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厭學現象的產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本文以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為研究視角,在該理論框架下,從多元層次、多元主體出發(fā),嘗試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系統(tǒng)分析城市離異家庭初三學生的厭學原因及解決對策,以期為處于此種困境的學生和家長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離異單親家庭;厭學;對策建議;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一、概念界定
(一)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Ecosystems Theory),又稱為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用來研究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它關注不同層次的系統(tǒng),重視將系統(tǒng)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關注系統(tǒng)內和系統(tǒng)之間的壓力和平衡,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分析和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性。美國著名的生態(tài)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尤.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在《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1979 年)中最早將生態(tài)學知識較為系統(tǒng)地引入到人類行為的研究之中,提出了具體的系統(tǒng)模型。在尤.布朗芬布倫納看來,個人發(fā)展的生活環(huán)境劃分為四個層級,分別是:(1)微觀系統(tǒng)(microsystem),包括面對面的群體;(2)中觀系統(tǒng)(mesosystem);(3)外圍系統(tǒng)(exosystem);(4)宏觀系統(tǒng)(macrosystem),包括更大的文化與社會體系,如意識形態(tài)、信仰系統(tǒng)、風俗及法律等。他認為個人—環(huán)境的匹配體現在不同的層次,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交換關系,認為個人的行為和心理會受到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對個人所處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考察。但尤.布朗芬布倫納過多地強調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因素,忽視了人在自身發(fā)展中的能動作用。
查爾斯·H·扎斯特羅(Charles H. Zastrow)與卡倫·K·柯斯特-阿什曼(Karen K. Kirst-Ashman)在2004 年合作出版的《理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第六版)一書中,闡述了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形成的多重系統(tǒng)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打破了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的對立關系,將個體視為整個社會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一部分。該理論將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微觀系統(tǒng)(microsystem)、中觀系統(tǒng)(mesosystem)和宏觀系統(tǒng)(macrosystem)。微觀系統(tǒng)指個人,個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會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類型;中觀系統(tǒng)指小規(guī)模的群體,包括職業(yè)群體、家庭等;宏觀系統(tǒng)指比小規(guī)模群體大一些的系統(tǒng),關于社會、政治和經濟等,這些因素總體上影響人們的資源獲取及生活質量。
(二)厭學
厭學,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對學習活動的厭煩、厭惡、討厭。即對學習的過程在心理上表現為抵觸,在情感上表現為消極,在行為上表現為疏遠甚至逃避。厭學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指受教育者對其學業(yè)或授課老師不感興趣所產生的教育反現象。厭學與學習考試緊密相連,輕度的表現為遲到早退、上課開小差、不完成作業(yè),嚴重的表現為曠課逃學、迷戀游戲、或者早戀等,將學業(yè)置之腦后。還有的表現為一些病理反應,如自閉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更有甚者,因厭學對整個人生失去信心而輕生自殺。
二、理論視角分析
(一)從微觀系統(tǒng)看厭學的原因
城市離異家庭初三學生的微觀系統(tǒng)主要包括個人生理和心理方面,如果這兩個方面處理不好,往往會導致厭學情況的產生。
1.個人生理方面的原因: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智力水平不同,尤其是離異家庭的孩子,本身在心理上都缺少父親或母親另一方的關愛,特別是到了初三年級,隨著學習容量的增加,難度的提升,對那些智力水平稍低的孩子學習上往往會感到吃力,如果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存在,對學生是一種莫大的打擊,很容易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那些智力水平較高的學生常常會因為所學內容過于簡單,因而掉以輕心,不太重視,久而久之,因缺少牢固的基礎知識而難以應付更難的新的學習內容,最終導致厭學的產生。
2.個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董事的要早,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在學習上對自己有較高的期待,總想通過自己的優(yōu)異成績來獲得父親或母親的開心,親朋好友對自己的認可。一旦自己的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會感到非常挫敗、失望、痛苦、自責、內疚和無力,如果這種狀況進入惡性循環(huán),一直處于否定自己的狀態(tài)之中,長此以往,就會降低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厭學行為。
(二)從中觀系統(tǒng)看厭學的原因
城市離異家庭初三學生的中觀系統(tǒng)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和同輩群體,這三個方面對初中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如果處理不恰當,容易導致厭學。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些城市離異家庭里,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急切,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以考上名牌大學為目標向孩子長期施壓,讓孩子不堪重負,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缺乏耐心,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厭學。
2.學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師對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上關注度不夠。學校里的老師一般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尤其是畢業(yè)班的老師就更加注重畢業(yè)生的成績了,良好的成績不僅可以使學生順利的進入重點高中,而且也是衡量老師教學成果的標準,所以老師過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往往忽略了學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其次,老師自身的原因。一些老師教學方法單一,上課調動不起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沉悶,不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以教學為主體,激發(fā)不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
3.同輩群體方面的原因
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本身缺少來自家庭的溫暖,所以在學校里他們更需要來自同輩群體的支持與認可。假如說孩子交往的同學中有厭學狀況的同學,而他們之間的關系又比較好,有可能會互相影響,近墨者黑,孩子有可能也會傳染上厭學情緒。
(三)從宏觀系統(tǒng)看厭學的原因
城市離異家庭初三學生的宏觀系統(tǒng)主要包括文化、應試教育制度、新中考改革政策、網絡媒體和課外補習班的興起,這些方面的影響對該群體的孩子來說不容忽視,社工要從宏觀上多呼吁,爭取使該群體孩子的利益最大化。
1.文化方面的原因。近些年來社會上出現一些關于“知識貶值”、“讀書無用論”的提法,對一些學生和家長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離異家庭的孩子影響更大。由于這些現象的存在,一些學生和家長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很消極,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2.新中考改革政策方面的原因。早在2017年的時候,教育部就發(fā)部了一項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在計劃中,教育部明確表示:到2020年,“中普比例”要達到平衡,實現普高和中職人數比例5:5。這意味著將有一半的孩子無緣普通高中,比起高考,2020年以后中考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終身。此種政策的出臺,無疑更加加重了初中生的心理壓力,對厭學情緒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化作用。
3.應試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唯分數論早已成為國內教育的基本理念。初中教育以中考為核心,以培養(yǎng)高分學生為目的,往往會放棄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因此導致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學生和老師都在圍繞著考試指揮棒轉,不得不放棄創(chuàng)造力,被考試所禁錮,并且老師和家長還以考試分數來定義學生,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4.網絡媒體的影響。由于手機的快速普及,網絡的飛速發(fā)展,網絡游戲的與日俱增,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孩子,有的孩子沉浸于其中,進而引起厭學;媒體的“過度娛樂”也是引起孩子厭學的原因之一。
5、課外補習班的興起。課外補習班的“繁榮發(fā)展”也對孩子的厭學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些家長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不顧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盲目報班,有的給孩子報了好幾個文化課方面的補習班,額外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長期這樣超負荷的枯燥學習,試問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還能堅持多久?
三、改善城市離異單親家庭初三學生厭學的對策建議
(一)基于個人方面的建議
從心理方面,可以提高該群體學生的自尊水平。作為社會工作者可以引導他們,相信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根據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治療方法,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巨大的潛能,無論身處何種家庭,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境況,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利用優(yōu)勢視角理論激發(fā)該群體學生的內在潛能,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厭學問題,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會欣賞自己、認可自己,正確看待自己的家庭,正確看待自己的分數,量力而行。
(二)基于家庭方面的建議
對一些城市離異單親家庭的家長來說,家長要不斷學習成長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也不是用來滿足自己各種心理需求的工具。不能以“為孩子好”的名義牢牢地掌控著孩子,要學會放手,不越界,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給孩子自由,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愿望、期待強加于孩子,要讓孩子活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家長心中期待的樣子。當孩子在為自己而學的時候,壓力就會相應的減少,這樣可以有效地應對厭學情緒的出現。
(三)基于學校方面的建議
學校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育管理,提升教師素質,學校要緊跟時代與時俱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作為教師,要多成長自己,轉變過去那種以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唯一目標的舊觀念,多關心愛護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遠大理想。尤其是對單親家庭的孩子要從心理上更多的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欣賞他們。被愛包圍的孩子內心一定很有力量,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對學習充滿興趣,不容易厭學;學??梢砸雽W校社會工作者,多給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設團體輔導課或心理輔導課,使學生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和技巧,健全人格發(fā)展。對有厭學情緒的同學,社工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了解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對癥下藥,及時地幫助學生擺脫厭學情緒;學校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開設一些社團,像文藝社、棋藝社、攝影社、舞蹈社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情趣,給孩子的學習注入一些“新鮮的血液”,以此來減少厭學情況的發(fā)生。
(四)基于社會方面的建議
國家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將學生從應試教育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改變唯分數論的教育理念,提倡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應凈化社會環(huán)境,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堅決摒棄“知識貶值”、“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整合媒體,正確引導,杜絕“過度娛樂”。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新聞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杜絕發(fā)布不良新聞,保證傳遞給學生正能量,積極塑造學生的三觀。新聞媒體應加強育人功能,使該群體的學生正確了解社會,未來成為綜合型人才;我們的教育要“慢”下來,回歸教育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回歸教育的初心,可以有效地從根本上應對厭學。
參考文獻
[1]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第二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卓彩琴.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的發(fā)展脈絡及展望[J].江海學刊,2013(3).
[3]楊爍.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閾下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影響因素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20(6).
[4]李莉.高中生厭學的心理機制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5(18).
[5]任勝濤.青少年厭學現象的成因及心理輔導機制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6(4).
[6]陸士楨.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侯愛琴(197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青少年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