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青 趙穎 高振東 張旭東 顧艷麗 徐佳璐 謝宇鑫
【摘 要】 目的:創(chuàng)建HPLC 法同時測定清火抗毒丸中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的含量。方法:色譜柱選擇ODS-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選擇甲醇-0.1%磷酸水溶液進行梯度洗脫,流速選擇1 mL·min-1,柱溫為30 ℃,波長選擇254 nm。結(jié)果: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分別在8.6~86 μg·mL-1(r=0.9999)、4.4~44 μg·mL-1(r=1)、5.5~55 μg·mL-1 (r=0.9998)范圍內(nèi)的線性關(guān)系良好。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的平均加樣回收率依次為101.24%(RSD=1.06%),98.64%( RSD=1.04%),99.38%( RSD=0.45%)。結(jié)論:該方法不僅簡單易行而且重復性好,其構(gòu)建的標準有助于清火抗毒丸的質(zhì)量控制。
【關(guān)鍵詞】 清火抗毒丸;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含量測定
【中圖分類號】R284.2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11-0033-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gentiopicroside, geniposide and baicalin in Qinghuo Kangdu Pills. Methods The analytical column was ODS-C18 (250 mm×4.6 mm, 5 μm), methanol-0.1% H3PO4 was mobile phase;gradient; the flow rate was 1 mL·min-1,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30 ℃, and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254 nm. Results The linear range was 8.6-86 μg·mL-1(r=0.9999) for gentiopicroside, 4.4~44 μg·mL-1(r=1)for geniposide and 5.5~55 μg·mL-1(r=0.9998) for baicalin. The average recovery of gentiopicroside, geniposide and baicalin was 101.24%(RSD=1.06%),98.64%( RSD=1.04%) and 99.38%( RSD=0.45%) .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repeatable,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three key constituents in Qinghuo Kangdu Pill at the same time, and it is a good metho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Qinghuo Kangdu Pill.
Keywords:Qinghuo Kangdu Pill; Gentiopicroside; Geniposide;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Content Determinat
清火抗毒丸是巴彥淖爾市眼科醫(yī)院中醫(yī)醫(yī)師常用且效果良好的內(nèi)服組方,由梔子、龍膽、黃芩、黃連和黃柏等十三味藥組成,具有抗菌、抗炎、解毒、清熱等功效,適用于角膜炎、細菌性或病毒性結(jié)膜炎、瞼板腺感染及化膿性淚腺炎等眼瞼及眼眶炎癥疾病的治療。方中龍膽能夠殺毒抑菌、瀉肝膽實火,可以治療肝火過盛引起的目赤目腫目痛。其主要成分為龍膽苦苷,龍膽苦苷主要通過抑制多種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起到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1]。梔子能用于清熱瀉火、涼血消腫解毒,可廣泛應(yīng)用于治療因血熱導致的急性鼻出血、眼腫痛。梔子苷是梔子的主要成分,梔子苷抗炎、鎮(zhèn)靜、降壓、解熱作用突出[2]。黃芩主要有效成分為黃芩苷,黃芩苷有明顯抗菌作用[3],機制有二:一是能有效的抑制細菌新的生物膜合成,致其繁殖減慢;二是使細菌生物膜的滲透性增加利于抗菌藥物進入。黃芩苷、龍膽苦苷和梔子苷三種成分共同具有抗炎解毒作用,為本方治療眼部炎癥及感染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測定選擇同時測定這三種成分,不僅操作簡單、結(jié)果準確可靠,最重要的是能為本藥藥效是否良好提供標準,保證藥品質(zhì)量。本實驗使用的高效液相色譜法具備操作自動簡便、檢測靈敏、分離效率高和分離速度快等優(yōu)點,在生藥、復方中藥等復雜體系的成分分離分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復方中藥中多指標的同時測定能直接反映藥品的質(zhì)量的同時還能夠減少分析的成本,提升分析的準確度。該制劑目前已完成前期成型工藝,為提高藥品的質(zhì)量控制要求,本實驗從主要成分的含量測定方面進行研究,擬制定清火抗毒丸的質(zhì)量標準。
1 儀器與材料
1.1 儀器 真空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SB25-12DTD超聲波清洗機(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譜儀Dionex Ultimate 3000(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AR224CZ萬分之一電子天平(奧豪斯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1.2 材料 黃芩苷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26-201706);龍膽苦苷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70-201716);梔子苷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49-201718)。清火抗毒丸(巴彥淖爾市殘聯(lián)眼科醫(yī)院提供,批號20190103、20190105、20190107),經(jīng)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中藥學渠弼教授鑒定。甲醇為色譜純,水為超純水,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jié)果
2.1 色譜條件 色譜柱:ODS-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柱溫:30℃;流速:1 mL·min-1;波長:254 nm。以下專屬性、線性關(guān)系、精密度、穩(wěn)定性、重復性、加樣回收實驗均使用此色譜條件。梯度洗脫程序見表1。
2.2 混合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黃芩苷、龍膽苦苷和梔子苷對照品適量溶于色譜甲醇,定容即得混標溶液,其每1 mL對照品溶液中包括黃芩苷、龍膽苦苷、梔子苷分別為55 μg、44 μg和86 μg。
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定0.2 g清火抗毒丸粉末于錐形瓶中,加甲醇25 mL,精密稱定錐形瓶,密塞,超聲處理(250 W,40 kHz)30 min,放冷,重新稱定其重量,甲醇補足缺失重量,搖勻并濾過,取續(xù)濾液,續(xù)濾液用0.45 μm的微孔濾膜濾過,即得供試品溶液[4]。
2.4 陰性對照溶液的制備 將本方各個藥材粉碎過篩,全方分別除去龍膽,梔子和黃芩按各自處方比混合,根據(jù)“2.3”項方法制備陰性對照溶液。
2.5 專屬性試驗 取“2.2”、“2.3”、“2.4”項下溶液各10μL進樣,相同保留時間下,供試品溶液在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相應(yīng)位置有色譜峰,陰性對照溶液相同位置未見干擾,表明該方法具有專屬性良好,結(jié)果如圖2所示。
2.6 線性關(guān)系考察 分別精密吸取“2.2”項下溶液0.5、1、2、4、5 mL置5 mL容量瓶中,甲醇定容并搖勻,測定線性關(guān)系。以峰面積(Y)為縱坐標,對照品濃度( X,mg·mL-1) 為橫坐標,作圖,分別得出龍膽苦苷的線性方程:Y=143.02X+0.0742(r=0.9999),梔子苷線性方程:Y=157.72X-0.0081(r=1),黃芩苷線性方程:Y=235.99X+0.4012 (r=0.9998)。龍膽苦苷在8.6~86 μg·mL-1、梔子苷在4.4~44 μg·mL-1、黃芩苷在 5.5~55 μg·mL-1與峰面積的線性關(guān)系良好。
2.7 精密度試驗 取“2.2”項下溶液,進樣6次,每次10 μL,記錄峰面積。龍膽苦苷、梔子苷以及黃芩苷對照品的峰面積RSD依次為0.16%、0.08%和0.13%(n=6),結(jié)果顯示該儀器精密度良好[5]。
2.8 穩(wěn)定性試驗 取同批次樣品,按“2.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在0、2、4、6、8、10、12、24 h分別進樣,記錄各峰面積,龍膽苦苷、梔子苷和黃芩苷峰面積的RSD依次為0.66%,1.97%,0.47%(n=6)。表明樣品溶液放置24 h各成分含量穩(wěn)定。
2.9 重復性試驗 選同批次樣品(批號:20190103),按“2.3”項下方法制備6份供試品溶液,測定各峰面積,結(jié)果顯示龍膽苦苷、梔子苷以及黃芩苷峰面積的RSD 分別為1.0%、1.4%、1.5%(n=6),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10 加樣回收試驗 取同批樣品6份(批號:20190103),精密稱定,每份約0.1 g,分別加入龍膽苦苷、梔子苷和黃芩苷對照品溶液1 mL(濃度依次為6.5、8、24.5 μg·mL-1),測定峰面積,各成分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101.24%、98.64%、99.38%,RSD分別為1.06%、1.04%、0.45%(n=6)。
2.11 樣品含量測定 取3個批次的樣品(批號:20190103、20190105、20190107),按照“2.3”項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平行樣3份,測定每批樣品中龍膽苦苷、梔子苷和黃芩苷的含量,結(jié)果見表2。
3 討論
3.1 選擇測定波長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測定結(jié)果顯示: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的最大吸收波長分別是270 nm、242 nm、276 nm。改變波長進樣后,發(fā)現(xiàn)254 nm處同時測定含量時,各峰的分離度較好,基線較平,峰面積較大,所以選擇在254 nm下對三種成分進行含量測定[6-8]。
3.2 流動相的選擇 用甲醇-0.1%磷酸水溶液和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作為兩種待選流動相,當選用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作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時,出峰時間較早,而且龍膽苦苷峰和梔子苷峰不能實現(xiàn)良好分離,并且基線不平穩(wěn);當采用甲醇-0.1%磷酸水溶液系統(tǒng)進行梯度洗脫時,此條件下各峰分離很好,而且均符合藥典的要求,因此選擇甲醇-0.1%磷酸水溶液作為流動相。
3.3 提取溶劑和方法 首先對50%甲醇、70%甲醇和甲醇三種提取溶劑進行考察,使用甲醇作提取溶劑時,提取出的供試品溶液中三種成分的綜合提取率最佳;采用不同時長超聲(15、30、60 min)處理時,發(fā)現(xiàn)超聲處理30 min和60 min的供試品溶液中三種成分的提取率無明顯差異,其中超聲15 min時的提取率較低,因此選擇超聲30 min提取,操作簡便且能量消耗少。
本實驗通過綜合考量測定波長、色譜條件、提取工藝等可能影響含量檢定的各類因素,篩選出適合同時測定三種成分的HPLC法,結(jié)果準確可靠,此法可作為清火抗毒丸的質(zhì)量控制指標。
4 小結(jié)與展望
隨著現(xiàn)代檢測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譜的不斷發(fā)展,復方中藥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分離、測定中藥有效成分,闡明中藥作用機理等工作正有序開展,并取得了可觀成果。復方中藥發(fā)揮藥效時通常是多種有效成分共同協(xié)作,可能是一味藥增強另一味藥的治療作用,或者是一味藥消除其他味藥的副作用,單獨測定一種主要有效成分通常不能很好控制復方藥的質(zhì)量。因此在復方中藥的質(zhì)量控制中多指標成分的分離與測定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同一方劑中,復方中藥的體內(nèi)藥物動力學特征以及復方藥效受藥材中指標成分影響,而配伍藥材的比例與其各自含量又顯著影響指標成分的高低[9]。因此復方中藥配伍以后,各指標成分的比例、含量不僅僅能夠反映藥物制劑的工藝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表征和確保復方中藥(及其制劑)的藥物療效。清火抗毒丸是民間應(yīng)用廣泛的復方中藥,其治療如上所述眼科疾病療效確切,但因其處方復雜,有效成分尚待分離確定,導致本藥生產(chǎn)過程中的質(zhì)控環(huán)節(jié)難以規(guī)范。本實驗建立HPLC法同時測定清火抗毒丸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的含量, 通過方法學驗證,本實驗所建立的方法不僅簡單,而且可靠,此法用于清火抗毒丸的質(zhì)量控制將給制備和檢測工作帶來極大便利。清火抗毒丸仍有許多輔助發(fā)揮藥效的有效成分未被分離發(fā)掘,建立適當分析方法來測定其他重要組分,并詳細研究其作用靶點、機制通路都將是后續(xù)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長勛, 劉占文, 孫崢嶸, 等. 龍膽苦苷抗炎藥理作用研究[J]. 中草藥, 2003, 34(9):814-816.
[2]王亭. 中藥梔子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 2015, 18(10):1782-1784.
[3]黃志軍. 黃芩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天津藥學, 2012, 24(3):61-64.
[4]郝福, 蔣曄, 李艷榮, 等. HPLC法測定龍膽瀉肝丸中龍膽苦苷、黃芩苷和梔子苷[J]. 中草藥, 2006, 37(12):1808-1809.
[5]張艷.HPLC法同時測定瀉肝安神丸中龍膽苦苷、梔子苷、黃芩苷的含量[J].中國藥師,2017,20(6):1125-1127.
[6]胡春麗,楊麗,王冬梅,等.HPLC法同時測定當歸龍薈片中龍膽苦苷和梔子苷的含量[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3):204-207.
[7]ZHU W J,F(xiàn)ENG B,HAO C Y.Simultaneuos determination of three main component in Longdan Xiegan pills by HPLC-DAD[J]. Journal of Jilin Medical University(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 2016, 37(1):4-6.
[8]FEI Y Q, NIE J.Quality Standard for Qingre Jiedu Tablets[J].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13,19(9):92-95.
(收稿日期:2020-11-03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