葉的形狀”等活動。這一豐富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擴大了學生的視界。據此,學生展開小組間的合作,他們將樹葉按照比值排列,從而獲得了對樹葉長、寬比值與樹葉形狀的感性的、直觀的認知。通過對其他樹葉長、寬的計算,佐證了數(shù)學猜想。這樣的認知,豐厚了學生的數(shù)感,活化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學生累積了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
著名數(shù)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基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探究是學生“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重要方式。在學生的“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適度介入,積極引導學生整合學科內知識,融合學科外的內容,從而助推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綜合與實踐”活動探究不僅蘊含生活味,而且蘊含數(shù)學味,飄散文化味。
二、應用:創(chuàng)新課程的實踐方式
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師生、生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綜合是“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思維方式,實踐是“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探索方式。在農村小學實施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要導引學生積極實踐,助推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在實踐應用中,學生能獲得享用一生的學習品質。引導學生的“綜合與實踐”活動,既要“全程”活動,也要“全員”活動,要讓學生廣泛地參與。
比如,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大樹有多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知識之后展開的,是對“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相關知識的鞏固和實踐應用。盡管“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中有許多實際問題,但這些實際問題多半是學生已經認識的數(shù)量關系。不少學生在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正、反比例關系時,往往將正、反比例關系式變形、演繹之后判斷。這樣的判斷活動過程還是一種間接經驗的建構過程。而“大樹有多高”這一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才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識的綜合性、實踐性應用,它依靠的是學生的直接經驗,解決的是學生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教學前,筆者讓學生準備了米尺、卷尺等測量材料。同時,對學生的實踐應用學習進行分組,以便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中,學生自覺進行分工,有的學生負責測量,有的學生負責記錄等。在商討測量的策略時,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建議。比如,在大樹旁豎米尺,測量米尺和大樹的影長,然后根據大樹、米尺、影子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再比如,在大樹旁豎米尺,然后將它們拍成照片,再將照片打印出來,根據照片中大樹和米尺的關系計算出大樹的高度等。有了這樣的活動設想,學生就展開了自主、能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為了讓實踐活動獲得應有的成效,學生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建議。比如,米尺和大樹應當平行,都垂直于地面;利用太陽光的照射,米尺和大樹應當在同一方位,應當在同一時間進行測量;有的學生認為,拍攝米尺和大樹照片時,應當站在它們的正面,只有這樣,人才是從同一個角度面對米尺和大樹等。正是通過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要點的友情提醒,才讓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像呼吸一樣自然。
應用學科知識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能讓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有效對接。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數(shù)學知識總是具體的活動中的知識,活動也應當是蘊含著數(shù)學知識的活動。在農村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許多“綜合與實踐”活動往往因為資源、素材、工具等的缺乏而擱淺。作為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掘資源、素材等,為“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開展建構良好的空間。
三、拓展:創(chuàng)新課程的綜合方式
“綜合與實踐”貴在實踐,重在應用,智在拓展。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應當具有研究的氣息。拓展與延伸應當是“綜合與實踐”活動的實踐常態(tài)。對學生來說,拓展不僅僅是廣度的拓展,更是深度的拓展?!熬C合與實踐”活動要突出綜合性,不僅關注學生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同時關注數(shù)學服務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罢n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熬C合與實踐”的魅力不在于答案本身,而是探索、實踐、拓展過程的精彩。
“綜合與實踐”活動既要讓學生動手,又要讓學生動腦。“綜合與實踐”活動是一種手腦協(xié)調認知、做思共生的具身認知。“綜合與實踐”活動不僅要引導學生在學科內進行整合,更要引導學生積極嘗試“跨界”,從其他相關學科、生活世界中汲取資源。比如,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的“蒜葉的生長”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折線統(tǒng)計圖”的相關知識基礎上展開的,是對“折線統(tǒng)計圖”等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實施這部分“綜合與實踐”活動內容,需要在時空上拓展,需要將之與科學學科對接,尤其是要借鑒科學學科中的“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活動開始后,要引導學生提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問題,諸如“大蒜種植以后,根須生長情況如何”“大蒜種植以后,葉子生長情況如何”“大蒜種植在水中與土中的生長情況有什么不同”“大蒜在陽光下和房間里的生長情況有什么不同”等。圍繞著這些問題,學生展開了積極的猜想,并用“比對實驗”對這些猜想進行驗證。其中,一個大蒜盆中放水,另兩個大蒜盆中放泥土。而放土的兩盆大蒜,其中一盆放置在陽光下,另一盆放置在黑暗的房間里。在為期一周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每天早晨觀察、比較、記錄,并在微信群中展開積極的交流、反思,讓學生對蒜葉的根的生長、葉片的生長等做出預測。然后通過觀察進行驗證,并引導學生借助科學知識對蒜葉的生長規(guī)律進行科學解釋。這樣教學,能擴大學生的視界,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性素養(yǎng)。
實踐農村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需要樹立“大學科意識”,打破固化的學科邊界,打破固化的課堂邊界,讓活動向學科外、向課堂外拓展延伸。只要我們圍繞著數(shù)學核心思想,就能有效地建構學生、生活與數(shù)學的鏈接,讓其他學科知識與生活知識在數(shù)學學科中有機滲透。如此,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必將更為精彩。
參考文獻:
[1]張奠宙,竺仕芬,林永偉.“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界定和分類[J].數(shù)學通報,2008(5).
[2]周洪敬.例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法指導[J].教學與管理,2012(9)
[3]華應龍.綜合與實踐:重在打開思維——以“臺灣長什么樣”為例[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4(4).
[4]蘇立云.論數(shù)學意識及其在新課標中的體現(xiàn)[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5]封靜.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