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桂,牟 靜,匡凌云,董延麗,溫淼淼
(日照市人民醫(yī)院 山東日照276800)
護士作為醫(yī)療行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yī)療事業(yè)不可或缺的重要團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不斷增長,社會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臨床護士所承受的壓力隨之增強,嚴重影響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當前針對護士壓力的研究多側重于其工作中的壓力來源與應激過程中的心理健康狀況。團體心理干預是集知識性、趣味性、治療性、感染性于一體的重要心理輔導形式,其使心理輔導變得更加生動、有趣[1]。目前,團體心理干預受到各國心理學工作者及精神科醫(yī)生的認可,已廣泛應用于心理健康的治療中。本研究采取團體心理干預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減壓訓練,利用針對性的團體干預方案,使護士正確了解并面對壓力,學會緩解壓力,控制自身情緒,進而減輕自身心理負擔?,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62名在職且存在壓力的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已取得護士資格證;在本院工作1年以上;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參加;簽訂知情告知書。排除標準:存在器質性病變、精神病史、心理疾病史;近期發(fā)生重大生活事件致服用抗抑郁或焦慮藥物;存在酒精依賴。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女性,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名。觀察組年齡20~45(32.67±4.08)歲;工作時間1~25(9.66±2.34)年;受教育程度:中專4名,大專21名,本科6名。對照組年齡20~44(31.55±3.42)歲;工作時間1~26(9.87±2.01)年;受教育程度:中專3名,大專21名,本科7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心理護理干預,對護理人員進行心理狀態(tài)調節(jié)和心理疏導。
1.2.2 觀察組 采用團體心理干預對護理人員行減壓訓練。整體團隊由1人指導,指導人員為國家二級心理干預師,共分為5個階段,包括8次活動,每次活動設定一個主題,依照主題實施相應干預計劃,于每周五下午實施,每次2~3 h,共5周。具體操作如下。①第1階段:形成團體階段。此階段的目標在于打破僵局,營造良好的團體氛圍,讓成員相互認識和了解,并制定團體契約,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與信任感。首先為團隊的護理人員介紹心理干預的目的、性質、意義、訓練方法、流程與規(guī)則等;其次讓護理人員進行自我介紹以促進團員間認識和了解;指導人員需營造良好的團隊氛圍,建立團隊契約,培養(yǎng)團隊凝聚力,營造互相信任、理解的組織環(huán)境,為下一階段的訓練做好準備工作。②第2階段:發(fā)展團體階段。此階段的目標為讓團內成員探索自身壓力源,正確面對壓力并采取合理手段進行發(fā)泄,以緩解心理壓力。引導團隊成員分享自身情感體驗,分析存在的不良心理及產生原因,以尋求相互支持,緩解工作壓力。③第3階段:認知與重建階段。此階段的目標在于讓團內成員深入了解自我,學會減壓及情緒管理的方法。邀請心理干預專家,以座談或講座的形式,幫助團隊成員分析自身人格特征與心理特征,使其全面認識自我并掌握正確減壓的方法;開展自信心訓練,使護理人員學會正確表達的方式;開展有趣的團體活動,使護理人員在輕松愉快的團隊氛圍中緩解自身壓力。④第4階段:改變與鞏固階段。此階段的目標在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通過實踐進一步鞏固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鼓勵護理人員將習得的減壓方式應用于臨床實踐,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實施自我總結,糾正自我認知。⑤第5階段:結束階段。此階段重在總結活動效果,團內成員述說自身心理調節(jié)計劃與壓力緩解方式,總結分享訓練中的收獲,并給予彼此肯定與支持,結束本次活動。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干預情況。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2]:包括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焦慮、抑郁、敵對、偏執(zhí)、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共10個因子,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無此癥狀為1分,癥狀很輕為2分,中等癥狀為3分,癥狀偏重為4分,癥狀嚴重為5分,各因子得分>2分為陽性,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②團體成員主觀評估表[3]:包括了解自我、接納自我、相信自我、關心別人、溝通分享、了解情緒、識別情緒、管理情緒、改變認知、解決困難共10項,初始分為0分,得分范圍為0~5分。
2.1 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團體成員主觀評估表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團體成員主觀評估表評分比較(分,
護理是技術高、風險高、強度大、壓力大的職業(yè),面臨各類臨床緊急事件,每項工作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導致其易精神高度緊張。相關研究顯示,我國護士的生存質量較普通人群低,特別是生理、心理與環(huán)境等方面評分[4]。護士工作量較大,經常輪班值夜,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護士責任心與其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據(jù)國內相關研究報道,當前我國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大多不佳,嚴重影響其日常工作與生活。
團體心理干預指利用團體練習、各類技術措施等對干預者實施教育活動與心理治療。團體心理干預讓干預者與團體內成員進行人際溝通,使其認識、探討并接納自己,改善人際關系[5]。據(jù)相關研究顯示,我國護士的心理素質處于中高等水平,而心理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護士的工作績效與職業(yè)倦怠,心理素質水平較高的護士,工作績效較高,離職意愿較低,有利于醫(yī)院人員的穩(wěn)定及長期發(fā)展[6-7]。在對臨床護理人員行減壓訓練的同時,采取團體心理干預方式,可幫助護士有效減壓。首先,團體心理干預活動會為成員營造良好的團體氛圍,使其感受到自我價值,接受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支持的同時,增強自信心[7]。其次,護士可在團體氛圍中合理疏導自身負性情緒,緩解自身心理壓力;再次,團體活動的開展讓團內成員相互交流,通過與他人溝通進一步認識自身,可幫助護士了解自我與理解他人,正確面對壓力,并對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現(xiàn)的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避免日常工作中因患者誤會、不配合、不禮貌的行為而產生糾紛[8]。最后,護士可通過團體活動,學習到他人的優(yōu)點,獲得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在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9]。此外,通過減壓訓練,護士能夠充分地了解處理事情的輕重緩急,合理安排自身時間,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進一步認識自身價值。
本研究對我院62名存在較大壓力的護士采取團體心理干預減壓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護士SCL-90量表中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等因子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1),表明團體心理干預能幫助護士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疏導負性情緒。干預后觀察組團體成員主觀評估表中的自我認識、溝通分享、了解情緒、管理情緒、改變認知與解決困難等方面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由此可知,干預后護士的心理素質有所提升,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調控自身情緒。
綜上所述,在對護士減壓訓練過程中采取團體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護理人員負性情緒及壓力,提高其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