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福建省莆田市外國語學校(莆田第一中學媽祖城校區(qū)),福建莆田 351100]
化學作為初三學生新接觸的一門課程,要求教師應用恰當的方式使學生快速形成化學思維。教師可以借助化學學科特征,利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實驗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對化學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1]。
實驗是化學的基礎,化學學科課堂教學離不開實驗的輔助。教師利用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可以把化學知識具象化,使化學知識看得見、摸得著,使學生對教材中晦澀難懂的內容有更加直觀的感受[2]。學生一旦理解了教材內容,就會樂于接受這一新知識,最終提高化學學習效率。
例如,筆者在給初三學生講解“微粒是不斷運動的”這個知識點時,就做了這樣一個化學實驗:把下端綁在一起的幾根10cm~20cm 長的鐵絲固定在玻璃片上,把上半部分分散開,形成樹枝的形狀,取若干棉花團,浸以酚酞試液,并撒上少許酚酞粉末,再把這些棉花團錯落有致地固定到“樹枝”上,然后在玻璃片上放置一小杯濃氨水,再用大燒杯罩上,靜候一會兒,“樹枝”上便出現(xiàn)了一朵朵白紅交替的“花朵”。學生看到這一“奇觀”都興奮起來,紛紛躍躍欲試,想要探究其背后的真相。通過“鐵樹開花”這一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探究真相”的興致被激發(fā)出來,在學習了化學知識的同時,其化學思維也得以培養(yǎng)和提升。
因為初三學生之前并沒有接觸過化學學科,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直觀、真實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化學學科學習[3]。初三化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較多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化學知識,以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與化學知識的內在關聯(lián),從而使化學學習變得更加簡單[4]。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變化”時,筆者列舉了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的一個事例:“眾所周知,我們平常吃的食物都有一定的保質期。如何從外觀上判斷某一食物已經變質了?”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給出發(fā)霉了、長毛了等答案。這時,學生把教材中的化學知識和日常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認識到化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由此可見,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將教材中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用化學知識解答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同時提升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
化學學科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對社會生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廣泛接觸的食物變質、氧氣助燃、家居裝修、藥品、垃圾回收再利用,以及其他新能源、新技術等都離不開化學知識的運用。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社會熱點作為教學素材,使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欲望[5]。
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宣揚的綠色奧運、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環(huán)保汽車”等,教師可以將其與教材中的“地球周圍的空氣”這一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又如,在教學學生頗為關心的“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毒品對人體的危害、長期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更深刻的了解。
初三學生還處于喜歡聽故事的階段,無論哪一學科,教師利用講故事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都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6]?;瘜W課也是如此,而且和化學有關的小故事往往更加具有趣味性,極易引起學生的關注,能夠激發(fā)他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例如,筆者在課堂上曾講過的“點石成金”的化學小故事,深受學生的歡迎。據傳,秦始皇一直幻想著能夠長生不老。為了滿足秦始皇的愿望,很多煉丹家將丹砂和雄黃等作為原料煉丹,希望能夠煉成仙丹,進而獲得“點石成金”的辦法,用煉制出來的金銀器皿或仙丹實現(xiàn)秦始皇長生不老的愿望。2000 多年過去了,沒有人煉成仙丹,但是“點石成金”的技術已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了。1941年,科學家成功制成人造黃金——鐨。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1980年初,科學家又用化學技術真正實現(xiàn)了“點石成金”,得到針尖大小的微量金。從這個角度來講,2000 多年都未曾被攻破的難題被現(xiàn)代人用化學手段攻破了。這樣生動、現(xiàn)實的例子激起了學生探索化學世界的欲望,讓學生有動力學好化學。
對于任何學科,學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切實體會和感受,才會發(fā)自內心地接受和喜愛,進而主動參與并積極探究。讓學生更快進入化學學習狀態(tài)的另一個辦法就是組織課堂游戲,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參與的游戲情境,讓化學通過游戲散發(fā)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理解和吸收知識。
化學元素符號是初三化學教學的重難點,對此,筆者采取了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進行探疑的教學方法,把一些重要且常用的化學元素的名稱和符號分別刻在卡片的正反兩面,開展“接龍”游戲。這樣,學生既玩得盡興,又掌握了知識。
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黑板教學模式,使用先進的多媒體電子平臺技術,化乏味枯燥的化學語言為生動具體的直觀形象,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影像、圖片、電影及幻燈片等,學生不必再根據教師的描述進行空泛的想象,從而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情境探疑教學法”實際上就是將知識生活化、具象化,使學生與化學學科產生“共情”。教師要在課堂上努力尋找并創(chuàng)造能讓學生和化學學科產生“共情”的點,將這個點具象為一種情境,通過這一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讓學生順利進入化學學習狀態(tài),最終實現(xiàn)化學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