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趙永莉
摘 要:商湯立國之前商族雖經(jīng)歷多次遷徙,但先商時期商族主要活動于豫東商丘一帶。關于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歷史文獻中有眾多記載,甲骨卜辭中“商”地也頻繁出現(xiàn),商丘地區(qū)至今仍存有商人先祖及其后裔宋國的眾多名勝古跡。在考古方面,商丘的永城、柘城和夏邑等地均發(fā)現(xiàn)有先商時期考古文化遺存。文獻材料、甲骨卜辭、名勝古跡與考古發(fā)現(xiàn)均表明,殷商文化起源于豫東商丘地區(qū)。
關鍵詞:殷商文化;商族起源;商丘
中圖分類號:K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6-0117-06
商族起源地主要有西方說、東方說、北方說、晉南說等觀點。商族源于西方是最早的觀點,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說:“封于商,賜姓子氏?!编嵭⒃唬骸吧虈谔A之陽?!蔽鲿x皇甫謐曰:“今上洛商是也?!雹汆u衡是北方說的主將,他主要持豫北冀中南說。他認為,商文化是來自古黃河西邊的冀州之域,是沿著太行山東麓逐步南下的。②“先商文化漳河型是商文化的原始形態(tài),也是較為純粹的商文化?!倍暮有拖壬涛幕?,主要來源于河北龍山文化澗溝類型,與山西境內(nèi)的古文化有密切關系。③李民最早提出晉南說。他認為商族起源地在山西永濟縣和今陜西滑縣之間,“山西西南部是商族的搖籃?!雹軚|方說為王國維首創(chuàng),他在《殷周制度論》中認為:“自五帝以來,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東方,惟周獨崛起西土?!薄耙缘乩硌灾瑒t虞、夏、商皆居東土,周獨起于西方?!雹菰凇墩f商》和《說亳》中詳加考證商族起源地為商丘。⑥徐中舒認為:“商民族出于東方。”⑦東方說的支持者還有郭沫若⑧、王玉哲⑨、鄭伯昂⑩等。北來說還有“幽燕說”和“東北說”。干志耿、李殿福、陳連開等提出了幽燕說。B11金景芳認為商族起源于我國東北地區(qū)B12。
以上諸觀點以東方說和豫北冀中南說占主流,本文通過對文獻材料、甲骨卜辭、歷史遺跡和考古遺存的系統(tǒng)梳理,旨在對殷商起源地、殷商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殷商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通過對相關材料的分析論證,筆者認為東方說更為合理,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文獻有載、卜辭有證、古跡有存、考古有據(jù)。
一、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文獻有載
商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成湯作為商朝的開國君主,其所居的第一個商都南亳亦在今商丘地區(qū),商丘地區(qū)是先商時期商族的主要活動區(qū)域。西周初年,商紂王之兄微子啟被封于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宋國在商丘延續(xù)了754年。以上內(nèi)容在文獻中均有記載。此外,眾多學者依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等進行考證,亦持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的觀點。
1.商丘地區(qū)是先商時期商族的主要活動區(qū)域
帝嚳的后裔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妒酚洝ひ蟊炯o》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
‘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于商,賜姓子氏。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功業(yè)著于百姓,百姓以平?!碧拼抉R貞《史記索隱》云:“契始封商,其后裔商盤庚遷殷,殷在鄴南,遂為天下號?!盉13“殷商”之名正是由于商朝初封于商丘,后遷于安陽而得名?!独ǖ刂尽吩疲骸八沃莩枪砰懖?,即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盉14
據(jù)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二《說商》考證,司馬遷所言的商即指今河南商丘:“商之國號本于地名,《史記·殷本紀》云:‘契封于商,鄭玄、皇甫謐以為上洛之商,蓋非也。古之宋國,實名商丘,丘者,墟也?!薄八沃Q商丘,猶洹水南之稱殷墟,是商在宋地?!蹲髠鳌ふ言辍罚骸蟮鄄魂?,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又《襄九年傳》:‘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又《昭十七年傳》:‘宋,大辰之虛也。大火為之大辰,則宋之國都確為昭明、相土故地。杜預《春秋釋地》以商丘為梁國睢陽,又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其說是也?!盉15
在先商時期,從商始祖契到成湯,曾八遷其都,其中五次都在商丘。據(jù)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二《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考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契本帝嚳之子,實本居亳”,“昭明由砥石遷商”,“相土又東遷泰山下,后復歸商丘”,“又孔甲九年,殷侯又復歸于商丘”,“至湯始居亳,從先王居”。B16郭沫若認為閼伯就是契,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干》中說:“閼伯為商之先人,而商之先人為契,則契與閼伯是一非二?!盉17這里的亳即南亳,在商丘?!对涂たh圖志·谷熟縣》記載:“高辛故城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帝嚳初封于此?!盉18《歸德府志》記載:“帝嚳陵在府城南高辛里,帝所都之地,帝嘗都亳,故葬此。《皇覽》謂葬頓丘,今在清豐縣。而滑縣、郃陽縣又俱有帝嚳陵,皆所傳之誤也。有宋太祖《開寶元年詔祀帝王陵寢碑》可考?!盉19《竹書紀年》記載,“世子相出居商丘”,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于商丘”。B20甲骨文中王亥之“亥”字有一種寫法從“鳥”從“亥”,這與文獻記載相印證?!对娊?jīng)·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B21《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云王亥“兩手操鳥”B22?!蹲髠鳌酚涊d東方少皞氏以鳥名官的記載,說明王亥的確屬于東方部族,王亥乃相土的四世孫,其間不曾遷都,因此王亥也一直都于商丘。B23綜上,閼伯(契)、昭明、相土、殷侯(王亥)、成湯這五位殷商先王均曾建都于商丘、商或亳,均指今之商丘。
2.成湯始居之亳在今商丘市
成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他所居的商朝第一個都城即南亳,在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zhèn)西南三十五里?!妒酚洝ひ蟊炯o》:“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史記集解》引皇甫謐曰:“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B24《水經(jīng)注》曰:“睢水又東逕高鄉(xiāng)亭北,又東逕亳城北,南亳也,即湯所都矣?!盉25《括地志》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盉26
商代有三個亳都,分別是南亳、北亳和西亳,以南亳最早。《尚書·立政》:“三亳、阪尹?!盉27孔穎達疏引皇甫謐曰:“三處之地,皆名為亳,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蓖鯂S在《說亳》一文中引《括地志》認為,“湯始居南亳谷熟,后居西亳偃師”。B28
由葛伯國位于商丘寧陵縣,可證湯都南亳在商丘。《孟子·滕文公下》載: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稌吩唬骸鸩痧A。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nèi)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盉29夏朝封葛天氏的后裔葛伯為君,建都于葛城,為葛伯國。葛伯國位于殷商之西,成湯以葛伯殺死送飯的兒童為借口,出兵滅了葛,取得了覆滅夏王朝的第一個勝利。今商丘市寧陵縣石橋鄉(xiāng)葛伯村西北50米處有葛城遺址,就是古葛伯國的都城所在。
早在晉代,大學問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就對亳地在商丘進行了精密考證:“學者咸以亳在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西二十里有尸鄉(xiāng)亭是也。謐考之事實。失其正也。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案《地理志》: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xiāng)是也。湯地七十里耳,葛伯不祀,湯使亳眾為之耕,有童子餉食,葛伯奪而殺之?!惫盼摹吨衮持a》曰:“‘湯征自葛始。計寧陵去偃師八百里,而使亳眾為耕,童子餉食,非其理也。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之地,北亳在蒙地,非偃師也。”B30
3.西周宋國是殷商文化的余緒
西周初期,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tǒng),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于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以奉殷祀?!妒酚洝ひ蟊炯o》載:“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續(xù)殷后焉?!盉31《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在平定了管叔、蔡叔與武庚的叛亂之后:“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衛(wèi),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B32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自西周初年(前1039)微子啟被周公封于宋,到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三國滅宋,宋國共傳26世、34君、754年。春秋時期,宋襄公一度成為諸侯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B33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圣賢皆出于宋國,商丘由此成為中華元典文化的核心區(qū)域。
4.眾多學者持殷商起源于豫東商丘魯西南的觀點
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把尋找商朝早期文化源頭的目光投向商丘一帶:“商丘地區(qū)所出土的爵,誘人地表明了該地區(qū)商朝早期遺存的存在。而且,考慮到商文化的許多重要文化成分來源于東部沿海地區(qū),我們有理由期待著豫東的商丘一帶、魯西南及皖北地區(qū),在我們將來尋找商朝早期文化源頭時發(fā)揮最重要的作用?!盉34持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的學者頗眾,他們依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立論,皆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jù)。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說商》和《說亳》中詳細論證了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B(yǎng)35。吳秉楠、高平認為青堌堆很可能與先商文化有關。B36徐中舒認為“商民族出于東方”B37。李仰松認為商丘地區(qū)的王油坊類型可能是先商文化B38。張光直也支持東來說的觀點B39。孫飛認為商湯前期所居的亳是在今河南商丘南,即所謂南亳。B40鄭伯昂指出:“商族發(fā)源于居住在今山東滕縣一帶的史前東夷人之中,最初主要活動在今豫東、魯西南一帶?!盉41“商族起源于山東滕縣一帶。豫東、魯西南一帶發(fā)現(xiàn)的王油坊類型是先商文化的主支?!盉42王玉哲認為商族起源問題以東方說為最合理B43。孫明指出:“以商丘一帶為中心,活動著一支子姓部落,他們長期居住的丘、邑或村落,就稱為‘商或‘丘商,這支部落的人們就稱為商人或商族?!盉44楊亞長認為:“先商族的發(fā)祥地在今魯西南地區(qū),后來逐漸向西發(fā)展而主要聚居于豫東商丘一帶?!盉45賈文彪認為:“商族起源于豫東地區(qū)更加可信?!盉46
二、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卜辭有證
商丘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地名,在甲骨文中頻繁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被稱為“商”“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
以商為地名的卜辭很多,有“自商”“在商”“于商”“入商”“入于商”“至于商”“告商”“呼商”“茲商”等。
(1)辛酉卜,尹貞,王步自商,無災。(《甲骨文合集》24228)
(2)癸卯王卜,貞,旬無災,在十月又一,王征人方,在商。(《英國所藏甲骨集》2524)
(3)貞,余于商疾。(《甲骨文合集》21375)
(4)癸亥卜,王其入商,惟乙丑王弗悔,引吉。(《甲骨文合集》27767)
(5)戊寅卜,爭貞,王于生七月,入于商。(《甲骨文合集》1666)
(6)貞,不至于商,五月。(《甲骨文合集》7818)
(7)辛未,貞,夕告商于祖乙。(《小屯南地甲骨》4049)
(8)貞,無呼商取逆。(《甲骨文合集》7058)
(9)庚申卜,出貞,今歲秋不至茲商,二月。(《甲骨文合集》24225)
(10)丁巳卜,貞,王令并伐商。(《甲骨文合集》33065)
卜辭中還有“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地名。
(11)甲午卜,燎于丘商。(《甲骨文合集》7838)
(12)于……大商。(《甲骨文合集》28103)
(13)戊寅卜,王貞,受中商年。十月。(《甲骨文合集》20650)
(14)己酉王卜,貞,余征三封方,惟令邑弗悔,不無……在大邑商,王占曰:大吉,在九月遘上甲……五牛。(《甲骨文合集》36530)
(15)壬戌卜,貞,在天邑商公宮衣,茲夕無禍,寧。(《英國所藏甲骨集》2529)
甲骨文中含有地名“亳”的辭例。
(16)貞,呼取亳,寧。(《甲骨文合集》7061正)
(17)戊子卜,其有歲于亳土,三小牢。(《甲骨文合集》28109)
(18)癸丑,王卜,貞,旬無禍,在十一月又一,王征人方,在亳。(《英國所藏甲骨集》2524)
董作賓在《殷歷譜·閏譜》中認為:“大邑商亦即今之商丘,蓋其地為殷之古都,先王之宗廟在焉。故于征人方之始,先至于商而行告廟之禮也。舊說皆以為大邑商為今之殷墟(安陽),誤。”B47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認為:“商——今商丘附近;大邑商——今沁陽附近;天邑商——朝歌之商邑;中商——可能在今安陽。”B48鐘柏生在《殷商卜辭地理論叢》中認為丘商、大邑商、天邑商在今商丘,而中商指今安陽之殷墟。B49日本島邦男博士所著《殷墟卜辭研究》認為,在甲骨文中“安陽被稱為‘茲邑,商丘被稱為‘商、‘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腺癖环Q為‘亳”B50。諸位甲骨學大家均把卜辭中“商”的地望指向于今之商丘,尤以島邦男的觀點最為徹底,我們贊同島邦男的觀點。因此可以認為商族在商湯立國之前主要活動于商丘一帶,商丘是商族的祖居地、發(fā)祥地。
三、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古跡有存
在殷商立國之前的先商時期,商族主要活動于商丘一帶,曾五次遷都于商丘,其后宋國在商丘延續(xù)了754年,在商丘留下了一批商人先祖先賢以及殷商直系后裔宋國的名勝古跡。
商族是帝嚳的后裔,今商丘市睢陽區(qū)高辛鎮(zhèn)有帝嚳陵。《歸德府志》載:“帝嚳陵,在府城南高辛里。帝所都之地。帝嘗都亳,故葬此。”B51現(xiàn)存元代《帝嚳廟碑》記述:“睢陽(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岡阜,實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陽有帝嚳之祠。”文獻記載帝嚳因居于高辛而名高辛氏,雖然帝嚳陵非止一處,但與高辛地名相關聯(lián)者,只有商丘。
商丘的地名來源于閼伯臺,而閼伯即為殷商的先祖契。閼伯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約1.5千米處,民間又稱“火神臺”“火星臺”,帝堯的火正閼伯在此建臺觀察天文星辰,所以這里也是中國最早的天文臺。閼伯去世后葬于臺下,因閼伯封商,故閼伯臺又名“商丘”,這也是“商丘”地名的由來。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志》“陵墓”條下載:“閼伯墓,即商丘也,世傳閼伯葬此?!盉52商湯建都于亳,商湯伐葛開始“商湯革命”,從商丘出發(fā)滅夏,從此開創(chuàng)了“三代文明”中的殷商文明。今城西南部,是商朝的第一座都城。伊尹墓位于今商丘市虞城縣店集鄉(xiāng)魏堌堆村,伊尹是商湯的股肱之臣,是商代的開國功臣,死后葬于南亳。桑堌禱雨臺位于夏邑縣桑堌鄉(xiāng)。《淮南子·主術訓》說:“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之際,而四海之云湊,千里之雨至。”B53此后,殷商及其后裔宋國將之奉為圣地,立神祀之,“相奉商林”。葛城遺址位于寧陵縣石橋鄉(xiāng)葛伯屯村西北50米處,是夏代葛伯國的都城。童餉堌堆位于寧陵縣城關鎮(zhèn)東南1公里,清宣統(tǒng)三年《續(xù)修寧陵縣志》卷二載:“童餉堌堆在縣南二里,又名童相。磚包,高丈余,寬四丈余,今上祀大士。”B54是《孟子》所載成湯滅葛伯國的明證。
商丘是宋國的都城所在。宋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是代表中原地區(qū)先進文化的殷商后裔大國,境內(nèi)先后發(fā)生過沙隨會盟、葵丘會盟、弭兵會議等重大事件。今商丘存有宋微子祠、宋國故城、三凌臺、葵丘會盟臺、文雅臺等。微子是兩周宋國的開國君主,微子墓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2.5千米的青崗寺。宋國故城遺址位于今商丘古城下,由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領銜的中美考古隊于20世紀90年代發(fā)現(xiàn)。三凌臺位于商丘市區(qū)西11千米的宋大莊北側(cè),為周代宋國三位國君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的陵墓??饡伺_位于商丘民權縣林七鄉(xiāng),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元前651年會盟諸侯的地方,是齊桓公霸業(yè)達到頂峰的標志。文雅臺位于商丘古城東南1千米處,是為紀念孔子由魯適宋、習禮講學而建,“過宋伐檀”“微服過宋”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四、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考古有據(jù)
歷史上黃河曾流經(jīng)商丘地區(qū)700余年,由于多年的泛濫,形成十分深厚的黃土堆積,所以商丘的商代文化遺存往往埋藏在地下很深之處,難以被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然而歷代考古工作者還是對商丘的先商文化、殷商文化以及宋國文化進行了不懈的調(diào)查發(fā)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對商丘商文化遺存的集中調(diào)查和挖掘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是1936年李景聃以尋找先商文化和南亳為目的對豫東地區(qū)的考古調(diào)查。李景聃說:“在河南東部與江蘇山東接界的地方,有一縣名商丘。單就這個名詞說,已經(jīng)夠吸引人們的注意,這里靠舊黃河,很有可能是商代發(fā)祥之地?!薄澳敲矗笮娴那吧碓谏糖鹨粠Ш苡姓抑南M?。因為上邊所述的原因,傅(傅斯年)、李(李濟)、梁(梁思永)、董(董作賓)、郭(郭寶鈞)諸先生在決定河南古跡研究會二十五年下半年的工作的時候,就指定豫東商丘一帶的調(diào)查。”B55
第二次是1976年至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二隊在河南省市文物部門的配合下的調(diào)查發(fā)掘。第一次在商丘進行大規(guī)模田野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在商丘發(fā)現(xiàn)包含商文化遺存的遺址30余處,例如王油坊、黑堌堆、塢墻、孟莊、周龍崗和吳剛等遺址。B56
第三次是1988年7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夏邑清涼山遺址進行的發(fā)掘。B57
第四次是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的調(diào)查和發(fā)掘。從1989年起十余年間,在美籍華人、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努力下,成立了歷史上第一支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在商丘地區(qū)進行持續(xù)的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試圖發(fā)現(xiàn)先商和早商文化遺存,因為黃河泛濫造成商丘復雜的考古環(huán)境,這次考古調(diào)查沒有實現(xiàn)預想的目標,但是發(fā)現(xiàn)了東周時代的宋國故城,找到了商丘殷商文化的線索,意義重大。此次調(diào)查在虞城縣、睢陽區(qū)、柘城縣先后發(fā)現(xiàn)了馬莊、潘廟、山臺寺等遺址。B58
第五次是鄭州大學對商丘商文化遺址的系列調(diào)查發(fā)掘。2002年11月至12月,鄭州大學考古系對商丘地區(qū)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進行了考古調(diào)查或試掘,調(diào)查的24處新石器至夏商時期遺址中包含先商文化遺存5處,早商文化遺存6處。又于2006年春、2007年秋,對柘城縣、民權縣、睢縣的商文化遺存進行了調(diào)查和試掘。B59
前后五次比較集中的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時代和先商時期大致相當?shù)挠莱窃炻膳_、黑堌堆、王油坊,柘城山臺寺、孟莊,夏邑清涼山,民權牛牧崗等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特別是造律臺遺址和王油坊遺址,由于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發(fā)掘,文化面貌比較明細,被稱為龍山文化造律臺類型或王油坊類型,被視為先商文化的考古遺存。而柘城山臺寺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九牛祭祀坑”和孟莊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也十分重要。
五、結(jié)語
通過以上多方面論證,我們認為商湯滅夏前商族主要活動于商丘地區(qū),商丘是殷商文化的發(fā)祥地。從商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到微子啟于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商文化在商丘前后延續(xù)了一千余年,奠定了商丘區(qū)域文化的根基。商丘歷史上雖位于黃泛區(qū),但仍發(fā)現(xiàn)不少先商文化遺存。相信隨著未來更多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加充分的證據(jù)對殷商文化起源于豫東商丘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注釋
①B13B24B31B32B33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91—92、91、93、109、1518、1621—1632頁。
②關于鄒衡的論述,詳見《論湯都鄭亳及其前后的遷徙》,《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83—218頁。
③鄒衡:《試論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41、157頁。
④李民:《關于商族的起源》,《鄭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⑤⑥B15B16B28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第452、516—522、516—517、515—516、519頁。
⑦B37徐中舒:《殷商史中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
⑧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6年。
⑨B43王玉哲:《商族的來源地望試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
⑩鄭伯昂:《先商文化及其淵源與發(fā)展新探》,《商丘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85年第2期;《論紅山文化非商先文化——商先起源于幽燕說商榷》,《商丘師范??茖W校學報》1987年第1期。
B11干志耿、李殿福、陳連開:《商先起源于幽燕說》,《歷史研究》1985年第5期。
B12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國東北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B14B26李泰等:《括地志輯?!肪砣?,中華書局,1980年,第153、155頁。
B17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277頁。
B18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七,中華書局,1983年,第182頁。
B19B51商丘地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歸德府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10頁。
B20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5頁。
B21《詩經(jīng)》,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304頁。
B22方韜譯注:《山海經(jīng)》,中華書局,2011年,第292頁。
B23左丘明:《左傳》,岳麓書社,1988年,第322頁。
B25酈道元:《水經(jīng)注》,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184頁。
B27《尚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45頁。
B29楊伯峻譯注:《孟子》,中華書局,2012年,第157頁。
B30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中華書局,1964年,第66頁。
B34張光直:《中國古代考古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頁。
B35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
B36吳秉楠、高平:《對姚官莊與青堌堆兩類型遺存的分析》,《考古》1978年第6期。
B38李仰松:《從河南龍山文化的幾個類型談夏文化的若干問題》,《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中國考古學會編輯,文物出版社,1980年。
B39張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個關鍵問題》,《中國青銅時代》,三聯(lián)書店,1983年;張光直:《商城與商王朝的起源及其早期文化》,《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5年;張光直:《早商、夏和商人起源問題》,《商文明》,三聯(lián)書店,2019年。
B40孫飛:《論南亳與西亳》,《文物》1980年第8期。
B41鄭伯昂:《先商文化及其淵源與發(fā)展新探》,《商丘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85年第2期。
B42鄭伯昂:《論紅山文化非商先文化——商先起于幽燕說商榷》,《商丘師范??茖W校學報》1987年第1期。
B44孫明:《先商文化與商丘的起源》,《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B45楊亞長:《試論商族起源與先商文化》,《北方文化》1988年第2期。
B46賈文彪:《商族起源芻議》,《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0期。
B47董作賓:《殷歷譜》下冊,中國書店,1981年,第235頁。
B48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258頁。
B49宋鎮(zhèn)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方國地理》第27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40頁。
B50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93頁。
B52河南省商丘縣志編纂委員會:《商丘縣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5頁。
B53楊有禮注說:《淮南子》,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33頁。
B54河南省寧陵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寧陵縣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0頁。
B55李景聃:《豫東商丘永城調(diào)查及造律臺黑堌堆曹橋三處小發(fā)掘》,《考古學報》1947年第2期。
B56商丘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遺址發(fā)掘概況》,《考古》1978年第1期;趙芝荃、王子超、繆雅娟:《1977年豫東考古紀要》,《考古》1981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商丘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南柘城孟莊商代遺址》,《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商丘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南商丘縣塢墻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2期。
B57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等:《河南夏邑清涼山遺址1988年發(fā)掘簡報》,《考古》1997年第11期;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丘地區(qū)文管會:《河南夏邑清涼山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研究(四)》,科學出版社,2000年。
B58張長壽、張光直:《河南商丘地區(qū)殷商文明調(diào)查發(fā)掘初步報告》,《考古》1997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皮保德博物館:《豫東考古報告——“中國商丘地區(qū)早商文明探索”野外勘查與發(fā)掘》,科學出版社,2017年。
B59靳松安、朱光華、張家強:《豫東商丘地區(qū)考古調(diào)查簡報》,《華夏考古》2005年第2期;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商丘市文物局、民權縣文化局:《河南民權牛牧崗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2012年第2期;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民權牛牧崗與豫東考古》,科學出版社,2013年。
責任編輯:何 參