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兒(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云浮市中醫(yī)院,廣東 云浮527300)
胃癌作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胃黏膜萎縮是胃部病變的主要表現(xiàn)[1]。相關(guān)資料表明,我國胃癌患者手術(shù)治療之后的5年存活率低于50%,但胃癌如在早期被診斷,對癥治療之后患者5年存活率高于90%,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2,3]。近年,臨床發(fā)現(xiàn)胃癌早期,會出現(xiàn)血清胃蛋白酶原(PG)特異性變化的現(xiàn)象,有較大的檢測意義。其中,PG I、PGII映射胃黏膜病變狀態(tài),PGR映射胃黏膜形態(tài)及功能,G-17導致高位泌素血癥從而引發(fā)胃癌[4]。本文旨在探討胃功能三項檢查在胃癌及癌前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44~75(56.48±8.27)歲;浸潤潰瘍型19例、局限潰瘍型13例、彌漫浸潤型5例、腫塊型3例。另選同期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0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6~73(55.32±8.14)歲;淺表性胃炎16例、萎縮性胃炎15例、胃潰瘍9例。所有納入病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均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為相對于的胃部情況;(2)無消化道手術(shù)史;(3)患者無嚴重精神疾病、能夠正常交流。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及血液疾病患者;(2)臨床資料不完備患者;(3)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障礙者。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常規(guī)體檢的胃黏膜正常的40例健康者,設為正常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43~72(55.17±8.23)歲。三組患者性別構(gòu)成、年齡結(jié)構(gòu)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三組對象均空腹12h以上,于清晨采取靜脈采血5ml,放置干燥管內(nèi),采用醫(yī)用離心機,轉(zhuǎn)速3 500r/min,離心10min后,取出上清,保存于-70℃冰箱以待檢測。檢測指標包括PG I、PG II、G-17水平(必歐瀚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計算PG I與PG II的比值PGR。(2)采用養(yǎng)和醫(yī)療YH04E型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儀進行14C呼氣試驗,超基準值(DOB)參考值:4‰。(3)判斷指標,①陽性指標:PGⅠ<60ng/ml、PGR<6.0、G-17>7pmol/L或<2pmol/L、CEA>5.0ng/ml、CA199>35U/ml、CA242>22U/ml;②PG陽性指標:PG I<60ng/ml且PGR<6.0;③14C呼氣試驗測試值大于DOB的5.0為陽性。
1.3 臨床觀察指標 (1)對比三組血清胃功能三項水平;(2)觀察14C呼氣試驗與觀察組胃功能三項水平的關(guān)系。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2.1 三組血清胃功能三項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清PG I以及PGR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以及健康組,PGII以及G-17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以及健康組(P<0.05);對照組與健康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清胃功能三項水平比較(±s l)
表1 三組血清胃功能三項水平比較(±s l)
PGⅠ(ng/ml)(ng/ml) PGR G-17(ng/ml)PGII觀察組對照組健康組F P 35.47±13.15 72.24±25.48 87.35±28.74 55.46 0.00 18.15±9.57 13.47±8.12 12.16±7.48 7.38 0.00 2.34±0.87 6.72±1.86 7.68±2.44 88.47 0.00 75.64±13.24 62.13±11.47 56.42±10.18 35.59 0.00
2.214C呼氣試驗與觀察組胃功能三項水平的關(guān)系比較 觀察組14C呼氣試驗陽性患者PGII、G-17水平均明顯高于陰性患者,PGI、PGR水平明顯低于陰性患者(P<0.05)。見表2。
表2 14C呼氣試驗與觀察組胃功能三項水平的關(guān)系(%)
胃癌作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病發(fā)于胃黏膜上皮,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在我國癌癥疾病中排于第三位,病死率僅次于肝癌以及肺癌[5]。胃癌患者年齡多分布于中老年人群,由于早期胃癌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因此早期胃癌被檢查出的幾率只有5%~20%,大部分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經(jīng)惡化至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早期胃癌篩查方法主要有CT、超聲等影像及內(nèi)窺鏡檢查,血清胃功能檢查也是輔助診斷的臨床常用方式,對于篩查早期胃癌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PGI以及PGR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以及健康組,PGII以及G-17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以及健康組。這是由于血清PG是一種天門冬氨酸蛋白酶前體的特異性指標,由PGI、PGII這2項亞型組成。PG主要由胃產(chǎn)生,PGI主要來自胃底主細胞、頸黏液細胞分泌,PGII由賁門腺、胃竇幽門腺等分泌。胃部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胃黏膜萎縮,早期胃癌發(fā)病率提升,胃黏膜出現(xiàn)病理變化,PG水平與此同時變化。一旦胃黏膜萎縮,會造成主細胞與腺體數(shù)量下降及PGI水平降低,引發(fā)胃黏膜結(jié)構(gòu)變化,導致成熟腺細胞代償分泌PG II改變較低,最終PGR值降低。多肽激素G-17主要是由胃竇部區(qū)域G細胞合成,能夠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于幽門部的功能,因此在胃癌診斷中必不可少。因此血清PGI、PGII、PGR、G-17三項指標常用于觀察胃黏膜功能以及狀態(tài)[7]。相關(guān)文獻資料表明[8],胃功能三項檢查在篩查早期胃癌中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能夠?qū)⒃缙谖赴┰\斷率提升至80%以上。趙小婷、郭浩等研究表示[9,10],胃癌患者血清PGI以及PGR水平顯著低于胃部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健康群體,PGII以及G-17水平相比胃部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健康群體偏高,這與本文研究結(jié)果一致。同時,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14C呼氣試驗陽性患者PG II以及G-17水平明顯高于陰性患者,PGI以及PGR值明顯低于陰性患者。提示14C呼氣試驗能夠更佳提升胃功能三項檢查指標的診斷,存在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血清PGI以及PGR水平顯著低于胃部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健康群體,PGII以及G-17水平明顯高于胃部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健康群體,表明胃功能三項檢查用于臨床診斷胃癌以及癌前病變鑒別時有一定的參考依據(jù)以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