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成清
摘要:社會的發(fā)展要求當代大學生都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當前,高職院?!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存在與專業(yè)脫節(jié)等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面向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改革,通過重構面向職業(yè)崗位教學內容、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實踐“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推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職業(yè)能力;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教學質量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運用和處理能力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一項必備技能。教育部關于職業(yè)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明確提出將信息技術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高職院?!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yè)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承擔著高職學生信息技術普及教育、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任務,并為后續(xù)學習打好計算機應用的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具有面向專業(yè)廣、學生多、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能否有效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所在。
一、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專業(yè)結合不緊密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概述、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使用操作、網絡基礎知識和Office辦公軟件的應用等四大部分的內容。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的過程中,面向不同的專業(yè)采用的是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教案,教學的內容,沒有很好地與學生的專業(yè)聯系起來,脫離專業(yè)背景的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學生易失去興趣。有的高職院校則把課程教學內容與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Office考試大綱進行捆綁,導致教學內容的選取面較窄,層次性不高,應用性和技能性不強[1]。教學內容單純地與考證捆綁,也容易造成課程教學為考證而教,學生為考證而學,影響了學生計算機應用技能的提升,與課程的教學目標相悖。
(二)教學方法單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因其操作性強的特點,其教學通常都安排在機房進行。教師通過機房廣播的方式播放事先制作的幻燈片進行多媒體教學,或者是邊講解邊操作。教師講完后,學生開始練習。表面上看,這樣的講練結合可以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而事實上,這樣的方式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先是通過灌輸的方式進行內容講解和演示,學生練習的時候只是重復教師之前的操作而已,沒有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2]?!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是面向全校的公共課程,專業(yè)覆蓋范圍廣、學生多,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差異大,這樣的教學方法也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三)評價方式不合理
目前還有很多高職院校對課程的考核依然采用傳統(tǒng)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側重考察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有些高職院校則與考證捆綁,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依據等級考試的成績來評定課程的成績。這些考核方式都沒有把學生學習的過程考慮進來,不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不能科學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也不利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理念,從而影響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的提升[3]。
二、面向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
(一)面向職業(yè)崗位重構教學內容
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4]?!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雖然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但也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來開展教學,在課程設計上既要體現教學內容的通用性,也要根據不同專業(yè)的職業(yè)崗位對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使教學內容與職業(yè)崗位緊密結合,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體現職業(yè)特色。如面向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就要根據幼兒教師的工作任務重點介紹幼兒活動畫報、成績處理、課件制作等內容;面向市場營銷專業(yè),則根據產品營銷崗位的工作任務和信息化能力的需要,重點介紹產品宣傳文稿、產品數據統(tǒng)計分析、產品推廣演示文稿等內容,將課程內容與產品營銷的計算機實際應用對接,如圖1。
(二)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構建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方法[5]。根據重構后的教學內容,面向職業(yè)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對應的教學任務(或引入企業(yè)真實的工作任務),把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入到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這樣就使得教學的內容任務化、具體化,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可以充分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幫助學生在任務實踐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面向市場營銷專業(yè)的同學進行文檔編輯與排版內容的教學時,要求同學們制作一個手機銷售宣傳文稿,把Word文檔的建立、字體設置、段落排版、圖文混排、表格和頁面設置等內容融入到手機銷售宣傳文稿的制作中。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完成文稿的制作,展開討論并動手實踐,完成作品后進行展示分享和互動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實踐,及時了解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并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實現因材施教。以任務為驅動進行教學,課堂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既掌握了相關的知識,提升了技能,又會有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激發(fā)。
(三)實踐“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代的高職大學生是在網絡時代下學習和成長起來的新生一代,學生對網絡操作熟悉,更喜歡通過可視化網絡資源來學習的學習方式?!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也要與時俱進,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推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推動線上的教學,首先要建立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梢砸劳谐堑冉虒W平臺,建設網絡課程,把教學微課、作業(yè)庫、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MS真題教學視頻等都放到網絡課程中,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數量充足、內容生動的學習資源。教師在進行微課學習資源設計的時候要依據不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知識點進行重新的組合,既要有一定的聯系,又要有較好的獨立性,方便學生移動化和碎片化的學習[6]。
課前,教師通過學習通發(fā)布學習的任務。學生自主登錄超星學習平臺,根據任務點,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后并進行測試。教師通過測試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課中,以線下授課的形式進行,教師先是總結一下課前的學習情況,然后導入課程的學習任務,提出問題;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任務為驅動進行動手實踐,一步步完成任務的設計與制作。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以分組的形式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負責對課堂進行組織和監(jiān)督,并及時解決學生的疑問,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提升技能;課后,教師在超星網絡教學平臺發(fā)布不同難度的拓展性學習任務,學生根據學習情況,選擇不同的任務進行挑戰(zhàn),從而實現個性化的學習。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將網絡課程應用貫穿教學全過程,使教學從單一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轉變;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法,將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導學相結合,使教學活動從信息的單向傳遞向雙向交換轉變;采用分組教學法,學生個人學習和小組探討相結合,使學生從單獨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科學的教學評價是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手段。教學評價要僅僅圍繞課程教學的目標和要求,設計科學的評價方法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jiān)控[7]?!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主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課程教學評價要重點圍繞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情況來進行,要加大過程性考核的比例,融入階段性成果的考核[8]。因此,采用形成性評價(占總評成績的60%)與終結性評價(占總評成績的40%)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形成性評價包括平時出勤情況、線上學習情況課堂表現、平時測驗等,終結性評價主要是課程的期末考核,可以采取上機測試、課程綜合大作業(yè)等形式,全面考查學生計算機的綜合應用能力。
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包含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和組內評價三種方式。在任務驅動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照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小組互評;同一個小組的學生根據各自的表現進行互評;教師則根據小組任務完成的質量和個體表現進行量化評價。課程評價采用表1進行。
三、課程改革成效
(一)以任務為驅動,課程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課程組面向不同的專業(yè),設計了與職業(yè)崗位能力相對應的教學內容,以任務為驅動進行教學,實現典型工作任務向教學內容轉化。教師通過發(fā)布任務和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機專業(yè)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效達成。以市場營銷專業(yè)為例,課程改革后,學生課堂的出勤率由原來的95%提高到了99.5%,課程的平均分提高了8分,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增加了5個百分點。
(二)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習興趣,實現了個性化教學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時代大背景下,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使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利用超星學習平臺強大的功能建設網絡課程,推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動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在線上教學中,通過建設短小精悍、形式生動的微課,方便學生移動化、碎片化的學習,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目前,線上課程的訪問量已經超過500萬人次,討論區(qū)超過2000條評論,好評率高達98.8%。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推送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有效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實現了個性化的教學。學生線下課堂的互動頻率,教學的參與度等均得到明顯提高。
四、總結
在信息化時代,運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已經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是當代大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高職院?!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承擔了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任務。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于計算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必然要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要與時俱進地改革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面向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改革,可以使教學內容與專業(yè)崗位有效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方曉,丁麗.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北職業(yè)教育,2020,4(01):44-46.
[2] 李世科.項目教學法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5(01):135-136.
[3] 雷松麗.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現狀與思考[J].福建電腦,2020,36(07):167-168.
[4] 徐天琪. 案例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J]. 新課程(下),2014,6(02):85-87.
[5] 周淑秋. 大學文科《電子商務概論》教學方法研究[J].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12(04):24-28.
[6] 龔成清.移動學習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2):57-60.
[7] 羅建洲. 對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考[J]. 職業(yè)雜志,2009,8(05):23-25.
[8] 葉福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6(0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