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玲,張丹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為臨床多發(fā)外周性眩暈疾病,發(fā)病率高達42%[1]。主要表現(xiàn)為頭位變動時劇烈的眩暈,伴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jīng)癥狀。該病危害性較大,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2]。臨床常用耳石手法復位法進行復位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患者復位后仍會伴頸部不適、頭暈、走路不穩(wěn)等癥狀,同時患者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慌張情緒,害怕BPPV復發(fā)[3]。因此,臨床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非常重要。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BPPV患者,分別對其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和綜合康復治療,希望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縮短癥狀恢復時間,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BPPV患者128例。納入標準[4]: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大于18歲,認知功能正常;符合BPPV診斷標準,依據(jù)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學會于2017年發(fā)布的BPPV診療指南,診斷為后半規(guī)管或水平半規(guī)管耳石癥;研究期間未參與其他臨床研究;可接受隨訪。排除標準[5]:頸性眩暈、中樞性眩暈;頭部外傷史、耳部疾??;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藥物依賴史;精神障礙、存在語言交流障礙;上半規(guī)管裂綜合征、迷路炎、庭神經(jīng)元炎、突發(fā)性耳聾、梅尼埃病、等前庭系統(tǒng)疾??;有嚴重心、肝、肺、腎疾病。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64例:①對照組,男34例,女30例;年齡20~70歲,平均(56.6±1.1)歲;②研究組,男33例,女31例;年齡20~70歲,平均(56.7±1.2)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2組均給予常規(guī)手法復位,使沉積在半規(guī)管的耳石復位,根據(jù)患者耳石類型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法復位:Epley復位法主要用于后半規(guī)管耳石癥的復位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Babecue復位法主要用于水平半規(guī)管耳石癥的復位治療。研究組還給予綜合性訓練指導:①了解患者癥狀、發(fā)病原因、持續(xù)時間,依據(jù)患者具體狀況選擇合適干預方法。②心理疏導:關注患者情緒變化,通過述說、音樂、傾聽方式疏導患者,加強交流與溝通?;颊邔膊∮嘘P知識了解度相對較低,應對臨床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注意的問題進行講述,糾正患者的錯誤想法,多舉例過往治療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與依從性。③體位指導:取患者強制體位,成功復位后適當抬高床頭,以45°為宜,然后取患者半臥位,墊高其頭部并保持直立位,持續(xù)48 h,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決定是否需要應用頸托進行固定。告知患者進行頭部前傾或者后仰等動作時幅度不宜過大,成功復位48 h后可適量活動。強制體位對患者自理能力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④前庭康復干預:醫(yī)護人員應依據(jù)患者自身狀況,選擇適合患者的康復項目,每位醫(yī)護人員負責一位患者,依據(jù)患者自身耐力確定訓練強度與時間。坐位轉(zhuǎn)動頭部:將食指在正前方固定,眼睛注視,在垂直與水平方向?qū)㈩^部最大限度轉(zhuǎn)動。臥位轉(zhuǎn)動頭部:最大限度左右方向?qū)㈩^部轉(zhuǎn)動,制定一個目標眼睛持續(xù)注視。轉(zhuǎn)動眼球:固定頭部,食指在正前方,眼睛凝視,眼睛隨食指走動,上下或水平轉(zhuǎn)移視力。復位后3 d進行干預,共持續(xù)干預1月。⑤健康宣教:通過分發(fā)健康知識小冊子、面對面講解等形式使患者了解BPPV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效果等,加深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識,可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復位成功后保持強制性頭位對于改善其病情有重要意義,提前告知治療期間各類禁忌和注意事項,規(guī)范其治療行為。⑥隨訪1月,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用藥依從性及疾病復發(fā)情況,提醒患者定期到院復查。
1.3.1 癥狀持續(xù)時間統(tǒng)計 統(tǒng)計頸部不適、頭暈、走路不穩(wěn)癥狀持續(xù)時間。
1.3.2 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評估 治療前和治療后7 d,應用DHI評估患者眩暈程度,共包含25個條目,軀體性、功能性、情緒性3項職能,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低,眩暈癥狀改善更明顯[6]。
1.3.3 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評估 治療前和治療后7 d,應用HADS中的焦慮亞量表(HADS-A)和(HADS-T)對患者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低,抑郁焦慮程度越輕,>8分為存在抑郁或焦慮。
1.3.4 療效[7]評價 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明顯;顯效:臨床癥狀消失,DHI評分明顯提升。有效率為有效與顯效例數(shù)和與總例數(shù)比值。
1.3.5 血流動力學指標檢測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rpm離心10 min。應用LG-B-190型血細胞變形儀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相關操作依據(jù)說明書進行[8]。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轉(zhuǎn)化后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顯效36例(56.3%),有效20例(31.3%),無效8例,有效率87.5%;研究組顯效41例(64.1%),有效21例(32.8%),無效2例(3.1%);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更高(χ2=6.857,P<0.05)。
對照組頸部不適(13.8±5.2)d,頭暈(18.8±7.5)d,走路不穩(wěn)(14.4±5.9)d;研究組頸部不適(11.8±4.4)d,頭暈(13.1±7.9)d,走路不穩(wěn)(9.1±4.6)d;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頸部不適、頭暈、走路不穩(wěn)癥狀持續(xù)時間更短(t=14.268,P<0.05;t=15.027,P<0.05;t=15.682,P<0.05)。
干預前,2組DH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DHI評分明顯降低,但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DHI評分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DHI評分對比(分,±s)
表1 2組DHI評分對比(分,±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shù)64 64/ /軀體性評分干預前6.2±2.3 6.4±2.0 0.527>0.05干預后4.6±1.2 3.5±1.3 15.683<0.05功能性評分干預前12.2±4.5 12.1±4.3 1.786>0.05干預后5.6±2.8 4.3±2.2 14.892<0.05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情緒性評分干預前7.4±2.9 7.3±2.8 0.968>0.05干預后4.8±2.5 3.2±2.1 17.832<0.05總分干預前25.8±9.4 26.1±9.3 1.254>0.05干預后14.7±6.5 10.6±5.5 15.871<0.05
干預前,2組HADS-T、HADS-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HADS-T、HADS-A評分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HADS-T、HADS-A評分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HADS-T、HADS-A評分對比(分,±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shù)64 64/ /HADS-T評分干預前10.9±1.4 10.8±1.3 1.863>0.05干預后9.3±1.2 8.0±0.9 15.724<0.05 HADS-A評分干預前12.2±1.6 11.8±1.5 0.968>0.05干預后10.2±1.2 6.9±0.9 14.857<0.05
干預前,2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更低(P<0.05),見表3。
表3 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shù)64 64/ /全血高切黏度/(mPa·s)干預前6.8±0.4 6.7±0.5 1.638>0.05干預后6.1±0.3 5.5±0.3 14.785<0.05全血低切黏度/(mPa·s)干預前11.4±1.5 11.2±1.3 0.985>0.05干預后10.3±1.4 8.3±0.8 16.724<0.05血漿黏度/(mPa·s)干預前1.8±0.5 1.9±0.5 1.234>0.05干預后1.6±0.4 1.3±0.2 16.785<0.05紅細胞壓積/%干預前50.5±3.3 49.8±3.2 0.721>0.05干預后46.8±2.2 21.4±1.8 18.724<0.05纖維蛋白原/(g/L)干預前5.3±0.4 5.4±0.6 0.724>0.05干預后4.7±0.4 2.6±0.3 15.869<0.05
當前臨床主要采用耳石復位方法對BPPV患者進行臨床治療,通常情況下,經(jīng)復位,患者臨床癥狀會明顯改善或消失,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殘余癥狀,持續(xù)時間高達數(shù)月,患者不良情緒明顯,影響康復效果[9]。殘余癥狀的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是因為微量殘留耳石存在于半規(guī)管內(nèi),患者改變體位后會伴頭暈等癥狀[10]。臨床研究證實,較球囊功能受損,BPPV患者的橢圓囊功能受損更嚴重,主要原因為眼肌前庭會誘發(fā)異常肌源性電位[11]?;颊甙闅堄喟Y狀,與橢圓囊功能障礙具有較大相關性。另外,前庭功能損害會破壞平衡系統(tǒng),患者伴走路不穩(wěn)、頭暈等相關癥狀,患者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恢復[12]。其次,患者長時間保持強迫性體位,會出現(xiàn)頸部僵硬、頭暈等癥狀,影響睡眠質(zhì)量[13]。研究表明,BPPV患者的負面情緒、軀體化等問題較嚴重。當前臨床過多關注患者復位后殘余頭暈癥狀治療與預防,但對其他殘余癥狀關注度較低[14]。因此,臨床學者應對其足夠重視,本研究對患者進行綜合性康復治療,通過疾病咨詢、心理治療干預、體位指導、前庭康復干預、健康宣教、院后隨訪等一系列綜合性治療,取得較好效果[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2組的DH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2組DHI評分明顯降低,且研究組DHI評分降低更明顯(P<0.05);干預前,2組HADS-T、HADS-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2組的HADS-T、HADS-A評分明顯降低,且研究組的HADS-T、HADS-A評分降低更明顯(P<0.05)。這表明,在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方面,較常規(guī)治療,綜合康復治療效果更顯著,患者治療依從性更高,有利于病情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頸部不適、頭暈、走路不穩(wěn)癥狀持續(xù)時間更短(P<0.05),研究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更低(P<0.05)。結果表明,臨床康復鍛煉可改善BPPV患者頸部不適、頭暈、走路不穩(wěn)等殘余癥狀,且能夠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
綜上所述,對BPPV患者進行綜合性康復訓練,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緩解焦慮抑郁情緒,維持正常血流動力學指標。因此,綜合性康復治療值得廣泛應用。但本研究由于樣本不足,且研究年限較短,可能對研究結果準確性產(chǎn)生影響。所以,需納入更多符合條件的樣本進行更深一步研究,為患者提供更安全且有效的康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