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王利民 覃娟娟
摘要:目的:探討產后陰道壁血腫形成原因、處理和預防方法。方法:對我院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53例產后陰道壁血腫產婦的診治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診斷和治療體會。結果:53例產后陰道壁血腫產婦經保守治療治愈1例,52例采用切開血腫清除血塊,止血,分層或間斷“8”縫合,血腫大于5cm者縫合止血后予陰道紗布填塞壓迫止血。所有患者血腫均治愈順利出院,得到滿意效果。結論:做好產前檢查、正確處理產程,可減少產道血腫的發(fā)生,做到早發(fā)現、早處理等均有利于產后陰道壁血腫的治愈;血腫切開縫合及壓迫止血是首選方法。
關鍵詞:產后陰道壁;血腫;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158-01
血腫是由于各種外力引起的血管破裂,血液散落到周圍組織,形成一個充滿血的空腔。
陰道血腫的概念:產時陰道壁血管損傷或破裂而皮膚或黏膜相對完整,血液在局部積聚并形成血腫。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產婦疼痛、產后出血、繼發(fā)貧血、感染、尿潴留,輕者可表現為局部小血腫,嚴重者可能引發(fā)失血性惡性休克,甚至危及產婦生命[1]。陰道血腫外表較難發(fā)現,又被稱為隱蔽性血腫。起初產婦無顯著癥狀,局部出現顯著脹痛感時血腫已經擴大,處理時較為困難,多見于產程過長或者滯產[2]。陰道壁血腫屬于順產后一類常見并發(fā)癥,產婦血腫處在較隱匿位置,易被忽略,部分小血腫不容易早期發(fā)現,常是回到病房后血腫增大引發(fā)原因不明血壓降低、肛門墜脹感進而受到重視,會延誤最佳的處理時間,給產婦帶來較大痛苦[3]。本文就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53例產后陰道壁血腫產婦的診治情況開展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我院經陰道分娩產婦發(fā)生產后陰道血腫53例,
初產婦44例,占比83%。自然分娩52例,自然臨產 44例,延期妊娠14例,縮宮素引產 9例,胎兒窘迫3例,肩難產1例,胎頭吸引助產1例,巨大胎兒2例。
基本信息,見表1:
產程統計,以第8版《婦產科學》教科書產程為標準,其中急產1例,第二產程小于1小時者31例,占58.5%,第二產程延長5例。見表2:
1.2臨床表現
1.2.1 血腫位置 53例患者中血腫在陰道右側32例,在左側15例,在后壁3例,左右側均有3例,血腫最小為1cm,最大者為8 ×5cm。
1.2.2 發(fā)現血腫時間 49例在分娩后檢查軟產道時發(fā)現,及早發(fā)現者均無不適主訴,產后發(fā)現血腫有4例,其中1例因宮縮乏力產后出血行宮腔球囊填塞術,并繼發(fā)凝血功能障礙,取出宮腔球囊時發(fā)現血腫,并行保守治療治愈,另3例患者在產后2小時內或2小時后觀察過程中主訴肛門墜脹感、疼痛,體征出現會陰進行性水腫或活動性陰道流血,檢查軟產道時發(fā)現,陰道壁血腫向側或后穹隆部延伸,血腫均大于5cm,需在椎管內麻醉下進行縫合。
1.2.3 相關并發(fā)癥 產后出血4例,失血性貧血8例,合并陰道壁不同程度裂傷9例,側切口延裂3例,宮頸裂傷4例,嚴重會陰水腫1例,產后尿潴留1例。
1.3處理方法 陰道血腫多為黏膜下較深血管的裂傷,且形成血腫后血管的走向可能發(fā)生改變,因此,尋找出血點往往較為困難。
1.3.1 處理血腫時應作如下必要的準備 ①合適的麻醉,使陰道放松,有利于產婦配合。②充分的照明,能看清陰道深部視野,以便尋找斷裂的血管。③必備的器械,如陰道拉鉤、上下葉、長柄的持針器,電吸引器及各種型號的縫合線。④需要有經驗的助手配合。⑤開通靜脈通道,必要時備血。
1.3.2 陰道血腫的處理:①血腫<3cm用“00”可吸收線從頂端作8字縫合止血;②血腫>3cm,需切開血腫清除血塊,尋找出血點,分層縫合;③血腫較大,需要長時間縫合者應肌注鎮(zhèn)痛或麻醉后再切開血腫,清除血塊,止血后再分層縫合,必要時陰道紗布填塞壓迫止血,24—48h取出,并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2結 果
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我院經陰道分娩產婦共3577例,發(fā)生產后陰道血腫53例,占1.48%,高出文獻報道0.57%[4]。保守治療治愈1例,52例采用切開血腫清除血塊,止血,分層或間斷“8”縫合,血腫大于5cm者縫合止血后予陰道紗布填塞壓迫止血。所有患者血腫均治愈順利出院。
3討 論
3.1陰道壁血腫形成的原因
1、產前高危因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會陰炎癥、會陰靜脈曲張、巨大胎兒、高齡、血液系統疾病等[5]。
2、產時因素:①初產婦:由于會陰及陰道較緊,產程過快,產時急劇擴張,容易導致深層組織血管破裂形成血腫。②高齡產婦:血管壁硬化,順應性降低,易形成血腫。③產程異常:產程過快,產道軟組織未完全伸展,胎頭沖擊力造成血管損傷,形成血腫;產程延長,長期壓迫軟組織水腫,血管容易破裂,形成血腫。④會陰、陰道病理狀況:靜脈曲張,產力作用下血管破裂;陰道炎癥,血管炎性充血,脆性增加,分娩時易損傷破裂出血而產生血腫。⑤產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產后出血繼發(fā)凝血功能障礙,多元性的凝血因子減少,容易發(fā)生血腫。⑥陰道助產(產鉗、胎吸):操作不當可導致產道嚴重裂傷或產道血腫。⑦縫合及會陰側切技術不到位:產道裂傷或會陰切開縫合時,由于止血不徹底、縫合針穿過較大靜脈、線結扎不緊、殘留死腔等,可形成血腫;會陰側切時,血管斷裂回縮,當時無明顯出血,分娩后盆腔壓力降低,斷裂血管出血形成血腫[6]。
3.2會陰無保護性分娩及新生兒體重與陰道血腫的相關性分析,見表3:
53例陰道壁血腫產婦中,39例實施會陰無保護性分娩,占比73.58%,血腫在陰道右側32例,結合表3,可見小于3cm血腫多見,血腫發(fā)生在陰道壁右側者多見,行會陰側切術血腫發(fā)生率下降,血腫大小與新生兒體重無明顯相關性,而會陰無保護性分娩,陰道壁血腫發(fā)生率升高,考慮與未控制胎頭娩出速度有關。
3.3母體合并癥與血腫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53例產婦中有25例并發(fā)單一或多種妊娠合并癥,合并妊娠期糖尿病6例,合并貧血15例,胎膜早破8例,陰道炎或GBS陽性4例,會陰靜脈曲張1例,肝功能異常1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5例,無任何合并癥組27例,占比50.94%,本組統計資料有合并癥組與無合并癥組產道血腫大小無明顯差異。
3.4陰道血腫的診斷要點:
1、疼痛:外陰部血腫因局部腫脹,形成同側疼痛劇烈。血腫在陰道內達坐骨直腸窩可伴有肛門墜脹,陰道內血腫也易和側切傷口疼痛混淆而延誤診斷[7]。
2、包塊:不同部位的血腫均形成包塊,外陰部血腫肉眼即可診斷。陰道血腫需行檢查,在陰道的一側、偶爾兩側有明顯觸疼性包塊,使陰道變窄,局部黏膜呈紫藍色[8]。
3、不明原因的貧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4預 防
1.避免胎兒娩出過快;2.掌握會陰側開指征、時機及相應的縫合技術;3.會陰、陰道有較大血管出血應單獨縫扎;4.縫合傷口頂端需超過0.5-1cm,防止血管回縮遺漏縫扎,縫合時不留死腔,并結扎牢固;5.產后嚴密觀察會陰及陰道情況,重視患者主訴,采取食指和中指將宮頸夾住開展1次環(huán)形觸摸,其次是對穹窿和陰道各壁開展仔細觸摸,存在硬結或者囊性感腫塊能確診是血腫,發(fā)現血腫后需及時予以處理[9]。
5 小結
陰道壁血腫預防關鍵之處在于產前積極治療與預防各類妊娠合并癥以及并發(fā)癥,定期對孕婦的全身狀態(tài)開展檢查,做好圍產期的保健工作;不斷提升接生以及助產技術,提升急產、滯產的應急處理水平,盡可能減少血腫發(fā)生率,產后需加強觀察,仔細檢查軟產道,及時發(fā)現血腫,及時予以正確處理,以防導致產后大出血等一系列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路靜,任勝巧,張靜茹.陰道壁血腫1例[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4):18
[2]胡玉娥,高海東.15例產后陰道壁血腫診治的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7):119-120.
[3]胡曉麗,籍霞,張立敬,產后陰道壁血腫12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4):4.
[4]龔雪英,產后陰道壁血腫12例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22):59
[5]楊文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陰道壁血腫致嚴重產后出血1例[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20,12(8):74-76.
[6]張京京,張曉姍,王歡,等.陰道壁血腫的介入治療分析報道[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8,5(4):14,16.
[7]張冬梅.產后陰道壁血腫超聲診斷及超聲引導下血腫清除術的臨床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6):53-54.
[8]陳麗平,范波.髂內動脈介入栓塞術后陰道壁巨大血腫清除術1例[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9,34(6):794-796.
[9]段華品,閆麗芬,張欣月.陰道壁血腫1例的臨床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6,3(1):1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