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海
2020庚子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襲,讓人類對重視生命、珍惜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越是在這風險和挑戰(zhàn)并存的時刻,奉獻和愛心、責任和使命也顯得越發(fā)的高尚、可貴。當前,反映抗擊疫情謳歌白衣為甲,逆行出征的醫(yī)護人員的舞臺劇,如雨后春筍般在線上線下上演。我創(chuàng)作于2017年的《陽光下的紅絲帶》(原名《特殊爸爸》),也機緣巧合在這種情境下與廣大觀眾見面了。紅絲帶的故事展現了醫(yī)務人員的醫(yī)者仁心和始終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不懈使命,這與抗疫精神不謀而合,譜寫了一曲愛與生命的贊歌。該劇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因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9月19日在太原青年宮演藝中心進行了首演。
創(chuàng)作這個劇本的靈感來自中央電視臺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典禮。職業(yè)的敏感性讓我在看到山西省臨汾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的事跡后,感受到了這個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尤其是它背后蘊藏著的人性的寶藏。觀看中我?guī)状文I,暗下決心,這個題材我必須要抓住,不僅要抓住,更要寫好,因為我一直就想做一件事:用山西的特色文化、地方戲曲講好山西故事。在頒獎典禮播放完不到30分鐘,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副教授石俊老師給我打來了電話,原來他也被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的事跡觸動了,他囑咐我這是全國舞臺劇中極少有的好題材,希望我盡快下去采風,最短時間拿出劇本。為了讓共產黨員郭小平的故事盡早呈現在舞臺上,石俊教授還親自來到太原同我一起奔赴臨汾。經過一周的采風,回太原后我寫出了本劇的初稿,暫定名《暖帶》。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詩句,也是“感動中國”中寫給郭小平的頒獎詞。
劇本《暖帶》寫出來之后,得到了一些肯定,也收到了一些質疑。劇本聚焦那些失去親人、身體有疾、精神孤獨、備受歧視的艾滋孤兒,在國家為他們免費治療、免費食宿的政策下,在郭校長和眾多醫(yī)生、護士和老師的呵護下,被陽光普照和溫暖,逐漸融入社會。這樣的主題得到了各位同行的一致認可,但也有專家指出:雖然劇情反映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事,但這個瘡疤一旦揭開,可能會帶來很多麻煩,比如為什么山西會有這么多艾滋病病人和孤兒?是不是會給山西或某地區(qū)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大多數的專家和離退休的戲劇界老領導一致認為:這樣的題材提醒我們,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簡單的免費治療和吃飯,而是親人陪護和社會融入。總之,對于這個題材還是給予了很多肯定和鼓勵。
2017年,山西省晉劇院推薦現代戲《暖帶》申報國家藝術基金,初評順利通過,復評卻未獲通過。短時氣餒過后,我鼓起勇氣繼續(xù)反復修改。2018年,再次申報,終如愿以償。
除了劇本主題,該劇從戲劇的構成來講,也進行了一些設計,如劇情有矛盾,有戲核,有反轉,有特定情境和不同行當的角色人物。該劇的主要矛盾首先是這些生命今后怎么辦?其次是患者與社會歧視之間的矛盾。該劇的戲核是生命體對死亡的恐懼。該劇的特定情境是與病毒感染者工作、生活在同一個環(huán)境里。該劇的反轉是主人公放棄了管理著三千多人的大醫(yī)院院長一職,轉而成為呵護紅絲帶學校30多名孤兒的校長。最后,主人公郭小平校長的愿望是希望能盡早把這個學校關閉。該劇根據劇種的表演特點還設置了須生、老旦、青衣、花臉等主要行當,豐富了舞臺可看性和聲腔的變化形式。
在戲劇結構方面,根據導演的提議,本劇采用了無場次結構法,更加靈活有效地運用了傳統戲的“有戲則長,無戲則短”的特點。
《陽光下的紅絲帶》一劇首演之后,座談會上專家們在普遍肯定的前提下,也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譬如,學生坤坤兩次出跑,患者們反復地與象征病毒的黑衣人搏斗,患者多次下跪,這些有重復拖慢節(jié)奏的感覺,以及主題立意還有繼續(xù)深挖和拔高的空間等等,都為下一步的修改做出了很好的診斷,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眾所周知,一部優(yōu)秀的好作品都是千錘百煉,通過幾代人的心血和在長時間的舞臺演出實踐中形成的。對于這部作品,我不敢有更多奢望,惟愿這一個獨特的題材,讓蕓蕓眾生謹記歷史長河中的苦痛和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豐富戲曲藝術劇目創(chuàng)作拋磚引玉,為廣大的戲曲觀眾奉獻更多更好的正能量舞臺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